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三明

今天我們走進美麗的三明去看看!

三明市

三明市山川秀麗,風光迥異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美麗的三明


三明市山川秀麗,風光迥異,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除了國家級、省級的風景名勝區之外,讓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區不下百處。比較著名的三明市風景名勝區有:三明市區麒麟山公園、三元巖前黃楊巖、永安甘乳巖、寧化蛟湖等。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 2014年三明市根據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覆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把三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閒養生基地。 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及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截至2015年6月,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49種,已開發利用的43種。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

2018年,三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3.72億元,比2017年增長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1406元,比2016年增長6.9%。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8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1萬人。

2017年,三明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三明市轄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三明市政府駐地為梅列區高巖新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明位於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地處閩中和閩西北結合部,地理座標為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全境總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與福州市的閩清、永泰毗連;東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西南接龍巖地區的漳平、連城、長汀;北靠南平地區的邵武、順昌、南平;西北與江西省的石城、廣昌、南豐、黎川交界。

地質地貌

  • 地質

三明市境域地層結構發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個系,37個地層單元包括變質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積岩四大巖類。最古老的岩石層分佈於建寧一帶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組,是華夏古陸核的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層。

由於三明地跨福建三大構造單元,地質結構上存在四條斷裂帶: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將樂、沙縣、尤溪等地;永安—晉江北西向斷裂帶,途經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東向斷裂帶,途經泰寧、建寧、寧化等地;政和—海豐北東向斷裂帶,貫穿尤溪、大田、永安、沙縣及三明城區。

  • 地貌

三明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北西部為武夷山脈,中部為玳瑁山脈,東南角依傍戴雲山脈。峰巒聳峙,低丘起伏,溪流密佈,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全境地勢總體上西南部高,北東部低,海拔最高(建寧白石頂)1858米,最低50米。

美麗的三明

三明臺江大橋


氣候條件

三明境內地處沿海低緯度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寧化、清流、建寧、泰寧、明溪、將樂高海拔山區為中亞熱帶氣候;南部、東南部的尤溪、沙縣、三明市區及永安、大田的低海拔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點。境內氣候總特徵是: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半年多東風炎熱多雨,冬半年多東北風寒冷乾燥。由於境內地形差異很大又可造成局部性小氣候,特別是垂直分佈的小區域氣候差異更大,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形成上述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1)境內處於福建西部的中段地帶,屬於低緯度區,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727.1~1897.5小時,得到較充分的太陽光熱因而氣溫高,同時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半年,來自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可帶來大量水汽,因而雨量充足造成境內夏季高溫多雨;冬半年,北方大陸來的冷空氣到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僅對境內西北部有影響,故境內冬季寒冷乾旱。(2)地形的影響:境內屬中低山地區,地形、地貌、坡向、植被錯綜複雜,其中丘陵與盆谷佔43.34%,山地佔56.33%,千米以上山峰有454座,大山脈有武夷山脈中段、杉嶺山脈南段、玳瑁山脈北段、戴雲山脈北段,呈北東—南西走向平行分佈,造成東西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略呈馬鞍形的地貌態勢,這種地形極大影響了境內氣候,因戴雲山脈與玳瑁山脈的屏障作用形成閩中谷地少雨區。而複雜的地形又造成了山區增溫型氣候與山區降溫型氣候。地形的差異造成盆地與山地氣候明顯差異。

  • 氣溫

氣溫總體上具有四周期變化特點,氣溫1月最低,7月最高,春季趨向上升,秋季下降;氣溫日變化以日出前最低,午後最高。年平均氣溫17℃~19.4℃,南北相差2℃,總體上為西北部低,東南部高,河谷丘地高於山地。最冷月均在1月,各地變化也較大,最低氣溫可達-10℃,最高也不超出10℃,極端低溫可達-11.3℃。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溫為27℃~28℃,極端高溫可達40.5℃,平均日較差

<10℃。境內四季分明:由南向北,春季從2~3月下旬開始,夏季從5月上旬至下旬開始,秋季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開始,冬季從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開始。各季持續時間:夏季:北部120~150天,南部150~160天;冬季:北部90~100天,南部僅30~50天;春秋兩季基本上相同,各持續80~100天。建寧、泰寧、寧化秋季特短,僅60天左右。

無霜期可在216~304天之間變化,南部幾縣霜日10~35天,初霜在11月19日至12月15日,終霜在2月11日至3月5日相對較長,北部幾縣相對偏短。≥10℃的活動積溫在4000℃~6000℃之間變化,三明、沙縣兩地比較高,可超過6000℃,450米以上都不適合種植雙季稻。

各縣(市)平均氣溫在18.0℃(建寧)~20.3℃(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將樂、寧化、清流、永安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為顯著偏高~異常偏高。

  • 四季特徵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8.3℃(建寧)~12.4℃(大田)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明溪外均≤10℃,東南部在12℃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永安偏高,尤溪、大田顯著偏高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18.4℃(泰寧)~20.4℃(永安)之間。西北部各縣除將樂外均≤19℃,東南部在20℃左右。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明溪、大田正常外,其餘各縣(市、區)為偏高~顯著偏高。全市無“倒春寒”天氣、亦無“五月寒”天氣。

夏季(6~8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在26.4℃(大田)~28.4℃(沙縣)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將樂、寧化、明溪、永安、大田正常,三明、清流偏高,沙縣、尤溪顯著偏高,建寧、泰寧異常偏高。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平均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均正常,平均氣溫在18.5℃(建寧)~21.2℃(三明)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均屬正常。

  • 降水

三明市各縣年降水量平均在1400~2000毫米之間,隨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年平均降水量為1688毫米,屬福建省豐水區,最大年降水量可達2422.4毫米(清流),最小降水量為904.6毫米。由於玳瑁山脈與戴雲山脈的屏障作用,閩中谷地降水量偏少。

三明市各縣降雨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3~4月為春雨季,降水日數較多,而強度弱,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25%~30%;5~6月為梅雨季,降水量多,強度大,佔全年降水量的30%~35%,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5~20天,連續暴雨一般出現在本季;7~9月為颱風、雷雨季,不同地區變化較大,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20%~27%,月平均降水日數為8~15天;10~11月為旱雨季,是全年的乾旱季節,降水量佔全年的12%~14%,月平均降水日數為10~12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日一般在本季,偶爾也會出現連綿陰雨的爛冬天氣,給冬耕冬種帶來不便。

