社群運營,分享我的失敗心得

沒有靈魂的社群運營,是會死的。

一、工作原因,我曾經接手過一個付費社群的運營。說白了就是微信群的運營嘛,無非是天天在群裡發佈通知,主持課程直播,促進群活躍的一系列動作。然而,半路接手,在群裡拋出的話題常常無人接話,讓我很是受挫。以至於在一次有上百人參加的運營線下分享會(第四期網易運營開放日)上,我提了一個入門級的問題:

今天的活動有個微信群,主辦方對這個群有什麼運營的打算嗎?

對方給出的解答是:社群都是會死掉的。今天還活躍著的微信群,過不了多久都會成為廣告群、紅包群,這是人性使然,不必在意。

二、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寫道:

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視之如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當他出現時,其他的人甚至都不願稍稍側身示意;當他講話時,無人回應,也無人在意他的任何舉止。如果我們周圍每一個人見到我們時都視若無睹,根本就忽略我們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們心裡就會充滿憤怒,我們就能感覺到一種強烈而又莫名的絕望。

才明白,我在做社群運營時,沒有跳出「自我」的圈子,關注的重心放在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得到他人的反饋。當時,我運營的微信群典型就是新開了一個50人左右的付費課程群,群裡有授課老師,相當於這個小群的KOL。我的工作就是開課提醒、每日話題、輔助答疑、總結精華。以群員發言量做判斷,這個群還是比較沉默的,為數不多的群員發言也主要是看直播課的操作問題,很少出現指向課程內容的討論。這就導致我在主觀上覺得,你們到底看沒看啊……

回想起來,儘管群員發言量是衡量社群活躍度的一項關鍵指標,但對於課程類的付費社群來說,用戶進入微信群的門檻是購買課程,社群運營服務於用戶已經發生的付費行為,是提高用戶口碑的一種運營手段。在這種場景下,我們能為用戶提供的核心服務其實是課程質量,而社群運營充其量是一項增值服務,只是這項服務,往往被我們報以裂變傳播的期望。

三、

但是現在能沉下心來,把內容做好的能有多少呢?

就和微信公眾號現在的處境一樣。多少人哀嘆著靠內容不好做了,但又有多少人能不為所動地堅持原創內容的創作呢?隨著流量的緊縮,不是內容不重要了,相反,現狀要求我們在重視內容的同時,掌握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推廣方法,充分發揮內容對用戶的吸附能力。

所以,當時我犯的錯在於本末倒置,把微信群的活躍提升到第一優先級,忽略了建這個微信群的首要原因是我們開了課,想讓用戶完整地上完課程,並覺得物超所值。

在課程還沒打磨好、課程效果還沒出來的時候就想著口碑傳播,這簡直就是在收割群員的智商!

四、

關於社群運營,我只能聊聊我的失敗心得《食夢者》。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社群運營,分享我的失敗心得

《食夢者》講述了兩個初中生立志成為王牌漫畫家的故事,動漫沿用3-4集一個主題的手法,節奏適中,吊人胃口。第三季,當兩位主角已經成為漫畫社紅人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號稱“在網上有50個讀者一起給漫畫提建議”的漫畫家(就叫他小7吧),企圖合50人之力打敗主角。

社群運營,分享我的失敗心得

在動漫裡挑戰主角的人會有好下場嗎?結局不出所料,但這由網絡讀者組成的漫畫內容提供方,不正是社群的一種類型嗎?但是,由於群體內部反對意見的出現,社群出現裂痕,而核心人物小7認為,“那種對結果說三道四的人繼續留在這裡也沒什麼意義”,強行讓反對者離開。

小7的這種操作震動了我的運營神經,而主角則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社群運營,分享我的失敗心得

五、

從這個群體的形成與分離,以及自己的經歷,我總結出社群的緣起以及運營社群需要避免的三大雷區。

社群究竟是什麼?

一群陌生人,基於相同的興趣愛好,為著共同的願景目標而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社群。由於這些共性,社群中的人是相互聯繫的,乃至有時候能產生極大的粘性。但社群說到底是一種鬆散組織,群員之間頂多由群規維繫著契約精神,像《食夢者》中的脆弱性比比皆是。

所以我們找到了KOL來控制這種脆弱性。

雷區一:重運營輕管理

KOL的加入,要發揮的是管理功能。但在多數人心中,管理往往等同於規則,違反規則就出局。小7其實是個很有潛力的青年漫畫家,但在50人的團體中,他並沒有發揮作為漫畫家的個人魅力,反而把漫畫內容的創作、畫稿的出具交給了別人,完美地做到了社群的去中心化。我們說過,社群是一個鬆散組織,一旦過分地去中心化,人人都能發聲,就會顯得雜亂無章而膚淺隨意。

KOL並不一定要是大咖,也不非要有一技之長。喜歡淘寶的,多分享一些良品好物;在大廠工作的,時不時發個內推,搞過兩三次,就能讓自己的外在形象標籤化,和一些關鍵詞掛鉤。當然,前提是這些做法的需要符合社群的形象,你可以在健身群裡發減脂餐,如果天天發火鍋……會變胖的。

雷區二:制定脫離實際的目標

共同的目標能起到激勵、凝聚的作用。在小7的案例中,50名用戶因為創作漫畫的樂趣而聚集在一起,卻在中途轉變了方向,渴望做出打敗主角的漫畫作品。這變了味的目標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導致第一波退出潮。

確立社群目標可以說是社群運營的第一步。我們可以通過剖析建立社群的原因來挖掘運營目標(一般以某個具體的數據指標為標杆),以及社群的運營和這個目標是不是強關聯的、社群的運營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比如我之前運營的付費微信群,核心指標應該是群員收聽直播課的數量及實際完課率,對課程的評價以及課中的活躍程度只是評價授課效果的輔助指標。所以在這個案例中,微信群要保證的是每次開課都能通知到位,群員活躍與否對完課率這個關鍵指標有影響,但屬於第二梯隊的影響因素。

雷區三:試圖照顧到每個人的想法和情緒

小7集50人之力交出的漫畫,被主角和漫畫編輯評為“沒有靈魂”。試想一篇填充了50個人思想的文章,讀起來可能堪比《百年孤獨》,卻永遠成不了神作。

這也是我在初試社群運營時犯下的錯。我們常說,用戶至上,用戶的反饋對產品尤其是初創期的產品至關重要,但如果一聽到用戶的差評就玻璃心,就不停地情緒化地抱歉,其實無益於產品和自己的成長。兼聽則明,但也需要運營對自家的產品有著完整的認知和確信,沒必要妄自菲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