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最近常聽到這樣一個詞,三觀不同。

尤其是在網絡上,很多人在評價一件事的時候都喜歡加入“三觀”這兩個字,也不管這件事跟三觀有沒有關係,先把三觀掛上去,這一條評論似乎一瞬間就變得高大上了許多。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所以我看到了一個離譜的言論,一個女生在一段視頻中自述道,“我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我永遠也不會找一個初中畢業學歷的人做另一半,因為我們的三觀註定不同”,說完瀟灑轉身,彈幕也紛紛為她的態度點贊,隨後還有人在下面留言評論,“在十層樓看到的風景,是二層樓這輩子也看不到的。”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一段自述,一句評論,言語之間浮現出來的似乎並不是對自己價值觀的表達,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奪人態度,你我三觀不同,是因為我讀的書比你多,至於你我不能交往到一起去,對不起,那是你的三觀還沒有到達我這個層次,咱倆還是保持距離為好。

三觀自己大概都沒有想到,有一天還能上升到階級的高度。

而另一種情況,比這種情況好一點,就是很多人在與異性交往的時候,因為經常會發生矛盾,互相之間不能體諒與包容,最後歸結為一句三觀不同,直接分手。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段時間和他的一個高中女同學交往甚密,經常見面、吃飯、看電影,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兩個人的關係卻始終不能更近一步,我問他原因,他說他們倆不會在一起,只能做朋友,因為三觀不同。

事實也如他所說,很快,在朋友找到另一個符合他要求的女朋友之後,他們兩個的關係不再糾纏不清,按他的話說,這一個女生和他的三觀很符合。兩個人很快結婚,不過還不到一年,朋友就一邊喝著悶酒一邊對我訴說著,他不愛她現在的妻子。

他說他希望找到一個適合他的、三觀非常相近的女人,很幸運,他找到了,很不幸,他發現自己不是很愛她。換句話說,他不是因為那種面對一個喜歡的異性產生的衝動而追求的現任妻子,而是在瞭解得十分透徹之後,認為這個女人,和他是匹配的,所以選擇走到了一起。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你們身邊有多少這樣的人呢?無論分手還是在一起,原因總能夠扯到三觀上,看起來很理智,在獨自一人時,卻驟然感到後悔,所謂的適合,只不過在人前的展示與炫耀。

我不否認三觀,只是這個詞語越來越頻繁的出現,正讓它逐漸變為人與人之間的一道屏障與柵欄,回想起身邊的這群朋友,難道是因為三觀相同才走到一起?回想起初戀那個女孩,難道是覺得三觀相同才選擇牽起她的手?

“三觀不同”,什麼時候成了特立獨行的代名詞?

顯然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在這世間的,我們的經歷、性格都不盡相同,三觀相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甚至很多時候三觀相近也只是一種奢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只是不應該被“三觀”二字束縛住了腳步。

三觀可以不同,但那絕不是你特立獨行、或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