降水量的相對率,一般雨量較多的2~8月相對變率都在50%以下,而少雨季節的10月至翌年1月的相對變率可大於50%。

  • 日照

三明平均日照時數1727.1~1897.5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8%~43%,各月日照時數以7月最高,可達226~272小時,2月最小,為87~9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在本市比較充足,可達120千卡/平方釐米,但在地域分佈上有差異,總體呈南部高北部低的態勢。

各縣(市)的日照在1661(大田)~1830(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相比,除建寧顯著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為正常~偏多。

冬季(12~2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209(沙縣、尤溪)~296(明溪)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尤溪偏少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春季(3~5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313(清流)~3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泰寧、明溪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夏季(6~8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531(大田)~656(建寧)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建寧偏多外,其餘各縣(市、區)均正常。

秋季(9~11月):各縣(市、區)日照時數在463(大田)~544(沙縣)小時之間,與常年同期相比,寧化、明溪、大田正常,沙縣異常偏多,三明、建寧顯著偏多,其餘各縣市為偏多。

水文特徵

美麗的三明

金溪


2013年全市地表水資為184.48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803米,比2012年少37.2%,比多年平均值少14.6%,屬偏枯水年份。三明市各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除大田縣、尤溪縣分別偏多7.1%和9.8%外,其他各縣區都偏少,其中,尤溪縣的地表水資源量最多,為31.9億立方米,佔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7.3%,該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9.8%;三明市區最少,為9.46億立方米,佔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1%,比多年平均值少8.7%。

三明市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86.17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9.94億立方米)、52.75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2.35億立方米)、53.46億立方米(含入境水量5.55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沙溪、金溪,分別少22.8%、24.9%,尤溪多13.6%。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三明土地總面積229.6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9.4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48%;園地面積6.9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04%;林地面積183.2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79.77%;草地面積3.42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49%;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5.20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29%;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36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1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4.51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96%;其他土地面積4.19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82%。

礦產資源

三明市礦產資源由於地質構造差異,礦產資源分佈不均,造成資源空間分佈不均勻。煤礦主要分佈在大田、永安、清流、將樂等地,且品種單一;鐵礦主要分佈在大田、永安等地;金礦主要分佈在尤溪、泰寧、建寧一帶;鉛、鋅、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大田、尤溪、永安、將樂一帶;鎢礦分佈在寧化、清流等地;重晶石分佈在永安、明溪等地;石灰岩主要分佈在永安、大田、清流、將樂、寧化、三元等地;螢石主要分佈在將樂常口、明溪胡坊、清流餘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49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鎢、錫、金、銀、石灰岩、重晶石、螢石、鉀長石、高嶺土、硫鐵礦、藍寶石等。探明儲量的礦區中,大型礦床6個,中型礦43個,已開發利用的礦產43種。

森林資源

三明市林地面積189.4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2.5%,森林覆蓋率76.8%,活立木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毛竹儲量3.8億株,人均林木林地資源居全省第一,是全國少數幾個超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素有“中國綠都”之稱。

水利資源

三明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全年氣候溫暖溼潤,雨量充沛,河流密佈,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全市集雨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5條,都屬山區性河流,水量充沛且季節性變化大,為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519~2044毫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三明市水旱災害頻繁,防汛抗旱任務繁重。技術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71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7.0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1.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59.0%,比2016年末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93萬人,出生率為15.3‰;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為6.8‰;自然增長率為8.5‰。

  • 家庭戶人口

2015年末,全市共有家庭戶78.74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0.4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8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04人增加0.14人。

  • 性別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8.0萬人,佔50.6%;女性人口為125.0萬人,佔49.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9.4下降為102.4。

  • 年齡構成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9.3萬人,佔19.5%;15~64歲人口為174.6萬人,佔69.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萬人,佔11.5%。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15~6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

民族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5萬人,佔98.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5萬人,佔1.4%,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壯族、苗族、滿族、布依族、高山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 [ 其中畲族人口數在各少數民族中為最多,佔全市總人口比重的1.1%。

風景名勝

綜述

三明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主要旅遊景區有泰寧金湖,將樂玉華洞,永安桃源洞、鱗隱石林,閩湖,寧化天鵝洞,清流九龍湖,沙縣淘金山,三明市區格氏栲自然保護區、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大佑山、瑞雲山,尤溪九阜山,建寧金饒山、閩江源等。

金湖

美麗的三明

金湖

金湖風景名勝區,因地處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金湖整體形狀呈圓弧形,彷彿一輪新月,由東北向西南,再折向東南。湖區有大小溪澗數十條,彙集周邊6縣市4766平方公里流域的水流,景區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平方公里,全長62公里,有“百里金湖”之稱。

金湖1987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 AAAA 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 金湖景觀資源十分豐富,可概括為72峰、36巖、18洞、5泉、2瀑之美景,共分八大景區189個景點,49處勝景,具有山清、水秀、石美、洞奇、峰怪的“五絕”特點;景區生態良好,原始次生林覆蓋率達 95% 以上,水質優良,丹崖、翠峰、碧水相映成趣;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動植物繁多; 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春暖秋爽,四季適遊,是度假避暑、休養旅遊、科考科普、水上運動的理想勝地。

玉華洞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洞內岩石光潔如玉,華光四射而得名,是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

全洞總長約6公里,有兩條通道,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黃泥洞、溪源洞、白雲洞等6個支洞和石泉、井泉、靈泉等3條寬1〜3米,深不及膝的小陰河組成。洞內小徑盤曲,有180多個石灰岩溶蝕而成的景點,其中尤以“仙人田”、“煉丹爐”、“荔枝柱”、“蒼龍出海”、“童子拜觀音”等形象最為逼真。進口為“一扇風”,風聲不止,出口是“五更天”,可以使人體驗到由昏暗轉為光亮的景色。玉華洞於漢初被人發現後,遊蹤不斷。宋代楊時、李綱等曾遊此洞。

閩江源

美麗的三明


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022公頃。區內金鐃山海拔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

