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公元1163年,山西晉祠的聖母殿剛過了131歲生日;此時的歐洲,一座新殿堂正在奠基,她的名字叫“巴黎聖母院”。

八百多年又過去了,這兩座老建築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西方。

2019年4月15日的一場火災,讓巴黎聖母院受損嚴重,世界各地的人們倍感痛心。因為這座著名的“文化地標”不僅屬於巴黎,也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城市地標很重要。不光因為其旅遊和商業價值巨大,更在於它的文化意義。

現如今,爭當“城市地標”的項目層出不窮,它們在爭什麼呢?

我對“城市地標”有個直觀定義:如果你初到某座城市,最想去拍照留念的地方,一般就是該城市的地標。例如北京的故宮、天安門,拉薩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

1997年,我第一次到深圳,就央求朋友帶我去國貿大廈溜一圈。我們跑到49層的旋轉餐廳,專門去鄧公九二年“南巡”時坐過的座位旁留影。在我心中,國貿大廈就是深圳的地標。

趙雷把一首《成都》唱紅了,歌中唱到了“玉林路”的“小酒館”。我覺得詞作者很瞭解成都,因為“小酒館”遠不如春熙路、錦裡、寬窄巷子有名,但卻是文藝青年心中的“地標”。

城市地標有多種。有的是政治象徵,如北京天安門;有的是歷史古蹟,如西安大雁塔;有的是商業巨無霸,如成都“環球中心”;有些則是文化意義上的“地標”,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還有一類地標大家更熟悉,就是城市的最高建築。譬如迪拜塔、臺北“101”、廣州“小蠻腰”,還有“上海中心大廈”。人們習慣認為,“第一高度”就是當仁不讓的城市地標,是城市的“面子”。

譬如成都,這幾年人氣猛漲,“高度”也猛長。綠地集團正在建設468米高的“綠地中心”,該項目曾自豪地宣稱是“西南第一高樓”。但它最近不敢這麼講了,因為成都新開工的“一帶一路大廈”(677米)要超過它。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眾多的一二三線城市,都上演著“地王”和“地標”之爭:爭“第一高度”!爭“最大規模”!爭“最高檔次”!

這種現象正常嗎?好像有問題。

你發現沒有?很多“高大上”的地標項目,“保鮮期”並不長。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地標”建築的高度、規模、檔次容易被後來者趕超。譬如成都的“蜀都大廈”,曾是成都“第一高樓”,經常代表城市形象出鏡。但後來修的高樓一座超過一座,“蜀都大廈”很快就風光不再了。

更關鍵的原因是:很多“地標”項目經濟上不合算,後期經營差強人意。

譬如四川某三線城市,一直沒有五星級酒店。前任市領導煞費苦心,給足政策終於引進了一家。後來仔細一算賬,大呼吃虧。而那家五星級酒店是否能經營得好,至今還是個未知數。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瀋陽 "方圓大廈”

我在房地產行業服務了多年,曾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開發商與地方領導,都熱衷於打造“城市地標”呢?

說白了其實也簡單。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打造“地標”能獲取更多政策支持,綜合算賬還是划得來;既然領導支持,何樂而不為呢?地方領導為啥支持?因為這是看得見的政績。

不過,自中央嚴厲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以來,許多“地標”項目的日子也不好過了。有些修得很慢,有些被迫擱置。我祈禱它們的“保鮮期”長一點,最好不要爛尾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河北三河市 “福祿壽大樓”

城市有差別,開發商有差距;“更高更大更豪”的地標不是每家都能造。於是乎,一些城市興建了另類風格的“地標”:譬如淮南市的“乒乓球大廈”、四川宜賓市的“五糧液酒瓶樓”、瀋陽的“方圓大廈”、河北三河市的“福祿壽大樓”等。

這些另類的“城市地標”十分醒目,也滿足了某些人的創意衝動。但是,你覺得它們美嗎?能提升城市品味嗎?我相信,如果跑到那裡拍照發朋友圈,只能博大家一樂。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湖北宜昌"稻花香"大樓VS四川宜賓"五糧液大樓"

我認為:拼高度、拼規模、拼檔次的“地標”,以另類怪異博眼球的“地標”,其“保鮮期”都不會太長。

因為它們彰顯的是少數人的慾望膨脹,而非大多數居民的真實需求。

權欲表演是短暫的,誰來負責長期買單呢?

城市化運動仍在高歌猛進,“城市地標”也在變著花樣創新。“城市運營者”們又有什麼新思路呢?

最近十來年,很多城市打出了文化牌,即“打造特色文化旅遊街區”。就像一位有錢的成功人士,起初穿名牌、戴金鍊子,現在換了一身休閒裝,又配了文玩手串,氣質大有改觀了。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福州 三坊七巷

你別說,打造“文化地標”湧現了不少知名案例。譬如成都的“寬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福州的“三坊七巷”、海口的“騎樓老街”等等。與此同時,類似於“北京798”的文創藝術區,也在不少城市上馬。

看起來,有些“文化地標”成功了。譬如成都的“寬窄巷子”:年遊客量超過1900萬,節假日更是擠爆。店鋪租金雖然高的嚇人,想進駐的商家依然排起了長隊。其他城市的一些“文化地標”也頻頻走紅,受到外地遊客的熱捧。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成都 寬窄巷子

但是,業內人士觀察到三個不太好的苗頭:第一,外地遊客佔絕大比例,本地人很少去。第二,來過的遊客很少再來第二次。第三,許多遊客並不在景區內消費(小吃零食除外),而是逛完後另選別處消費。我問過在景區做管理的朋友,他也這樣認為。

一位資深驢友說得更直接:老街改造前我常去,改造以後就不去了。我問:為啥?他嘴角一撇蹦出幾個字:假了!貴了!沒意思!我一時無語。

文化景區靠“小吃街”支撐,而且有同質化傾向。本地人不願來,外地遊客也不會重複來。這樣的“文化地標”,它的“保鮮期”究竟會有多長呢?

說到文化旅遊的“長青樹”,山西平遙和雲南麗江值得一提。它們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為遺產保護,而不是因為商業開發

事實上,這兩座古城都曾因為過度商業化、保護原生態文化不力而遭到批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保護歷史地區,使他們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是城市規劃和土地開發依據的重要原則”¹。

遺憾的是,國內不少城市的“文化地標”,往往流於模仿跟風,草率上馬,拆舊翻新。它們實際是以歷史文化為道具、化了妝的商業項目。

追問“城市地標”:你的“保鮮期”有多長?

“城市地標”應該是什麼?只是“城市運營者”的宏偉構思嗎?只是建築大師的創意作品嗎?只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嗎?我想絕不應該只是這些。

“城市地標”應該體現城市文脈的傳承,應該嚴格論證項目建設的可行性,應該充分體現城市居民的參與性。

做到這些,我們才可能創造出魅力恆久的城市地標,就像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西安鐘鼓樓那樣,擁有很長很長的“保鮮期”。

您覺得呢?

注1:參見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羅畢會議上通過的《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原創作品 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