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是述說一個從0到1的故事。老子心中呈現了一張無形的屏幕,這張屏幕把“一”分為二個部分。世人肉眼所見的萬物(現實世界)處於屏幕前面,所以被肉眼看見了,但世人並未看見屏幕後面那個未知世界。“無”就是屏幕後面的未知世界。屏幕前面的世界是有形的,屏幕後面的世界是無形的。

老子告訴世人,你們只看見了半個西瓜,但錯誤的是把“半個西瓜”當做了“一個西瓜”,把半個當做全部(一)。老子描繪“一”的含義在此。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畫家告訴弟子,眼中所見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中偉大作品的碎片弟子的錯誤是把碎片當做偉大作品本身,所以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世人的認知系統如同這位拙劣的畫徒,不能看見宇宙的“一”,所以漏洞百出。

得一是偉大成就,得一的反面就是“得半”(得殘缺),誤把碎片當全體(一),從而誤把醜陋當圓滿。一個方程還缺一個關鍵的變量,所以這個方程不能得出正確的解。正確的解是一,關鍵的變量是無。無和一是宇宙真相這個方程的算法因子,離開無和一的算法因子,就不可能解開宇宙真相之謎。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經文把“無”這個變量加入了宇宙真相這個方程,一下使這個方程完整起來。於是老子演算了宇宙真相的這個方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個方程中前四句偈稱為有生偈,“有生於無”稱為無生偈。

第40、42章就是無生偈和有生偈的大合唱,唱出這個世界的前世今生,唱出屏幕前和屏幕後的整個世界(一)。老子不想用一句“有生於無”就把世人的最大困惑打發了,而是用四個“生”細細的解說“有生於無”的全過程。科學是講過程的,有過程才有說服力,老子深懂此理。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此章是至關重要的一章,歷來被認為是老子的宇宙發生學。此章是告訴世人肉眼所見的萬物是怎麼來的,但其中的“一二三”具體之什麼,此章宗旨是什麼都是註釋家爭論的焦點。蔣錫昌說:“只是以三數字表述道生萬物,愈生愈多之意。”(《老子校詁》),陳鼓應說:“這是老子萬物生成論的提法,描述道生成萬物的過程。”確實老子這裡描述了在玄同大定中實證的“有生於無”的過程。老子先入玄同大定,實證了宇宙的“一”,出定後化作四句偈。

蔣陳二位的意思是“一二三”沒有具體所指,只是表示從少到多,從無到有的過程。但老子用字精妙傳神,“一二三”一定有深刻內涵。從第39章開始,老子宣說“得一”和“有生於無”二大教理。此章則宣說大千世界的由來。萬物之前,均未有形,但已經存在了無形的存在者。

肉眼無法窺探無形世界,但聖人在玄同大定中能夠實證無形世界。關於宇宙的存在有二大理論,一是有因生,一是無因生佛教的中觀學派認為萬物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明確反對萬物無因生。古代無數智者都在尋找萬物誕生的原因,絕大部分都是主張有因生,老子同樣主張有因生。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有因生看似很自然,但存在一個巨大的邏輯死穴,即第一因的難題,因此智者又望而卻步。有因生與父因生是相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父親,這就是父因生。父還有父,一直往上推。但推到終極,就會推出第一父的難題。人有第一父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此無法找到第一父的智者就主張無因生。老子是主張有因生的大宗師,因此必須解答第一父的難題。

此章老子“道生一”和道生萬物的教理解答了第一父難題。人有第一父,但第一父不是與人相同的人,而是道。人是有形的,道是無形的,因此必須承認有形生於無形才能解答第一父難題。雖然古代智者主張有因生,但沒有解決第一父的邏輯死穴,實際上無法自圓其說。直到老子提出“有生於無”和道生萬物二大教理,才真正建立了有因生的理論基礎。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同樣是有因生,智者們的理論有嚴重的邏輯缺陷,老子的理論卻是論據充分,邏輯嚴明。因為老子看到了這張無形的屏幕,看到了屏幕前的萬物(有),又看到了屏幕後的無。老子的宇宙觀囊括了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而且知道有形世界是由無形世界產生的。