仙人谷

仙人谷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座城區型國家森林公園。園內原始次生林,擁有仙谷潺巖景區、萍溪飛瀑景區、觀光果園區、民俗休閒區四大景區,園內維管束植物130科、522種,不乏國家一級、二級保護珍貴樹木。公園森林覆蓋率95%,是白鷳、獼猴、穿山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天堂。

麒麟山

位於三明市區中部,列東大橋東側,海拔261.9米,佔地40公頃。它面臨碧波盪漾的沙溪河,後依高聳入雲的虎頭峰。麒麟山原名“牛籠山”,原為草木稀疏的荒山。1962年綠化植樹後,才形成如今松杉映翠、滿山秀色的景象。1980年地名普查時,在山腰一古墳發現有“孔子戲麒麟”石碑,俗謂麒麟為吉祥珍獸,故將此山

美麗的三明

麒麟山

三明市風景名勝區 [1]改名為麒麟山。公園1976年動工,1980年開始全面興建,1981年竣工開放。公園遊覽區中有麒麟閣、麒麟索道、麒麟倒影、園中園和曲徑通幽等景點,並依山形建有浩然亭、聚雲亭、三元亭、蓮花亭、飛石亭等涼亭。亭型有三尖、六角、方形等,雕樑畫棟,飛簷翹脊,古色古香,掩映在青松翠柏、名花異木之中。公園道路迂迴曲折,假山異景,錯落有致,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園內還有工藝美術店、餐廳、茶館、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三元巖

三元巖前黃楊巖又名麟峰,位於三元區巖前鎮,因巖上多長黃楊樹得名。因其巖形似龜,鄉人以龜享萬壽為名,故又稱萬壽巖。黃楊巖四壁如削,表面似龍片魚鱗。巖中原有3洞:第一洞在淳化院旁(即今船帆洞),曲折縈迴約2裡,洞中清風徐徐,涼爽宜人,是避暑勝地。相傳有龍居其內,每當雲霧繚繞、煙雲瀰漫之際,便有石龍鱗爪出現。第二洞叫碧雲洞,在巖的半中央,洞中怪石多似雄獅。第三洞原名天窗(即今靈峰洞),下透兩深洞,從洞口投石,叮噹聲悅耳動聽。宋左正言鄧肅有詩云“石壁巉巖驚鬼劃,異草幽花銷春色。群山迤邐不能高,突兀獨摩霄漢碧。芒鞋千尺山崔嵬,手摘星辰腳底雷……。靈巖知有老龍潛,挽出人間作霖雨。”

泰寧李家巖

舊名“天台巖”,位於泰寧縣城西10公里的“丹霞巖”背面。洞穴不大,僅20餘平方米,隱匿在石頭中間,名“雪洞”。洞門僅通一人,進出要躬身俯首。穿過雪洞,為昔日和尚的膳宿禪房,兩道山泉注入兩個石窟池中,四時不涸。欲登巖頂,須沿階梯迤邐而上,險要處僅一縫隙小道可通,旁列有一排木樁護欄,狹路懸空,下臨絕壑,遊者要彎腰慢步而進。在巖頂遠觀四周石峰,高低錯落,怪石嶙峋,青山拱秀,蒼翠欲滴。

泰寧寶蓋巖

位於泰寧縣朱口鎮之西,距縣城12.5公里。洞穴隱藏在一座石山之中,形如巨鍾覆蓋,故名“寶蓋巖”。洞高5.2米、寬50米、深32米。洞內有一股“漱玉泉”,四時傾瀉如雨,洞前有“放生池”,常年溢水,池旁古木參天。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蜀僧定慧結茅而居。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寶蓋寺”,現佛殿為1980年重建。東側巖壁間有一小洞,名“修仙洞”。西側有兩穴,一名“舍利巖”,為清康熙年間和尚骨灰塔,用赤石板建造的兩層或三層樓閣式的墓塔10餘座;塔座雕刻仙鶴、麒麟、花卉等圖案,素雅大方,並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師傳等簡歷。一名“穀倉巖”,系僧人儲藏穀物之所。下有五代閩王王審知派遣鎮守歸化場(今泰寧)大將鄒勇夫之墓。這裡群山環繞,高廣幽邃,僅有沿壁間鑿成的小徑可行,地勢險要。宋慶元二年(1196年)狀元鄒應龍有詩云:“夙有斯巖約,今晨得踐盟;路從支澗入,人在半空行;六月如霜候,四時長雨聲;願求容膝地,著我過浮生。”

永安甘乳巖

位於永安小陶鎮大陶洋五一村右側大樹坡山腰處。主洞廳面積1150平方米,高14米,能容800多人。據永安舊縣誌載:“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然。”甘乳巖由此得名。明洪武三十年(1390年)曾在此建一看經亭。明正德三年(1507年)在主洞廳後側建1座2層塔式樓,稱為上殿,內供奉青水禪師等5尊菩薩;此樓於“文化大革命”初被毀。四壁的石凌花瑩潔閃爍,洞頂梳狀溶岩千姿百態,倒懸的鐘乳似宮燈,投石擊之,其聲若鍾。第二層溶洞長3公里,有3層瀑布,最大的高6米,寬15米。還有老壽星、奔獸等景點。出洞口有三:一是逆流而上,通後山銅鑼凹與天星潭;二是順流而下,從山腳出水口匍匐而出;三是從稱為“五通間”的處所走出。

將樂銀華洞

位於將樂縣城東南18公里的漠源鄉地村石灰山中,距玉華洞約13公里,成因與玉華洞相同,屬喀斯特地貌。全洞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林立,通道縱橫交錯。傳說唐代有一皇帝遊此失落還魂帶、金扁擔二寶,因洞中黑暗,照明的松脂木片又將燃盡,只好匆匆離去。其後達官貴人爭相來遊此洞尋寶,當地百姓不堪擾累,遂以糯米餈粑砌石,封住洞口,自此銀華洞失傳於世。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於該洞洞口處挖掘到唐天寶銅錢一枚。不久又尋得後洞口,在懸崖峭壁之下,為荊榛蔓草所掩沒。四周竹木蔥鬱,巖壑幽奇,須攀樹牽藤而入。洞徑逶迤曲折,或上或下,狹處只可緣壁佝僂而行,而寬處可容千人有餘。洞內乳柱嶙峋,危石兀立,泉露如珠,奇詭多變,有的象揚鬃飛鬣的烈馬,有的似引頸高歌的金雞,栩栩如生。1992年,將樂縣政府對銀華洞進行投資修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將樂落星穴

