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全民學英語錯了嗎?

幾十年來,中國人對學英語是愛恨交織,於大部分國人而言,十幾個酷暑嚴寒,晨鐘暮鼓,單詞、語法、朗讀、背誦、默寫、作文,卻僅作考試之用,畢業之後的工作生活中再也用不到英語,浪費了生命,耗費了時光。

對一部分人來說,學好了英語,取得了好的成績,讀好大學,去留學,做外貿,搞旅遊,做教育,做外交,或者出國交流,學好英語對部分人的發展大有好處。

那麼回頭看看,我們中國全民學英語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是個人的成敗得失?是!但全民學英語是中華民族學習與追趕世界領先國家的必需代價,更是中華民族超越和領先英語系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一、學習其它民族語言的歷史

學習優秀民族語言的傳統古已有之,羅馬人學習希臘語,歐洲人學習法語,東亞遊牧民族學習漢語,都是對先進文明的學習與看齊。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文明是愛琴海周邊最先進的文明,古羅馬人以說希臘語為榮,甚至於部分精英決定放棄拉丁語作為自己的第一語言,而轉投入希臘語的懷抱。馬可·奧勒留是羅馬五賢帝時期最傑出的帝王,他最知名的著作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沉思錄》。擁抱希臘文明的羅馬隨後成為了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

三百多年前,俄國彼得大帝歐洲考察回來後,運用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政治、軍事、經濟、語言、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了一場向法語國家學習的改革。1705年,經彼得大帝親自審定刪改的《青春寶鑑》被譯成俄文在俄羅斯出版,書中對青年人的言談舉止做了十分細緻的規定,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青年人應當學會用法語交談,所以俄國宮廷貴族都以說法語為榮。彼得大帝打開了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戶,短短几十年時間,一個積貧積弱的俄國邁入歐洲“列強俱樂部”的大門。

古羅馬、俄國的崛起都起步於對先進文明語言的學習,先模仿,再超越,這是後發國家不得不經歷的過程。綜合力量弱小的民族向最先進的民族學習追趕時,語言是一座橋樑,只有過了語言關,才能真正觸碰到先進民族之所以先進的核心密碼。

古代中國整體上文明處於領先位置,所以沒有在語言上大規模地學習外族,哪怕戰爭落敗,異族仍然要學習漢人的語言文化,但是在技術、習俗上融入了部分外族優點,比如春秋時泰伯斷髮紋身,戰國時趙國胡服騎射,總體來說,中國人學習異族語言文字的動力並不強,商業和宗教是古代中國人學習異族語言的主要動力。

比如漢唐的絲綢之路上,中國、西域各國、印度的商人交流的通用語言是一種粟特語,因為粟特人是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善於經商的民族,而且正好處在印度和中國之間。這種語言也就混雜了很多漢語和梵語的成分,這給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帶來了學習的便利。

幾百年前廣州十三行商人們學習英語比較敷衍。乾隆年間,為了方便廣州十三行與外國人做生意,出現了一種叫做《紅毛番話》的小冊子,上面收錄了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意大利語等六種外語,其中英語一開始收錄了七百多個單詞和短句,單詞按照粵語發音的漢字來標註,例如“one”標註發音為“溫”,“house”標註為“孝士”。

四十年全民學英語錯了嗎?

二、中國是世界English speaking人口最多的國家

有人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English speaking國家,超過五億人學習過英語,這種排名標準值得推敲,但是透露出來的一個民族學習西方無比堅定的決心,全民族幾代人時間、精力的付出絕對可以說是悲壯的。

一代代的中國少年每天花數小時學習英語,而這些時間,他們本可以像西方國家少年一樣運動、遊戲、旅遊、或者無所事事,享受更多的美好時光。

“師夷長技以制夷”,單純學習武器製造技術遠遠不夠,還要學習西方完整的工業體系,想學習工業系統,必須學習西方的基礎科學,學習了基礎科學,必須瞭解西方社會的運行體系和文化背景,因此落後於時代的中國僅僅靠清末留美幼童,或者公派歐洲留學的幾百人,幾千人,哪怕是幾萬人也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是需要幾代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一生的時光。

從這一點來講,周恩來青少年時所立的遠大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那麼的自然和決絕。從小處看,學英語是為自己的升學,從大處看,學英語真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立於世界之林。

四十年全民學英語錯了嗎?

三、語言是知己知彼的鑰匙

好在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美英加澳新等等英語國家作為傳統列強,尤其是英美接棒,稱霸地球幾百年,優越感深入骨髓,其傲慢與自大毫不自知,覺得自己的標準就是標準,而且這個標準可以考核別的國家,自己是超越凌駕一切的,西方國家不反思自己,也不真正理解其它文化。

孫子兵法的《謀攻篇》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中國人一百五十年的屈辱歷史,讓國人反思自己的民族,比如顧頡剛對民族歷史的懷疑,魯迅對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批判,胡適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國共兩黨對中國社會體制的再造,這些反思讓中國人看清了自己的過往,精華和糟粕,發揚和棄絕,這就是知己。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學習英語、法語、俄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以及眾多的小語種,這讓中國人更加了解地球上的其它民族,其實中國人更加開放和國際化。

英美等國,靠著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典籍,裝點著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我們承認他們的大學裡有極為優秀的漢學家,諸如史景遷、孔飛力、顧彬、傅高義等等,這幾百人上千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但是這些漢學家的數量太少了。

就英美社會而言,學習漢語的人數,不過數十萬人,西方人學習地球上其它民族的文化,就像是動物園裡蒐集奇珍異獸一樣,僅作點綴,附庸風雅。和中國數以億計的英語學習者相比,西方國家的普通人眼中的東方就是《加勒比海盜》、《花木蘭》的西方人自以為是的異域風情。不懂中國,如果這些人對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發展真實情況不知道,對東亞國家的歷史文化不瞭解,很能想象英美國家會做出怎樣正確的對外政策和政治決策。

中國人痛定思痛,花一百年反思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中國人首先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再虛心學習各種技術、文化和制度,花一百年向英國、德國、日本、俄國、蘇聯、美國學習,自上而下,全民學英語虛心向西方學習,堅持民族自信傳承歷史文化,這一切的付出,都看到了回報。比如這次疫情,東方人的自律和集體主義精神,加上現代治理體系和追蹤技術,完美的控制了疫情,而西方國家議會和政府,政府和民間,精英和民粹,左派和右派爭鬥不已,於疫情控制無補。

沒有戰爭的情況下,世界各民族的競爭就是智力和勤勞的競爭,這是公平的,西方國家工作輕鬆,福利好,躺在先輩的功勞簿上,而中國老一輩農民進城,新一代年輕人的996,全年無休,鄉土分離,西方人看中國春運就像看一個奇幻場景一樣,就像他們不理解這場龜兔賽跑的意義一樣,中國人的分離之苦、加班之苦和英語學習一樣都是中國人追趕和超越西方世界的代價。

四十年全民學英語錯了嗎?

當我們把視野拉遠,中國人學習漢字,以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命脈,學習英語,以看齊和超越先進文明,二者並不衝突,所以家長和孩子們不必抱怨英語學習的困苦和無用,幾代人的付出,是在還祖先落後的欠賬,也是為子孫和民族未來積福,希望將來我們孩子的孩子可以自由學習世界上各個民族的語言,而讓其它民族都來學習漢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