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如果魯迅莫言同框,畫風將會如何?其實我們想多了!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在我們這個歲數,對魯迅的記憶恐怕只有孔乙己的茴香豆。左翼作家的形象其實是教科書給我們的,至於什麼奠基人旗手之類的光環,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在我看來,魯迅的時代造就了他,而他也算沒有辜負他的時代,僅此而已。其實早在四十年前,我就提出把魯迅的作品挪出中國的教科書,因為他的作品賦予我們的只有逆反心態,還有的是對現實的不滿。再加上冷嘲熱諷的語句,跳躍不定的語法,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似是而非的長短句,真是叫人頭疼不已。後來魯迅的作品果然被踢出教科書,這叫人都長出了一口氣,心裡舒坦很多。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叫魯迅與當代作家莫言同框,結果會是如何?

應該明確的是,把魯迅和莫言拉在一起講評,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且不說穿越的難度,單就魯迅來說,大家知道,就其個性,倘能熬過文革已屬難事,和平年代下獄都很有可能。這話雖不當真,但無論如何,魯迅這位所謂的旗手已經與我們的時代格格不入,至於監獄,今人不敢妄言,但希望不是如此。

厚道一些講,魯迅的時代正好處於中國文化的分水嶺,白話文成為時髦的東西,即將蔚成風氣,而當時卻有新舊文化體系和理念的糾葛。魯迅作為新文化的標誌性人物,被關切,被抹黑,被抨擊也是常事,細論起來,魯迅還真像自己描述的那樣,一副落水狗的形象。這不能怪他,他也是無辜的。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就作品而言

魯迅是意會為主,他的文章你要會去意會,而且也必須這樣才知道箇中的味道。而莫言是表述為主,他會給你一些場景,叫你在這裡觀賞人物的表演。

曾幾何時,我研讀過魯迅的一些作品,總的印象是,沒有大部頭的作品。有幾個短篇小說,比如《狂人日記》,《吶喊》,還有的就是《阿Q正傳》,其餘的無非是以雜文為主的閒散東西,其作用就是對現實的抨擊。

說起來,雜文的表現手法就是意會,它不直截了當,也不會直截了當,同時也沒有這個必要。雜文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你願意怎麼想都可以。其實在魯迅的小說裡,主人公的遭遇也不外乎對時下的蔑視和懟怒。於是,對現實的不滿乃至憤恨,猶如一條紅線,一直貫穿於他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雜文和小說。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而莫言則不同,這也與他的生存環境相關聯。像《透明的紅蘿蔔》、《三匹馬》、《食草家族》這些小說,故事場景似乎都與夢囈有關。那種夢如童話般的景象促使莫言產生了說不出口的感受,這種感受必須要有人來分享,所以最終他選擇用筆來表達。這種說不出口的感覺一直推動著他,是莫言得以前行的動能。有人說,莫言的作品是”由內向外放射式構思”,其實這叫我看來,只不過是作者發自內心的表達。一直有個疑問在心裡不敢拿出來,要是這莫言沒有獲得什麼大獎的話,還有人去在意這位的表現手法嗎?這種現象還是中國式的問題,那就是成則王敗者寇在作祟。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文風來看

魯迅的小說猶如“飄著一層讀來如酒的幽默感”。

這話是郁達夫說的。其實我也有同感。作為那個時代的文壇巨匠,魯迅在生活中也的確很幽默。有人說,幽默是智慧的高度濃縮,這在魯迅身上表露得十分明顯。魯迅和一群朋友說笑,往往話語不多,卻一出口就叫所有人捧腹大笑。所以,幽默不是自己和別人一起笑,而是自己說一句,別人笑半晌,這就是生活中的魯迅。