又名星窟。位於將樂縣城北蕭公洞( 縣機床廠後山),距縣城3公里。《潛確類書》載:“福建將樂縣北門有落星穴。晉義熙年間(405~418年)有長星墜其處,俄成一穴。”由於落星穴就在宋代哲學家楊時故居附近,所以民間附會“五百年當生大賢”,即楊時的誕生應了隕星之兆。至今民間還流行這種傳說。此穴今尚存原貌,深10餘米,底部直徑9米,頂端直徑20多米。穴內北面陡立,呈斷壁狀,其餘各面均有不同斜度,整個外形如漏斗,既大且深。這是國內有文字記載較早的隕石墜陷地之一。隕石入土深度未探明,因年代久遠,穴坑為塵土所封積。將樂落星穴對隕石和隕石坑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寧化老虎巖

洞位於寧化縣湖村鄉西北面1公里處,石灰岩結構,高10米,面積1500平方米。洞口朝南,洞外平地略低於洞口;洞內乾燥,有少量蝙蝠棲息。此洞於1981年發現。採集的標本經省地質隊及有關部門初步鑑定屬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1982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再次對此洞的形成和穴居動物種類等方面進行考古。該洞內深處有文化層9平方米,堆積層達1米厚。採集化石20多種,屬各類動物牙齒上千枚。其中,可以辨認的有17種:大熊貓、劍齒象、獼猴、犀牛、豪豬、鼠、野兔、熊、鬣狗、野豬、水鹿、野牛等,屬食蟲、翼手、齧齒、靈長、兔形、食肉和偶蹄等9目,經分析應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同時,洞中還發現多片動物骨骼化石,上面留有明顯的古人類食用時留下的砍痕。

寧化蛟湖

又名龍王潭,在寧化縣湖村張家灣,距縣城32公里,因傳說古時有僧人見白龍臥湖面而得名。南宋嘉泰年間建龍王廟於湖側,早廢。湖呈橢圓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最深處達103米;水出湖底,湖面溢平,久晴不旱,久雨不澇,可長年引灌農田。湖水清碧如鏡,天光雲影,倒映湖中,隨波盪漾;人立湖濱,有土動欲陷之感。四周古樹蒼松挺拔,水光山色,蔚為壯觀。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在湖側建有蛟湖草堂(其詩集即名為《蛟湖詩鈔》),今已廢圮。

沙縣洞天巖

位於沙縣鳳崗鎮西2公里處。此處景點有佛雲巖、臨清池、永和洞等,並有古代摩崖石刻10餘處。其中,有一枕流灘,水底石頭上刻有“枕流”兩個大字,水花翻卷,字跡依稀,妙趣橫生。《沙縣縣誌》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詠洞天巖詩:“洞入靈巖景倍幽,香林寶地足遨遊。綠溪秋草同僧寂,一路山花散客愁。怪石畫懸蒼樹回,飛泉晴帶白雲流。斜陽未盡登臨興,更欲乘風到上頭。”

沙縣“十里平流”

為古沙陽八景之一。十里平流指沙溪虯江河段即西起大洲,東至琅口約5公里河道。沙溪河自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灘多流急,至此則河面驟開,水勢平緩。兩岸青山疊翠,樓宇臨江,縈徊十里。這在多礁灘險阻的腹地山區,堪稱閩水一奇。宋李綱在此泛舟題詩曰:“平溪綠淨見游魚,十里無聲若畫圖。但道曾經太史愛,不須淤染自為愚。”十里平流東段有幞頭石,形如冠幘;西段有豬母石,勢極猙獰。而今,古景展新姿,1969年興建的沙縣城西大橋和1989年興建的東門大橋以及1994年建成的府前懸索橋,猶如幾道長龍飛跨沙溪兩岸,雄偉壯觀。

尤溪蓬萊山

又名九仙山,在尤溪坂面鄉,距縣城20公里,海拔1008米。蓬萊山山勢雄壯,怪石嵯峨,山高水秀,古木參天,峰巒峭拔,人跡罕到,上有金鯽池、石棋盤、黑白二石子、煉丹灶、白鶴洞等勝蹟。同時,洞窟幽深,巖壑雄峙,峽谷險絕,山泉潺潺,蒼松翠柏,山光水色,景緻獨特。相傳山巔有仙人往來,並可聞鼓樂聲。據《尤溪縣誌》載昔人詩云:“微風輕動霧雲開,日照峰巔香燭臺,不為神靈躬朝觀,只緣賞景上蓬萊。”又云:“雲騰羅漢浮十島,霧湧蓬萊隱萬松。”蓬萊山夏日涼爽宜人,平均氣溫18℃,是理想避暑勝地。

明溪滴水巖

又名玉虛洞,在明溪縣城東北3公里處,為石灰岩溶洞。該洞有明洞和暗洞,暗洞最底層稱來風洞,又稱飛龍洞。盛夏佇立洞口,涼風拂面,沁人心脾,暑氣盡釋。洞內石竹、石筍犬牙交錯,且有流水涓涓的地下暗河。明洞則有仙源洞和桃花洞。仙源洞由來風洞往右拾級登高20餘米處,是滴水巖主體之上洞,寬闊的穴廊洞口有3根碩大天然石柱,分左天柱、中天柱、右天柱。由仙源洞穿過夾在峻峭兩壁間而搖搖欲墜的大黿石,沿著10多級的石階可下到滴水巖主體之下洞——桃花洞。該洞似天然禮堂,洞高20餘米,可容數百人。四周洞壁鐘乳累累,似竹似筍,似魚似鶴,千姿百態。民國時期,該洞曾一度作為紅軍戰地醫院。1982年後,滴水巖修葺一新,洞內裝設彩燈,巖前有花園,巖後有石林拱圍,成為明溪縣旅遊勝地,是三明市“十佳風景區”之一。