二者之間有一根絲線聯繫在一起,這根絲線就是“玄”,“玄”是老子的獨特證悟,因為“玄”這根絲線的存在,或者說是一張網的存在,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聯繫並不難以理解。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每一個罪人都逃不出天網。老子的宇宙是大玄同體,比三千大千世界還要大。老子看到的是包括無形世界在內的整個宇宙(全一),相比而言世人看到的宇宙只是一粒微塵。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此章經文文字不復雜,但很難探知老子奧義。大部分註釋家都從氣本論來解讀。根據王弼,老子奧義不僅包含了氣本論,更重要的還包含本無論、齊物論,還包括認識論(語義學)。老子的宇宙發生學以本無論為根本,以齊物論為主線,並以氣本論和認識論(語義學)來證明齊物論守柔是老子的一貫宗旨,無是柔性的根據,無形即柔,無更柔。“一二三”都是氣態,屬於無形世界,所以“一二三”都是柔性的,但也是柔性逐漸喪失的過程。

萬物開始顯形,柔性徹底喪失。此章經文的氣本論解讀廣為認知,但齊物論解釋則被淹沒。更為奇異的是王弼主要依據認識論(語義學)來解釋“一二三”,似乎邏輯混亂。註釋家認為氣本論和認識論(語義學)毫無關係,王弼“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來源於莊子《齊物論》,根本無法連接。王弼整篇註釋精彩絕倫,這幾句為什麼如此突兀?是王弼妙筆生花還是思緒混亂?這是解讀《道德經》的一大挑戰。經文中,和氣為三,萬物為四。莊子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家喻戶曉,與此章有內在聯繫嗎?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第四十二章經文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二段: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第三段: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第四段: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五段:人之所教(者),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段:吾將以為教父。

眼見為實是最古老的俗見。認知系統的建立離不開感覺器官,佛教把感覺器官分為眼耳鼻舌身,老子的分法幾乎相同。感覺器官中眼見獨佔鰲頭,於是就有眼見為實的俗見。眼見為實的俗見本來是提高世人認知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但不幸的是世人把這一俗見濫用了,無限放大,超出適用邊際,結果事與願違,使人們丟棄了認知能力,不再能夠正確認知宇宙真相。

眼見為實的俗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第一真理,眼睛只能覺知有形世界,有形世界只是屏幕前的世界,屏幕後面的世界更為精彩,眼睛卻一無所知。世人肉眼看見一個現實世界,也就是宇宙萬物。宇宙中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之間的這張巨大屏幕擋住了自己的視線,這是世人看不見的。世人的俗見認為自己的肉眼已經一覽無遺,肉眼中的宇宙萬物就是全部的真相。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但智者認為自己的肉眼僅僅看見了有限視野中的“現象”,並未看見現象背後的本質,更不用說有限視野之外的全部真相。老子深知現象是有形的,本質是無形的,現象與本質之間有一張無形的屏幕,肉眼無法穿透這張屏幕。四句偈宣說了此一教理,因此此章是極為重要的一章。

此章經文分為六段。第一段經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智者很想見到老子所見之道,那必定讓靈魂為之一震,給生命帶來無限活力和幸福。道是至高無上的,道所生的一切也霑洽道的榮光。“道生一”再次確認道的至高無上。“弱者道之動”,道是無聲無息的在運化這個大玄同體(一),這個大玄同體(一)就是道所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道屬於形而上,即屬於無形世界。器屬於形而下,即有形世界。

有形世界是肉眼見證的世界,世人不會產生懷疑。無形世界超越肉眼的見證,世人產生極大的懷疑。“中士聞之,或存或亡。下士聞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章)對於無形世界,上士、中士、下士產生了分裂,這種分裂自古就存在,直到今天。萬物雖然顯現在世人眼前,但世人無法解釋萬物的來源,

世人不知道現象背後的本質。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世人無法跨過去,無法把二者相合。老子深知世人愚蠢的根源是對無形世界的無知,世人把有形世界當做一(全一),聖人把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相合當做一(全一)。世人自己的肉眼就是障礙,聖人超越了肉眼的限制。

氣本論。氣本論是華人文化精英遠古的覺照,是知識界的共識。

老子把氣本論與道本論相結合,深化了遠古的氣本論氣是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之間的中介,宇宙由氣構成,這就是氣本論。要破除眼見為實的俗見,氣本論是最有力的武器。一種東西,開始是有形的,但會慢慢在肉眼中消失,這就是氣。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氣有氣和炁二個造字,氣從水蒸氣造字,炁從火焰造字。炁比氣更純粹,

無的造字正是與炁同源,後世道家更喜歡用炁代替氣。水蒸氣和火焰都會從有形慢慢變為無形,智者知道氣揭示了宇宙的本質,因為氣的存在,人們意識到有形和無形是可以穿越的,更確切的說,有與無是可以穿越的。