無論如何,魯迅是一個出色的文人,他寫文章善於形象化的表達,語言也是詩化的,想象力恢宏。寫東西邏輯謹嚴,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辯證之美。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有人說,想象力是作家的顯微鏡,莫言的功力來自於充分地利用了這個神器,去透視社會,透視人生。進而憑藉著超乎常規的描寫,達到感情飽滿、聲色具備的動畫效果。同時莫言還十分注重藉助空間形式的新的小說模式,用不斷的場景切換和時空顛倒來加深作品的渲染。我在想,其實莫言也正是擅長對事物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和表述,及時汲取當代文學表現手法並加以應用,才會成為中國文壇的一匹黑馬脫穎而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文學魅力

作為一代大師,魯迅骨子裡飽含著對現實的不滿和憤青,他喜歡對遙遠的事物充滿幻想,對不可達到的夢囈如痴入迷。比如他給延.安的人們寄去火腿這件事,叫我看來就有些童心。且不說這東西能解決什麼問題,單憑這如同孩子般的魯莽衝動,就叫人有些茫然。

懷鄉和怨鄉的交織是莫言作品的亮點,作為一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莫言的身心無不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這從他懷鄉的情結裡就可以看出。莫言從一個學生到農民,後來又在部隊裡歷練幾年,這些生活的閱歷其實是他後來異軍突起的資本和源泉。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如果真的叫魯迅和莫言同框的話

那麼換位思考一下,魯迅在我們當下的社會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也許他會隨俗,但不會與這個社會合拍。在中國這樣一個較為複雜並且多變的的大環境之下,文學界其實早已不是象牙塔下的淨土,很難相信,這位大師能夠隨遇而安。假定這些成真,魯迅一定會再次吶喊,把自己臆想的爭論再演繹下去。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那麼作為莫言穿越到魯迅的時代,又會是什麼景象呢?我在想,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那個環境之下,估計莫言會被社會所接納,起碼不會像魯迅被高層社會集體排斥。當然,莫言也有自己的個性,有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但無論如何,能夠做到叫整個圈子都想把他踢出去的,恐怕只有魯迅先生能夠“獨享其榮”。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有趣的是來我們這個時代的魯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老人家會有什麼反應的呢?現在腦補一下,撅著小鬍子的這位肯定會大煙鬥一揮,嗯嗯,何苦呢?(言外之意,獲不獲諾獎真的重要嗎?給我也正常!)

記得在1927年,瑞典一位學術勘探家提名作家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也不知道是嫌這文學獎金太少,亦或是提名人身份太低,總之魯迅沒有領這個情,而是乾脆地說了句“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這言外之意不就是我不屑去幹這事,那麼現今的中國還有誰能想這事?大有捨我其誰,口氣滿滿之驕傲。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總結起來,如果時空逆轉,時勢造英雄。魯迅在莫言的時代會一事無成;莫言在魯迅的時代會默默無聞。魯迅在莫言的時代敵人會更多,莫言在魯迅的時代更多的是朋友;魯迅獲獎會呵呵一笑拿它點菸;莫言獲獎會木訥一笑,塞進抽屜裡然後忘了。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就文學而言,魯迅是巨匠,莫言是大師;魯迅的作品是為恆古之人性服務,是標槍,是匕首,是射向幾乎所有人的子彈;莫言的作品是為讀者服務,是自家大哥的厚道,是隔壁大嬸的嘮叨,是毛頭小子的莽撞,是大叔微醺後的狂言。

如果魯迅和莫言同框

魯迅不一定認這個小弟,而莫言會尊稱魯迅為大師,但不會認同他是學界領袖。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其實說起來,這倆人也是有共性的,一是他們都有傲骨,都有逆反心理障礙,都有反剝社會的內心驅動;二是他們都注重故事的選材,比如魯迅的孔乙己,莫言的高粱地。三是他們的思維都有些天馬行空,隨意性較強。不同的是,魯迅的天馬行空之後還有一句獨來獨往,而莫言的天馬行空則是意念上的不受拘束。但無論如何,莫言的根維繫在鄉土文化的沃土之中,而魯迅的根就像快要腐朽的老棗樹,要發芽的話,就必須換土,必須嫁接。

其實從心裡真的不希望魯迅莫言同框,因為這樣的話,中國的文壇恐怕又不得安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