清流大豐山

位於距清流縣城45公里的賴坊鄉動員羅村裡東南,最高峰為棋盤山,海拔1705.7米,為清流縣境域最高的山峰。大豐山巉巖峭壁,險峻雄奇,相傳古時歐陽真人在此修煉,道成身化為巖。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鄉人建廟塑像祀之,名曰“順真道院”。大豐山沿途有半山庵、趙公亭、香爐峰、煉丹灶、寄子巖、棋盤石、牛繩路、飯幹石等勝蹟。站在大豐山的峰巔可觀日出,周圍諸縣山川形勝盡收眼底。山中野生藥材品種甚多,俯拾可得。故有“豐山風景好,滿山都是寶”之諺。

大田空洞山

又名仙人洞,在大田縣上京鎮梅林村空洞山自然村內,因全山空腹得名。仙人洞為石灰岩洞,沿口斜下,洞內共有大小18廳,迂迴曲折,大者可容200餘人,小的則須彎腰側進。自然景物遍佈洞內,如龍頭、牛蹄、蜂窩、陡嶺、筍、鼓、灶、鱉等;其中,尤以“仙人蚊帳”和“清水池塘”景點為佳。清水池塘水深及膝,5米見方,小泉順著淺溝流入深隙不知去向,別有風趣。相傳過去遊人可見紅鯉魚遊於池中,見人即潛入旁穴,無法捕捉。洞外山坡岩石怪立,花草叢生,為遊覽勝地。

建寧金鐃山

又名大曆山、太弋山,位於建寧縣金溪鄉與泰寧縣大布鄉交界處。昔傳閩越王無諸曾校獵於此,遺下金鐃,故名金鐃山。據載“山有八十四峰,周亙三百餘里”。東麓多為懸崖峭壁,曲徑險要,峽谷縱橫;西麓支脈蜿蜒,青峰叢立,翠竹蒼松,銀泉飛瀑,峰奇水秀,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金鐃寺、白石頂、石燕巖、仙人池、金鐃晴雪、龍潭飛瀑、鐃雲山海、千姿群石等名勝古蹟。其中,白石頂是金鐃山的主峰,海拔1857.7米,冠蓋建寧、泰寧兩縣諸峰,登峰遠眺,金湖山水盡收眼底。

金鐃山的半山腰有座金鐃寺。該寺建於五代樑龍德元年(921年),建築面積1368平方米,是建寧縣僅存的一座千年古剎。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禪房、地藏樓、觀音樓等,共13廳64間,建築典雅、莊嚴肅穆,簷柱走廊均系精雕細刻。1984年,該寺遭泥石流衝擊,幾乎圯廢。後經政府、社會團體和北美佛教協會會長釋廣賢法師捐助,現已修葺一新。

經濟

綜述

2017年,三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6.06億元,比2016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2.5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095.15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758.38億元,增長11.1%。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5.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440元,比2016年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7年,三明市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67.35億元,比2016年增長4.3%。糧食種植面積340.28萬畝,比上年增加8.31萬畝,其中稻穀面積222.17萬畝,增加5.9萬畝;菸葉種植面積44.32萬畝,減少2.1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90萬畝,增加0.4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0.17萬畝,增加3.22萬畝。

2017年,糧食產量121.99萬噸,比2016年增加4.61萬噸,增長3.9%。其中,稻穀產量92.32萬噸,增產3.64萬噸,增長4.1%。

2017年,肉蛋奶總產量21.73萬噸,比2016年增長5.7%。肉類總產量18.71萬噸,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14.01萬噸,增長1.9%;牛肉產量0.51萬噸,增長9.0%;羊肉產量0.37萬噸,增長11.3%。年末生豬存欄112.29萬頭,增長9.2%;生豬出欄172.81萬頭,增長0.2%。牛奶產量0.42萬噸,增長14.5%。

2017年,水產品產量11.81萬噸,比2016年增長6.2%。

2017年,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3.77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54萬畝。

農業產業化持續推進,新增16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5747家。促進和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增土地流轉面積0.33萬畝,累計流轉面積達到79.41萬畝,佔承包耕地面積的33.7%。

第二產業

2017年,三明市全部工業增加值895.62億元,比2016年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7.18億元,增長8.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3.3%;國有企業增長3.1%,集體企業增長5.0%,股份制企業增長8.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9%;私營企業增長8.0%。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10.7%,重工業增長6.7%。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4.1%,製造業增長8.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7%。工業產品銷售率98.97%,比2016年提高0.26個百分點。

全市規模工業中冶金、林產等七個主要產業實現增加值711.40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總量的84.0%;增長7.2%,低於規上工業增速0.9%。

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行業大類中有36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有20個行業實現兩位數較快增長,佔全市工業大類行業的52.6%。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23.81億元,比上年增長27.7%。

2017年,三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9.81億元,比2016年增長74.7%;其中國有控股企業61.23億元,增長4.4倍;國有企業0.12億元,增長37.3%,集體企業0.33億元,增長24.2%,股份制企業143.11億元,增長80.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4.12億元,增長1.7%;私營企業72.75億元,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91.0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3.79%。

2017年,三明市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99.54億元,比2016年增長2.8%。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22.29億元,增長11.9%;房屋施工面積4354.99萬平方米,下降6.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82.49萬平方米,下降23.7%。

第三產業

  •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三明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98.50億元,增長16.7%,其中房地產投資109.21億元,增長4.6%。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4.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2%,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2.9%。從到位資金情況看,全年到位資金2428.81億元,比2016年增長18%。其中,國家預算資金下降0.7%,國內貸款下降0.9%,利用外資增長255.3%,自籌資金增長18.4%,其他資金增長43.5%。

2017年,三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09.21億元,比2016年增長4.6%。其中,住宅投資72.52億元,增長4.3%;辦公樓投資5.60億元,增長67.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3.65億元,下降10.9%。

  • 國內貿易

2017年,三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43億元,比2016年增長11.0%。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266.05億元,增長15.6%;限下企業和個體戶零售額267.38億元,增長6.8%。

電子商務交易活躍。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46.67億元,比2016年增長22%。“正統網”入駐電子商務企業379家,比2016年增加51家。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日用品類零售額比2016年增長27.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3.3%,糧油、食品類增長23.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8.9%,汽車類增長11.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1.1%,中西藥品類下降4.2%。

