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主席爭議言論背後,中概股正加速逃離美利堅

SEC主席爭議言論背後,中概股正加速逃離美利堅

​上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傑伊•克萊頓(Jay Clayton)發佈了一則爭議巨大的言論,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提醒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雖然國內媒體對於此事並未有太多報道,但在大洋彼岸的資本環境裡,這樣來自於官方口徑的風險提示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在新冠疫情對於全球資本市場持續造成衝擊的特殊環境下,中概股又在海外遇冷,由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波及到其他中概股。

就在SEC主席此番言論發生後的一週裡,中概股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動作也不由得讓人產生更多聯想。

SEC主席爭議言論背後,中概股正加速逃離美利堅

近日有消息稱,百度、攜程在香港二次上市進程在快速推進,近期將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表。而另一家美股上市公司京東的速度可能還要更快,路透社旗下IFR的報道稱,京東已以保密形式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請。

雖然上述三家公司在對外的回應中都表示“不予置評”,但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風向,已經變得愈發明顯。

面對美股投資者的信心衰減,頭部的中概股企業選擇二次上市來分擔風險,而一些掙扎已久的企業則需要更快的逃離。

今年開始著手私有化進程的聚美優品,僅用了107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在美股的謝幕。4月27日晚間,聚美優品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Form15”文件,宣告正式從紐交所退市。

無論是百度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還是聚美這樣的昔日“妖股”,近年來一直面臨著市值被看低的現實因素,而在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發生後,這種現實因素又被迅速放大。

外部形勢的嚴峻,加快了一些本就在計劃之中的進程,“退市潮”也好,“迴歸潮”也罷,中概股主動求變的姿態已經表明。

以創業板和港交所為代表的本土資本市場近期也釋放了積極信號,以迎接更多準備上市的中國企業。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在行業內引發劇烈反響。

此套方案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始試水注冊制,企業上市的難度變低;二是日漲跌幅限制放寬至20%,對於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兩者綜合下來,對於企業側的態度變得更加友好。

而在港股層面,近年來隨著放開對於同股不同權企業的限制,港交所對於中國企業一直保持著高度認同的態度,

在京東、百度、攜程傳出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後,港交所方面給澎湃新聞的回應是,“我們一向不評論個股。香港交易所歡迎所有符合《上市規則》的公司來港上市。”

SEC主席爭議言論背後,中概股正加速逃離美利堅

在2015年至2016年間,中概股也曾掀起過一陣迴歸潮,這期間有超過40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宣佈私有化退市計劃,加入A股市場擁堵不堪的IPO大戰。

但是在那次迴歸潮中所暴露的一個問題是,眾多公司借殼迴歸上市是瞄準制度套利,利用境外上市主題的光環拉高企業估值,但卻缺乏紮實的內功作為支撐。

這樣的亂象會不會在這次的“迴歸潮”中再度重演,立法者和執法者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近期關於瑞幸咖啡的一則消息或許就是監管部門提前放出的警示燈。

4月2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自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以來,該部門已就跨境監管合作事宜與美國證監會溝通。同日,瑞幸咖啡表示,公司正在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對瑞幸咖啡經營情況相關工作的瞭解。

而在官方發佈聲明之前,外界就盛傳多位審計人員正在對瑞幸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此外,瑞幸咖啡被公安、工商等部門全部接管,造假庫源被挖走,全部數據上交。

雖然此舉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長臂管轄”,但監管部門展現出的態度已經十分明朗,基於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儘管其是境外註冊並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但在境內依然會受到嚴厲追責。

由此可以引申出的判斷是,在未來即便有境外私有化的公司迴歸境內上市,想要照搬2015年那樣的套利模式恐怕難以得逞,監管層面的高度關注,勢必會讓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迴歸概念股也不會再像昔日一樣受到無腦的狂熱追捧。

不過對於已經在境外證明過自己的中概股,他們的迴歸還是能夠讓更多的本土投資者享受到中國互聯網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紅利,阿里巴巴去年迴歸港股後,雖然也曾受疫情影響短暫跌破發行價,但如今整體股價依然保持堅挺。

SEC主席爭議言論背後,中概股正加速逃離美利堅

而對於那些本就存在內部漏洞的中概股來說,遠赴境外上市的初衷可能就不單純,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的出現,重新勾起了做空機構對於中概股的關注,面對可能到來的的攻勢,這些中概股有多少能夠泰然處之?

納斯達克交易所中國區首席代表郝毓盛近期在回應SEC主席“不要把錢投到中概股”言論時強調,“美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價值在於公平準入,監管機構不會針對特定國家或公司而制定不同規則”。

規則不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對於有赴美上市打算的中概股企業來說,眼下只是加重了未來的溝通成本和審查力度,並未將門檻鎖死。

而對於某些已經登上美國資本市場這艘大船的中概股而言,面對著更加猛烈的風浪,是繼續在海上飄搖,還是主動下船,仍是一道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