前面老子用“造輿於無輿”來解釋無與有的穿越,證明“有生於無”的根本教理,現在老子用本論來證明有與無之間的穿越正因為穿越,有形與無形,有與無的觀念都是不可靠的。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莊子《齊物論》證明語言本身是不可靠的,語言有用但不能濫用。世人的痛苦是邏輯混亂的結果,邏輯混亂是濫用語言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說,濫用語言正是濫用感官的結果,眼見為實的俗見正是濫用眼見功能的證明。近一百年西方哲學界把邏輯和語言的研究作為哲學的重要方向,但老子和莊子早就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因為氣本論,老子把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有形與無形,有與無相合為一個偉大的“一”(全一)老子以氣本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為道本論。老子深知,無不僅是無形,含有更為豐富的含義,因此氣本論必須與道本論結合。這正是第一段經文的內涵。傅佩榮認為老子沒有把形而上的道向下落為形而下的器(萬物)的問題徹底解說清楚,其實老子已經完全解說清楚了。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道下化的四個階段。道下化的四個階段就是無中生有,萬物最終顯形的四個階段。

道生一 第一階段 無形 漸變 混而為一 元氣

一生二 第二階段 無形 漸變 分為陰陽 二氣

一生三 第三階段 無形 漸變 陰陽相合而生子--和氣

三生萬物 第四階段 有形 逐步顯形 子呱呱墮地 無限多

第一段經文非常清晰的描繪了老子玄同大定中實證的道生萬物,有生於無的全過程,完成了從0到1的轉變。這個世界是經不住思考的,一思考就發現無法解釋,沒有邏輯,世人根本無法回答是否有開始,是否有結束。莊子《齊物論》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夫也者”

。有一個開始,有沒有開始的開始,有沒有這個沒有開始的開始。人承認有一個開始,人又否定有一個開始,人又否定自己的否定,目的就是宇宙萬物(法界)的起源。

野鴨的腿為什麼短,野鶴的腿為什麼長,魚為什麼遊,鳥為什麼飛,為什麼生,為什麼死,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智力窮盡。世人生活在一個經不住拷問的世界中所以屈原作《天問》。屈原拷問天地的由來,拷問人世間的善惡和悲歡離合。莊子問:“我對這一切是如此迷茫。是我一個人的迷茫,還是所有人都迷茫呢?” (吾若是其芒乎!亦有不芒者耶?)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老子的有生偈分四個階段,以解答世人的迷茫。萬物終將顯形,但必須經過四個階段,萬物的本質就在其中。生命誕生以前已經在孃胎裡孕育了十個月,世人不僅應該瞭解生命離開孃胎以後的成長過程,還應該瞭解孃胎中的生長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都是無形的,只有到了第四階段才從無形轉化為有形,離開孃胎,呱呱墮地。世人認為胎兒離開孃胎才是存在,聖人知道孃胎中的嬰兒就是存在。有無之爭就是孃胎之爭,但孃胎只是薄薄的一層肚皮。

嚴遵《老子指歸》仔細的闡述了四個階段的不同,指出四個階段是漸變的,顯形是逐漸完成的,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無形和有形,無和有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氣是無形的,但氣逐步凝聚就會顯形。顯形的本質是肉眼的辨識度,肉眼不能辨識就是“無”(無形),肉眼能夠辨識就是“有”(有形)。氣的稀薄決定了是否可以為肉眼辨識,有與無,有形與無形也就是氣的稀薄度問題。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深奧的哲學問題與自然現象並不分離。按現代科學來說,形不是萬物(存在)的必然特徵,電磁效應是存在的,但沒有形。牛頓經典理論是物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入了場的理論。場是無形的,但是符合決定論法則。量子力學放棄了愛因斯坦心愛的決定論,引入了隨機論。所以愛因斯坦決不接受量子力學,希望用一種統一場論來納入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對象,但沒有成功。

“有形”的語義是指肉眼能夠看見,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又延伸為藉助精密儀器可以看見。精密儀器成為現代“有形論者”的救命符,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又摧毀了這一救命符。所以解釋《道德經》的“有”與“無”,大部分註釋家希望用有形和無形來代替,似乎更好理解,實際上偏離了科學原理,同時也偏離了老子的本意。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有形和無形是根據眼睛的辨識度來定義的,但有與無不是用眼睛的辨識度來定義的。有形和無形是有與無的一種詮釋,但不是最本質的。萬物的“物”是顯形的物,進入人的感覺器官的辨識度的範圍,這是最基本的定義。老子的認識論是物-象-無象,物是一個假象,無象才是真象。