  • 對外經濟

2017年,三明市進出口總額156.50億元,比2016年增長10.3%。其中,出口146.90億元,增長12.1%;進口9.60億元,下降11.0%。進出口順差137.30億元,比上年增加17.08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63.07億元,增長11.3%。

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7家,比2016年增長3.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4億美元,增長7.9%。

  • 旅遊

2017年,三明市接待入境遊客7.77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19.4%。其中,接待外國人3.09萬人次,增長14.7%;臺灣同胞3.60萬人次,增長28%;港澳同胞1.08萬人次,增長8.7%。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749.23萬人次,增長20.2%;國內旅遊收入241.19億元,增長28.9%。旅遊總收入246.03億元,增長28.9%。

  • 金融

2017年末,三明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74.37億元,比2017年末增長11.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313.42億元,增長3.8%。

2017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49.33億元,比2016年下降6.5%;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5.26億元,增長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三明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037人,在校生25266人,畢業生7089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483人,在校生4386人,畢業生1537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0.93萬人,在校生2.93萬人,畢業生1.01萬人。普通高中招生1.59萬人,在校生4.78萬人,畢業生1.60萬人。普通初中招生2.74萬人,在校生7.85萬人,畢業生2.49萬人。普通小學招生3.59萬人,在校生19.31萬人,畢業生2.81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2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0.78萬人。

2017年,三明市初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95.4%,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8.6%。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幼兒園入園率97.8%。全市高考文史、理工類報名人數1.73萬人。全市4207人、8267人次參加自學考試,5165人次獲得單科合格證書,84人獲得本、專科畢業證書。

高等教育

三明學院、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科學技術

2017年,三明市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49億元,比2016年增長15.0%,佔全市生產總值的0.94%[4]。全市列入省級及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0個,其中省區域發展項目4個、農業科技園區項目1個。新認定3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有90家。新增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共有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家,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43家。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共有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50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4家。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共有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3家。全市共建成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43家,其中2家經國家級備案、9家經省級認定;建成市級及以上科技孵化器18家,其中7家經省級認定、8家經省級備案;申報省級星創天地4家,其中3家經科技部備案。獲2017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9項。全市專利申請429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05件;專利授權276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1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全年共登記技術合同17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0919.07萬元,增長24.1%。

2017年末,三明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11個,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站7個;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共有地震監測綜合臺1個,測震臺7個,強震臺3個,烈度速報臺9個,GPS基準站16個,流動重力觀測點25個,跨斷層短水準場地3個,地磁臺1個,流動地磁觀測點12個,電磁波觀測站1個,地下流體觀測站2個,鑽孔體應變觀測點1個。

文化事業

2017年末,三明市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圖書館藏書總量331.05萬冊,博物館(紀念館)13個。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26個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101個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4處;有34個村和51個村分別入選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全市作品版權登記和著作權登記2205件;館藏文物共25151件/套,不可移動文物4729處。

2017年,三明市共有11個高山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臺,實現中央、省、市、縣級共十六套電視節目的無線數字化覆蓋。全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1037場,觀影人數達156萬餘人次,全面實現全市1736個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任務。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37.80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35.92萬戶。全市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8.53%,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9.33%。

醫療衛生

2017年末,三明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96個,其中醫院46個,衛生院12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個。擁有醫療機構床位14062張,衛生技術人員15728人。

體育事業

2017年,三明市參加全國性群體比賽484人次,獲得7金;參加全省性群體比賽711人次,獲得7金8銀1銅。參加國際性競技比賽3人次,獲得2金;參加全國性競技比賽55人次,獲得36金22銀10銅;參加全省性競技比賽464人次,獲得37金50銀45銅。

安全生產

2017年,三明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138起,比上年下降12.1%;死亡81人,下降3.6%。各類較大事故3起,死亡12人。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79人。 [19]

社會保障

2017年末,三明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人數46.9萬人,比2015年增加1.2萬人。其中,在職33.96萬人,離退休人員12.93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全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20.85萬人,其中參保繳費城鄉居民80.43萬人,領取養老金35.01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0.46萬人,增加0.1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21.19萬人,減少0.0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3.08萬人,增加1.03萬人。

2017年末,三明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56萬人,減少0.07萬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49萬人,減少0.09萬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02萬人,減少0.13萬人;特困人員0.48萬人。

2017年末,三明市養老機構床位數增至15031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3張。全市建立各類社區服務機構1073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站)195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5571.65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4777萬元。

交通

綜述

三明是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重要連接帶,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的重要區域。已形成集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於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

2017年,三明市公路通車裡程15145公里,增長1.5%;其中高速公路740公里,增長12.7%,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居全省前列。廈沙高速建成通車,興泉鐵路、浦梅鐵路、莆炎高速三明段全線開工。三明沙縣機場旅客運輸量突破20萬人次。

高速公路

三明市有福(州)銀(川)、泉(州)南(寧)、長(春)深(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截至2015年6月,廈(門)沙(縣)、永(安)漳(州)高速公路、莆(田)炎(陵)高速公路三明段正在建設。2015年末,漳永高速三明段、莆炎高速三明莘口至明溪城關段已建成通車。

2016年公路通車裡程14915公里,比2015年增長2.0%;其中高速公路65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居全省前列。

鐵路

三明市有通往江西的向莆快速鐵路,南三龍快速鐵路將於2017年建成通車。2015年,將動工建設浦梅、吉泉鐵路,將全面打通三明連接內陸與港口的快速通道。

航空

三明沙縣機場場址位於沙縣城區東北側、距三明市區23公里,離沙縣城區不到5公里。

2016年3月7日三明沙縣機場正式通航。沙縣機場近期總投資約25億元,定位為支線機場,場區佔地面積約5000畝。近期飛行區技術指標層級為4C,可起降波音737系列、空客320系列等C類機型。

三明沙縣機場是福建省第三個純民用機場、第六個民用運輸機場。機場半徑100公里區域內覆蓋三明和南平等2個設區市及13個縣(市/區),涉及人口620萬人。

三明沙縣機場自2016年3月7日通航以來,先後開通了上海—三明、北京—武漢—三明、深圳—三明、廣州—三明—唐山四條往返航班航線。

歷史文化

城市象徵

1991年1月24日三明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決定,將三角梅和迎春花並列為“市花”,將黃花槐和紅花紫荊並列為“市樹”。

