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貧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明兒就到三伏天了!

“三伏天兒”是怎麼檔子事兒呢?

這三伏天兒可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悶熱的日子。它原本是按農曆計算的,在小暑和立秋之間,大約也就是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三、四十天吧。

入伏日,按照京都的習俗,要“貼伏膘兒”,最應景的一句俗話叫“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北京人好吃麵食,所以這餃子、麵條和烙餅就從沒有吃膩味的時候。

為什麼趕上伏天兒要吃麵食呢?

皆因為夏天溫度高,常出汗就會營養流失,什麼蛋白質、氨基酸、鉀鈉礦物質啊等等,而這麵粉與大米相比,麵粉中的蛋白質更高一些,所以就得了個結論,吃麵更有利於補充營養,也利於吸收。

據說人在出汗多的情況下吃一點麵食,還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可能是小麥中含有B族維生素的緣故吧)。

咱先說說這“頭伏的餃子”。餃子在古代叫“餛飩”。

但凡伏天,人的胃口通常不好,吃不下什麼東西,餃子有面有餡兒,據說還可以調養心氣,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裡,餃子乃是開胃解饞的一介尤物。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三伏天時逢疰夏之際,“伏”與“福”音同,因此,這頭伏餃子又有“納福”之意。說白了,就是人們在這頭伏天兒裡許個願景,平平安安無病無災的,別染上疰夏之症。

因此,每每入伏這天,各家中剁肉之聲四起,準備著手包餃子。老話說:“六月裡,樂呵呵,上下全吃煮餑餑。”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老北京人,趕上頭伏,吃餃子講究的不是吃肉餡,而是要吃全素的,比如用萵筍、菌菇或茄子、豆角等配料拌和成餡兒,再酌量滴一些香油,口味清淡不說,吃起來卻也香噴噴的。

當然,過去人們在頭伏天兒不僅一定要吃餃子,種類還多,什麼水餃、煎餃,什麼燙麵餃、鍋貼兒了,想吃什麼就做什麼。不過這時節最受人待見的還是韭菜雞蛋餡兒的水餃了,三兩個雞子用熱油一攤,街上塊八毛的一捆綠油油的韭菜,活塊麵糰,操起擀麵棍兒叮噹五四地一通忙活,趕等餃子出鍋了,吃時蘸點蒜末老醋,嘿!沒誰了!

咱再說說二伏的麵條。麵條在古代叫“湯餅”。

您一準兒得糊塗了,“湯餅”怎麼會是麵條呢?其實說到底,麵條就是由湯餅和麵片湯逐步演繹而成的。

特別是《魏式春秋》裡的一句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估摸著讓您又有點糊塗了,試想,這大熱天兒的,窩兒不動都汗流如雨的,還要吃熱湯麵?腦袋是不是讓門框給擠了呢?大白天的淨說胡話。

關於最熱的二伏天兒吃麵條的講究不妨跟您掰扯一下下,在古人看來,(農曆)五月乃為“惡月”,(農曆)六月因為沾了“惡月”的邊兒,所以怎麼著也得“辟惡”(《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以毒攻毒”、“以熱制熱”則是中醫消暑的一劑良方,加之小麥新熟,若用新小麥磨成面擀成麵條,吃後不僅增添營養,又有“納新”意味,即便有那愛吃“鍋挑兒”的,吃完一大碗熱麵條出一身臭汗,那也不乏舒坦啊!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老北京人做麵條可以說是手拿把攥,一到二伏天兒,家家的手藝就都抖露出來了,自然,麵條也是豐富多樣,您比方說炸醬麵,油汪汪的肉丁炸醬往過了涼水的麵條上一澆,再撒些黃瓜絲、芹菜絲、青豆、青蒜末、小蘿蔔兒纓,剝幾粒紫皮蒜,呼嚕嚕吃起來,透著那麼享受。

自然,除去炸醬麵,還有西紅柿雞蛋打滷麵、尖椒滷麵、扁豆燜面、炒麵等等。但今兒要意外說的乃是二伏天兒老北京最講究的另外兩種麵條。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一是芝麻醬涼麵,麵條出鍋後一定要用涼水多過幾遍,澆上經水調和的芝麻醬,再酌情伴上一點黃瓜絲,麵條的涼爽、麻醬的鹹香、瓜絲的清香,那般味道可不是吃一兩回就能體會得到的。

二是肉汆兒面,它與炸醬麵不同,注重的一個“汆”字(放在水中稍微一煮迅速撈出),尤以羊肉汆兒面為妙。

先將羊肉切成薄片,用醬油、香油等醃漬入味兒;熱油鍋熗蔥花後倒入水;待水開後將麵條放進去煮;趕等麵條將熟之際,把那羊肉片倒進鍋裡用筷子攪散;直到羊肉片變了顏色再撒點胡椒麵,就可以撈出來吃了。

這羊肉汆兒面不僅湯色濃稠,而且口味渾厚,若再滴幾滴香油,曼妙無比。

最後,說說這末伏的烙餅攤雞蛋。您可別小瞧這烙餅攤雞蛋,那可是舊京尋常人家待客上桌兒的必備之物。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到了三伏天兒,家裡的老人們就開始著手和麵烙餅。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之二十八,貼伏膘兒

新烙成的黃澄澄的麵餅卷以剛剛攤成的金燦燦的雞蛋,再配以拌茄泥和拍黃瓜,講究點的再添以醬肘子或是豬頭肉,豈不是美美噠!

如今,烙餅的種類很多,像什麼酥油餅、發麵餅、家常餅、蔥花餅、紅糖餅、芝麻醬餅……不一而足。

今兒意外說的乃是烙餅中的一個另類——油渣兒餅。

過去年景,家家兒都窮,一年也吃不上幾頓肉,所以那時人們總喜歡買肥一點的豬肉,那肥膘兒另有作用,幹嗎呢?用它來煉油,煉完的豬油就成了家裡日常餚饌的主要原油了。

經常的,人們還將煉完大油的這些油渣兒留下,剁點蔥末,混合一起用麵糰包了擀了再烙了,這就成了油渣兒餅。吃時要趁熱,再熬一鍋綠豆湯,自是味美殊甚!

雖然時過境遷,油渣兒餅似乎也少見了,但是對於三伏天兒“貼伏膘兒”的傳統習俗,無論達濟還是困蹇,無論眷顧還是遺棄,在喧騰嘈雜的塵世中,已然在闤闠之間,伴著刀剁面擀之聲,深深烙下了低棚窄巷內外的種種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