老子的四句偈是否已經把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器之間的道化關係宣說清楚,關鍵是對萬物的語義、本質是否清晰。如果把萬物的語義理解為顯形,即從以肉眼為代表的感覺器官之外進入辨識度之內,那老子確實已經宣說清楚。有形和無形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逆轉的,正像一可以是至大,也可以是至小。這是語言的相對僵化和對象的自在態之間的差別造成的。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莊子說“言不達意”就是這個意思。老子是最早發現語言缺陷的大宗師,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語言缺陷理論。所以道是實修實證的,是玄覽覺照,而不是讀書。輪扁說齊桓公所讀的聖賢書是垃圾,正是聖人心中的實證和語言的記載有巨大差異之故。老子的實證和《道德經》的文字也是如此,四句偈更是如此。

經文:道生一。這是道下化的第一階段

大部分註釋家用氣本論來註釋此段經文,一是元氣,二是陰陽二氣,三是和氣,這來源於《淮南子》和河上公注。《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陳鼓應認為氣本論是漢代才產生的思想,老子時代還沒有氣本論,並認為陰陽思想是莊子才流行起來,老子時代也沒有陰陽和合而萬物生的思想

,這是不確切的。《黃帝內經》雖然被認為成書於漢代,但其氣本論和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華醫理更為古老,醫學思想的繼承性不是漢代創造出來的,而是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無和一。無和一在數學上就是0和1,是最基本的算法因子。無和一是道系統的二大支柱。只有深度領會無和一,道才能顯露真實之際。不深度領會無和一,則無從見道。學人應該以此見地來修習無和一,對無和一生起無比的信心。

只有對無和一生起無比的信心,才能對道生起無比的信心和正知正念,完成見道悟道證道的無偽道業。老子對無的解說已經很充分。“道生一”開始解說三位一體中的另一個代表“一”。“一”是神秘的,具有無限魅力,大腦的神秘性正是“一”的神秘性的顯現。神秘只是指內涵超越俗見,某種程度上說大腦是能夠理解神秘的。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石榴的啟示。一個石榴,打開一看裡面有無數顆石榴籽。石榴是“一”,但裡面有無數個“一”。石榴讓“一”的概念分裂了。解讀“道生一”,必須首先理解石榴帶來的陷阱,即“一”的概念的分裂,或一與多的分裂。有形與無形是分裂的,一與多是分裂的。

概念的分裂使語言失效,更確切的說是“世人語言”的失效。哲學語言勝過世俗語言正是世人語言的失效,但世人還沉浸在世俗語言的可靠夢想之中。科學的專業首先是語言的專業,就是專業術語的出現和運用。六祖慧能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禪宗的基本信念。名家是老子道本論的一個分支,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天下)。石榴是“大一”,石榴籽是“小一”。把石榴無限放大,就是至大;把石榴籽無限縮小,就是至小。“大一”和“小一”揭示了“一”的概念的分裂,這種分裂是必然的,而且是有效的。“大一”和“小一”使“一”具有至大和至小雙重含義,在世俗語言中,大與小是完全對立的,至大和至小更為對立,但一個石榴證明至大和至小本來是“一”。

莊子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世人的“大”和“小”的語義被徹底擊碎。“其好之也一,其不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莊子·大宗師》)“道生一”的一正是這樣一個一,既是大一,又是小一。大一和小一是同一個一,就是大一和小一無差別,至大和至小無差別,這就是齊物論。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齊物論認為世人的語言是固化語言,大就是大,小就是小,牛就是牛,馬就是馬,之間有絕對的邊界。莊子說:“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世人雖然使用“大”“小”的語言,但內涵是不確定的,大可能意味著小,小可能意味著大。老子說道“可名為大,可名為小”(34章)。語言的不確定性是“道的混成”造成的,道是無數態語言只能表達一態,這樣語言和道之間永遠不會吻合,老子說“無有入無間”(四十三章),語言(詞語)有邊界,但可以被穿越,因為“無”才是本質。

看不到大和小的差別是傻瓜,看不到大和小的無差別是白痴(凡夫)。老子抬頭望去,芸芸眾生不是傻瓜就是白痴。但老子以道眼再觀之,發現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想娶妻的漢子最終都會得到妻,想見道的凡夫最終都會見道。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齊物論與無差別性。齊物論就是要消融萬物的差別性,獲得無差別性。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道生一”的一就是齊物論的一,就是消融差別性的一,就是老子“混而為一”的一。消融差別性,獲得無差別性是人性的一大勝利。消融一切差別性,獲得無差別性,這是證悟者的境界。

差別性是異,無差別性是同。差別性是不一,無差別性是一。所以一與同等,與異反。消融差別性是非凡的智慧,是般若,是大圓鏡智,是玄覽覺照,是圓照清淨覺相。

差別性佔據了世人的潛意識,佔據了思維中樞,人就不知不覺被差別性牽著鼻子走。如果玄照萬物的無差別性佔據思維中樞,人則獲得全新的心智。再深入一步,差別性和無差別性不二,不二境就是一,這個一是眾妙之門。世人忽視了差別性對心智的影響。世人心流的紊亂是差別性引起的,如果獲得無差別性,則世人的心流是清淨的甘泉,生命就是無比的寧靜和美,這正是世人所渴望的。為什麼仰望星空帶來心靈的愉悅?因為仰望星空時獲得了無差別性,得一就是仰望星空時的玄覽覺照。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什麼是一?