地方方言

三明市轄九縣一市二區今所通行的方言,在全國十大區漢語方言中佔有3種:閩方言、客方言和贛方言。屬於閩方言的又有閩中、閩南、閩東、閩北4個區和3個過渡小區;屬於客方言的是閩西客方言區的一部分;屬於贛方言的是和贛東方言連片相近的閩西北贛方言區的一部分。在閩方言和客、贛方言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區。這10種大小方言之間均不能通話。

永安市、三元區、梅列區和沙縣4個市(區)、縣的大部分地區通行的是閩中方言,使用人口約80萬人。

大田縣的屏山、吳山、濟陽等鄉和桃源鄉的部分村,永安縣的西洋、大湖兩鄉近半和三元區巖前鄉的部分村,尤溪縣坂面鄉的街面村通行的是閩南方言,使用人口6萬多人。

尤溪縣的尤溪口鎮和洋中鄉通行的是閩東方言,使用人口4萬多人;沙縣的青州鎮通行的是閩北話和閩中話的過渡方言,使用人口約1萬人。

大田、尤溪兩縣大部分地區及與其連片的永安、沙縣的個別鄉,是閩中和閩南、閩東3種方言之間的過渡地帶。

建寧縣話是閩贛方言區;泰寧話基本上也屬閩贛方言,使用人口約22萬人。

寧化、清流兩縣通行的是客家方言,使用人口約40萬人。

閩方言和客、贛方言之間的過渡區包括將樂、明溪兩縣。將樂話語言體系屬於“建州八音”系統的閩北方言,後受客、贛方言滲透,逐步形成兼有閩方言和客、贛方言的特點;明溪話也兼有閩方言、贛方言和閩西客方言的特點,把它們歸入某個區都是不合適的,彼此間勉強可以通話,所以列為過渡區,使用人口約22萬人。

戲曲文化

  • 梅林戲

梅林溪被譽為全國“天下第一團”的泰寧到梅林戲俗稱“泰寧大戲”,流行閩贛邊陲,相傳清乾隆年間,由徽班經江西、浙江傳至閩而形成的一種鄉土戲。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戲樸實、粗獷的藝術風格,唱唸打做都有一定的程式動作,唱腔以皮簧、撥戲、吹腔為主,尚有南詞北調,絃索、四平調、青板,小調等;樂器分文樂(絃樂、管樂)、武樂(鑼、鼓、板);音樂曲調以絃樂伴奏和吹奏樂為主。行當有“七緊、八寬、九逍遙”之稱,角色也分生、旦、淨、末、醜,行當全、分工細,生、旦唱詞大嗓開小嗓落,每句都有“噫”的拖音,山歌風味濃。花臉唱腔節奏強烈,老生唱腔變化多,聲調高昂,醜行唱唸結合,全劇粗獷與婉轉相兼,別有情趣。服飾精緻古野考究,化裝時常在眉與唇間飾以紅點更覺可愛,加上語言由過去講當地的“土官話”改為現在的普通話上演。傳統劇目有《飛龍帶》、《蘭腰帶》、《乾坤帶》、《鴛鴦帶》、《雙貴》、《單貴圖》等。

  • 肩膀戲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誌》記載,清朝宣統年間,閩中沙縣的民間戲劇十分活躍,各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主要劇目有《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肩膀戲,是福建省獨有的民間傳統藝術。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譽。

  • 宜黃戲

宜黃戲俗稱大戲、土戲。由崑曲、西秦腔發展演變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撫州傳入建寧,盛於清朝。當時,建寧擁有同師同祖同腔調的戲社五個,遍及建寧各集鎮。宜黃戲主要以用二換一曲唱到底的《碧玉簪》、《珍珠塔》譽名,次以傳統正本戲《龍鳳配》、《二度梅》、《下南唐》等二十餘個劇目廣流於眾。宜黃戲腔調多唱上線(二換或二簧)摺子戲(俗稱雜戲)多於正本。

  • 南詞

南詞是將樂主要地方戲曲之一。據考,它源於江蘇省蘇州,原係一種坐唱曲藝。清代中期從浙江傳入將樂,後廣泛流傳。縣內城鄉組建班社坐唱戲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長期演唱實踐中,此曲藝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吸收民歌小調之精華,逐步形成帶有地方韻味的將樂南詞。

民俗文化

  • 客家民俗

三明,作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因為山的阻隔、語言的特殊、歷史的落後和貧困,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所以,相對地它保留了更多的晉、漢、唐、宋歷史上幾次客家大遷移的古代民俗文化。

歲節舞龍,歷來是歲時節日最為突出的一種民俗遊藝活動,三明各地均有此俗,每逢佳節,人們在村頭、草坪、長街、廣場相聚舞龍,增添節日的喜慶,乞求來年的安康。這一帶的龍,大多是竹、木、布、紙等紮成的,一般少則九節,多則三十餘節,均為單數。

婚娶始於周代的婚禮,至今在三明的一些地方依然可見。原始社會末期的“搶親”,在我們這裡仍有許多保留,例如迎娶新娘多半在半夜或天明之前;迎親隊伍到達女家時,女方把家中所有燈火全部吹滅,要等男方進門用帶來的燈火將女方家的燈會部點亮,新娘才能出門等等,都是搶親習俗的遺留。

食住這方面的習俗是最有時代的代表性,在寧化、清流、明溪一帶有著從晉代就已經有了記載“吃老鼠幹”的習俗;寧化的“魚生”資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會末期;還有“韭菜包”,它應當是北方飲食文化對南方飲食文化影響的最好見證。

放河燈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幾天是客家人祭祀故去的親人,超度亡靈的日子。舊時家家戶戶要製作米果、擂茶、製備三牲、香燭、紙錢,恭迎列祖列宗“回家”探視。村中還要打醮、做焰口、放河燈……其中最有趣的是放河燈。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裡面按上一根紙捻,入夜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唸佛,敲敲打打。無非是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在河燈裡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

