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中藥不是光中國這個地區產的植物、礦物、動物,很多外國的一些藥物也可以在辨證論治體系下應用,比如乳香、沒藥、西紅花都是國外的一些東西,所以一切為辨證論治體系應用的藥物才叫中藥。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中藥的藥性其實是跟生命發生的一個和象,就是沒有生命參與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衡量植物、動物、礦物,這些東西作為藥物時的藥性走向和糾偏能力。必須得有活的生命,人參與的時候,這個和象才產生,藥物的性氣功能才發生出來。

可是現在都在實驗室裡認識這個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能力,在試管裡、培養基裡、在動物身上你都觀察不到這個性味的和象,所以把中醫中藥學拉下到植物藥學的角度,其實把中醫中藥降低維度了。物質結構觀的維度其實是三維的,中醫中藥的維度比這高的多,有的藥物是能在人體的神魂魄意志裡產生影響的。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中藥是有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的,比如道地藥材其實是講究不同的地域對這個植物產生不同性氣的打造,所含的這些性氣功能對於生命指數的提升能力最強,強調了這個地域生產出來的藥物是最有醫療價值的。


所以就定了很多地方,比如上黨地區的黨參、寧夏的枸杞、四川的川貝等一些地域性的藥物,這些藥物在應用上糾正生命偏性的時候是最突出的,所以規定為道地藥材,屬於醫家最喜歡用的藥物。


而且這個道地藥材還得按時間節律來採摘,有一些雖然長在這個地域裡,但是你過於早地採摘,導致性氣功能沒有打造出來,療效也不突出。所以中藥的藥效、性味歸經是很高級的學問,你別看這些草根樹皮,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炮製情況下,對生命產生的影響會完完全全不一樣。

比如當歸,當歸頭是引血上行的,是活血的;當歸身是養血的,但當歸尾就是破血的。長在同一根當歸的根莖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它們對於生命的糾正角度是不一樣的。當你用成分去衡量它的時候,會發現沒有辦法衡量它的這個角度。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還有比如麻黃是發汗解表的,但麻黃根就是收澀的,斂汗的,當你用麻黃鹼去規範麻黃,它是表達不了一個收汗一個發汗的這種功能的,所以你用分子生物學統領中醫藥學發展的時候,其實是把中醫中藥的特色都給丟失了。

炮製學是中藥獨有的,是為了降低自然藥物的毒性,減毒增效用的。有一些藥物通過炮製以後,利於保存貯存,並且使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能發揮地更符合醫生所期待的那個高度,以此來糾正人體的偏性。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比如說經過鹽炒就入腎經、經過土炒的就入脾經,首烏經過黑豆的浸泡然後九蒸九制,這種炮製方法把它的微毒化解了,如果沒有經過炮製,那麼它就會傷肝。可是現在不管你炮製不炮製,國家藥典規定只允許你用3克。這就等於完全使首烏這個藥物沒有辦法用了,因為3克在身體裡面根本發生不了它養血、益腎、生髮的這種功效。


所以它不去對炮製做要求把首烏制到無毒的狀態,而是要求有微毒就要減量,就要控制用,這種用定性定量的分子指標來管理中醫中藥,其實就是植物藥學體系的思維方式,這麼發展下去一定把中醫中藥領進一個死衚衕,使中醫中藥學無法發展。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其實還有很多藥物經過成分學分析以後,認定某個藥的有效成分含量很高,但是你用在臨床上使用的效果就不理想,但成分很低的那個,恰恰療效非常突出。比如青連翹和老連翹,老連翹用在臨床上非常好,但是它的成分不合格,青連翹成分合格,但是用起來療效就不理想。

不被理解的中醫藥:中藥遭遇降維打擊

所以在用植物藥學統領中醫中藥學發展的時候,使中醫中藥學很無奈,在這種科學體系環境下,你去強調中藥的性氣的時候,你只能用嘴表達,別的方式你無法去跟這個實驗角度還有數據去論理。因為中醫是生命的維度,生命維度發生的事情其實是生物學觀察不到的,但在這樣的政策法規和價值取向下,這麼多年來中醫中藥其實是處於一種停滯和消亡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