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 | 劉德海:他締造了一個時代

他締造了一個時代

——悼劉德海

蘭維薇

紀念 | 劉德海:他締造了一個時代

劉德海


2020年4月11日,春日若翳,劉德海,走了。


世人盛讚他為著名琵琶演奏家,何其著名?他參與創作並首演的《草原小姐妹》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部琵琶和西洋管弦樂團的協奏曲,也是中國器樂與西方交響樂實現嚴肅專業音樂創作的開山之舉,並以中美外交作為耀眼註腳。為他協奏和指揮的是享譽世界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和小澤征爾,再聽四十多年前的錄音,仍會為他的技藝而折服,以爐火純青、精湛絕倫形容之絕非文學渲染,而是恰如其分。四十多年過去了,經歷了幾代琵琶人的更迭努力,當前的琵琶專業演奏的最高水準幾乎可及他當年的高度,而從技術、情感、舞臺光彩等各方面比照,仍無人可出其右。因為,他已經將這段歷史定格於完美。


如果說青年劉德海的獨步天下是由時代加持,七十年的琵琶人生,始於天才、終於求索,則締造了一個時代,一個人的時代。


紀念 | 劉德海:他締造了一個時代

劉德海


印象中,除了《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和《狼牙山五壯士》,他彈的幾乎都是自己的作品,無論是青年時期深入貧下中農而對《瀏陽河》《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這類當時的流行金曲進行改編,還是在代表國家執行出訪任務時對《四方舞曲》《划船曲》《故鄉的太陽》等這類亞非拉第二國歌進行移植,而“新十三大套”是流派傳統在他這個師傅眼中“不安分”的徒弟心頭指間的開枝散葉,“人生篇”系列記載人到中年深沉的歌頌,“田園篇”“鄉土風情篇”系列是他陶然天性和藝術童真的心馳神往,“宗教篇”系列是以愛和悲憫供奉的弦間禮讚,《長生殿》《昭陵六駿》則是以至文至武闡今人之懷古意緒。


他確可謂為作曲家,卻少有作曲家如他這般不受委約、不拿稿費,一生只為一件樂器創作獨奏。琵琶於他,是心之往,情之寄,是夢之園,是魂之碑。他的創作,用一生寫就,當可註解一生。從習琴小兒,到青青子衿,無論如日中天,還是夕陽落花,也都能從他的音樂中彈出人生。不知他走時是匆忙還是從容,惟能想見他的書桌上、琵琶旁,定如平日一般,攤開有墨跡未乾的新稿。


寸寸光陰的求索,得來他與琵琶心神交會的結晶。四弦方寸間彈盡了他的人生,也為琵琶彈出了不一樣的命運。民樂人無不欽羨琵琶人有劉德海,琵琶人在感謝造化派劉德海來彈琵琶時,是否想過沒有劉德海的琵琶今天會是怎樣?琵琶的歷史遺存本不薄,若能在這豐厚之上成就新的歷史,一個人的幾首新曲或幾手新招或可激起浪花,一個群體幾代人的才能匯聚或可形成高原,而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天才、智慧、情感、信仰、清修,方能矗立豐碑。


紀念 | 劉德海:他締造了一個時代

劉德海


巴托克為西方絃樂貢獻的撥絃與其作品一同在歷史上留痕,而劉德海為琵琶奉獻的遠不只是一個技法或一部作品:“反正彈”指法體系重構了琵琶右手技術運用思維;對左手的深挖和重用、對泛音和噪音音色的極致運用、對極限音域的著意開發是有意識的逆向思維的結果;在“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也可為形式服務”的理念之下,他為每一個技法的量身編寫,則實現了技術和藝術的辯證。劉德海對琵琶演奏法的極致開拓和豐碩成果不僅是屬於琵琶人的福報,也給了職業作曲家以極大的啟發。朱踐耳坦誠自己從他那裡“偷師”,更有作曲家稱,在對樂器可能性和表現力的挖掘和拓展方面,劉德海就是中國琵琶的帕格尼尼。


在琵琶上的創新和發展是劉德海最為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在情感和人文上向傳統的歸返卻是由他的音樂鄉愁所繫。《草原小姐妹》的爛漫歡快,《童年》中的“胎動”音型,《金色的夢》中的嬉鬧追逐,《快樂的小和尚》的調皮嬌憨,“鄉土風情篇”的陀螺、滾鐵圈、木鴨、雜耍人中的機智和有趣,均寫出人之稚子的純真。而《柳青娘》的清雅,《長生殿》的持重大方,《滴水觀音》的母愛慈懷,《白馬馱經》的悲憫,《喜慶羅漢》的豁達,則是他從民間、從崑曲、從宗教中向母語文化傳統回溯,為自己,也為琵琶尋得的精神歸途。


自居為“爬坡人”的劉德海,從不記掛世間給予他的盛大功名,一生行來,愛不釋手是琵琶,魂牽夢縈是琵琶,喜樂是琵琶,愁悶還是琵琶。恰似他曲中的那匹白馬,見過了繁盛,經歷了風雪,不辭辛苦,踽踽獨行,駝著的是與這個木頭夥伴七十載的深重情意,留下的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背影。隨著“燈塔”升空化為“恆星”,一個人的時代落幕了。劉德海身後,琵琶將何去何從?在新的時代到來之前,除了惆悵和嘆息,所幸還有他的音樂,以及爬坡路上留下的足印,留給我,去懷想,去追隨,去企望。


蘭維薇|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琵琶演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