  • 青水畲鄉民俗

青水畲族鄉由王審知於公元885年在青水蓋竹洋定居伊始,繁衍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現有族譜1套12本,還存有4500年前(公元前約21世紀)高辛帝御賜的金銅軸畲族圖騰一幅,長12米;穎川堂“鍾氏錦彩”一面六圖,即:披荊斬刺、鐵畫銀鉤、高山流水、祖得內賢、鳳六定居、大展宏圖。明清時屬四十一都,是福建省17個少數民族之一,三明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於1987年10月7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設畲族鄉。

飲食文化

  • 宴席

三明境域地處山區,民風淳樸,宴席比較簡單,一般酒宴為“八大碗兩盆湯”為標準。70年代後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宴席的水準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開始注重色、香、味美,山珍海味也較為常見。烹調工藝也豐富多彩,並融入閩菜、川菜、粵菜等特點。80年代始,三明群眾宴席有較大變化,有“雞鴨魚肉趕下桌,烏龜王八爬上席”的新俗語。而且,西式飲食也逐步傳入,如大型宴會中的自助餐,家庭式的西餐小宴等。90年代,人們又追求“返樸歸真”,喜歡無汙染的自然食品。還出現了不少以保健為目的的“藥膳”餐飯,深受人們的歡迎。同時,菜餚的命名也越來越藝術化,有“孔雀開屏”、“南海風光”、“松鶴遐齡”、“龍鳳呈祥”等。

山鄉村鎮的菜餚及宴席除了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大多亦向城市的烹調工藝靠攏。

  • 菜餚

民國及其以前,勞動人民的家常菜餚主要是蔬菜,有時連飯都吃不飽,菜餚不講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一般人家菜餚主要有瓜、豆等蔬菜,亦採摘山中竹筍、野蕨、菇類以作補充;有時也食用雞、鴨、魚、肉等,尤其是逢年過節或有親朋好友來臨時,都備有一些葷菜。早餐則多以自制的蘿蔔乾、醃菜、豆腐乳、筍脯及各種醃漬的瓜菜為主,有時煎炒些黃豆、花生米,一些較富裕人家也有用鹹帶魚或蝦米來做早餐的菜餚。豆製品亦是一般人家常用的菜餚,如豆腐乾、油豆腐、豆腐等。各地的芋頭、淮山、南瓜、蘿蔔、豆豉則是農家常年必備的菜餚。

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富裕了,雞、鴨、魚、肉等葷菜成了人們日常的菜餚,還有三明特產,如寧化的辣椒幹、老鼠幹,明溪的肉脯幹,沙縣的板鴨,永安的筍乾,泰寧、建寧的豆莢乾等,也成為地域性較為流行的上乘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 主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三明境域大眾主食以稻米為主,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後,糧食緊缺,人們常常用地瓜、洋芋、蕉芋、木薯,甚至野菜充飢。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不少地區以細糠做餅或蒸饅頭充當主糧,或用野菜、野果加工摻和穀糠,熬成粥來充飢。紅薯則成了當時的重要輔食。正常年月一日三餐大都二幹一稀,困難時期則為兩餐制,甚至有揭不開鍋的,水腫病人和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主食為稻米,糧食按人口定量供應,不很充足,一天三餐仍然以“二稀一干”或“一稀二幹”,輔以雜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年年豐收,人們主食不僅以稻米為主,還以大米為主要原料製成各種糧食製品調劑口味。平時以大米飯為主,若逢年過節或親友探訪,則以大米制成鍋邊糊、小油飯、粉幹、丸子,用糯米做年糕、炸油圈、制麥芽糖、炒米糕、打餈粑等,品種繁多。亦有把小麥曬乾再用石磨研成粉末篩除麥皮後,煮糊糊或烤餅食用。紅薯則用以切片、刨絲曬乾,或製成薯粉以配用。

名優特產

三明物產豐富,竹、木、菇、閩筍、建蓮、金桔、獼猴桃、花柰、天然寶石以及“汀州八幹”的明溪肉脯幹、寧化辣椒幹、田鼠幹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明溪縣:明溪肉脯幹有“三老”、“秋榮”、“榮興”、“老羅記”、“華鷹”、“正茂”等品牌,各種口味、包裝都有。正茂香腸。

清流縣:清流“蔬珍”筍乾、筍絲、酸菜乾、苦菜乾、黃花菜、黑筍乾、巴西菇、花菇告示;嵩溪豆腐皮、清津牌純天然葛粉絲、九龍湖魚乾,“九利”茶籽油。

寧化縣:客家傳統美酒“客源酒娘”、天然純淨“老鼠幹”、寧化山茶油、筍乾、花菇、茶樹菇、紅菇、豆腐皮。

梅列區:草菇、老抽、香酥、白米醋、老抽王、黃豆油等三星公司的“龜龍”牌系列食品。健盛公司的天然水煮筍、豬肚菇、小白菇、珍稀菇、茶樹菇。

將樂縣:洋窠熟筍乾、苦瓜茶。

沙縣:鄭湖板鴨和浩田板鴨以及夏茂特產“辣倒神”牌辣醬;沙縣富口“老情人”豆乾、麻辣豆乾、豬肉乾、素牛肉、滷花生。

三元區:農旺出品的筍脯分“五香”、“麻辣”兩種口味;原野食品筍片、脆筍、鮮菇;水煮筍、清水筍。

永安市:永安玉筍、清水鹽筍、清水苦筍、香辣苦筍、安貞粉幹、含笑餡餅、永安金線蓮。

泰寧縣:大金湖盛產各類天然淡水魚,如金湖白魚、魚條、魚片、翹嘴魚、槍魚、桂魚、鯉魚、黃安等十幾個品牌。

建寧縣:省著名商標“文鑫”:西門蓮子、皇家貢品建蓮蓮子(禮品)、紅棗桂圓蓮子糊、建寧白蓮、建寧蓮子、孟宗筍乾品牌產品:金絲筍、閩絲筍、水煮筍、鳳尾筍、水煮筍乾(禮品)。

大田縣:阿佳野菜、魚腥草茶、絞股藍茶、苦菜茶、金針菜、絞股藍珠茶、脫水苦菜、玫瑰茄、苦菜乾;上京仙人掌面幹、高山茶、九層粿、武陵烤兔等。

尤溪縣:金桔、珍珠筍乾、茶樹菇。

三明真是一個物產豐富、風光秀麗的地方我愛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