1,玄同

2,圓滿

3,元氣

4,無差別性

5,全體、全一

6,太一、太極

7,至小

8,至大

9,開始

10,根本

11,有序

12,清淨

13,生命力

14,無限

15,包容一切

16,至簡

17,不二

一的反面是什麼?

1,殘缺

2,半個西瓜

3,死亡

4,差別性

5,侷限

6,多元

7,混亂、無序

8,支末

9,煩惱

10,有限

11,排斥

12,複雜、雜亂

13,二(多)

上面從表詮和遮詮來揭示了一的無比豐富的內涵。玄同是一的第一本質,圓滿是一的第二本質,元氣是一的第三本質。要完全瞭解一的全部本質是不可能的,世人的語言實在太貧乏。語言之外的含義稱為“神秘”,所謂神秘就是語言無法表達,語言無法表達是因為肉眼看不見。肉眼能夠直接見道該多好,但如果肉眼能夠直接見道,心就沒有任何價值了。老子強調“

少則得,多則惑”(22章),世人的貪慾是無底線的,既想有一顆見道的妙心,又想肉眼直接見道,二者不能兼得。

嚴遵《老子指歸》說:“一,道之子”。河上公注:“道之所始生者,一也”。一的內涵如此豐富,道又超越了一。道和一比,就是石榴和石榴籽的關係,道是至大,一是至小。道是母,一是子。修道就是“既知其子,復守其母。”(52章)。當修道士對一有所領會的時候,道還在遙遠的地方。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經文:一生二。這是道下化的第二階段。

河上公說:“一生陰與陽也。”氣本論上,一是元氣,二就是陰和陽。經文的“二”必然含有陰與陽的含義,這是不用懷疑的。但二也是意義極為深刻的。

二是什麼?

1,陰陽

2,多元

3,平等

4,依賴

5,不圓滿

6,分裂

7,複雜

8,對立

9,排斥

一代表合,二代表分。《易經》是以“二”立論,二就是陰陽。真個宇宙變化都是陰陽(二)之間的變動構成的。“反者道之動”(40章),元氣是混合不分的,但不得不分為陰與陽,這就意味著有對立面產生。磁極有正極就有負極(據說有單磁極合成),有正電子就有負電子,有物質就有反物質,動物中有雌性就有雄性,有男人就有女人。

二的現象是無處不在的,華夏聖人從氣本論發展到陰陽論,氣也有陰氣和陽氣,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作用,且不可或缺,互相依賴,永不消失。中學物理學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少男少女一下明白許多。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二是不圓滿,是殘缺,但又是殘缺中的圓滿。圓滿家庭的獲得正是因為有男女之別,如果沒有男女之別,圓滿家庭是不可能獲得的。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血脈代代相傳,如果沒有陰陽二氣,沒有男女有別,則不可能實現。萬物包含無數種動物,鳥飛魚躍,都離不開陰陽。

家門口一顆碩大的白果樹,就是不結果子,原來周圍沒有雄樹,不能授粉,植物也有陰陽。二雖然代表缺,但正是陰陽的缺造就了萬物生生不息。二就是缺的完美,因為缺造就了合。得一的主旨就是合,沒有缺就沒有合。陰與陽初看是缺,是不完美,再看是因缺而合,因合而完美。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有初看是完美的,再看就不完美了。有與無相合才完美。繪畫需要留白,景物和留白合才是藝術。有與無合正是大一,有隻是小一。只有“有”的宇宙是多麼貧乏啊。“有”是存在,“無”是對存在的否定,對存在的否定構成更高級的存在(類與不類,相與為類)。“有”是低級的存在,“無”是高級的存在,否定是另一種肯定有與無構成二,這個二超越了低級的有。

“一”是一座高山,“二”是另一座高山。“一”一直獨佔鰲頭,無人超越,但“二”在某個時機會超過“一”。“一”代表不變(獨立而不改),“二”代表變(周行而不殆)。“一”代表渾然無別,“二”代表豐富,組合,蘊含新生。“一”怎麼捨得離開“二”呢?“有”怎麼捨得離開“無”呢?“一”與“二”不離不棄。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