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浙北小縣的生態智慧養殖之變

新華社杭州4月29日電 題:一個浙北小縣的生態智慧養殖之變

新華社記者魏董華

位於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德清縣禹越鎮,水產養殖遠近聞名。黑魚養殖產業在當地已有20餘年歷史,是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據統計,鎮上黑魚養殖面積達6240畝,約佔全省30%以上,年產黑魚1萬餘噸,去年銷售額達1.8億元左右。

黑魚養殖帶旺了村子,卻也一度讓當地生態環境背上了債。

“黑魚學名烏鱧,是食肉魚類,江浙一帶養殖的本地種黑魚,主食是冰鮮小魚。一到夏天,養殖基地附近蚊蠅飛舞,魚塘的水三五天就發臭發綠,汙染嚴重。”黑魚養殖戶章其明說。

禹越鎮副鎮長費貴洪介紹,過去採用高密度養殖,一畝塘約5000尾魚苗。“這不僅使黑魚的品質下降,養殖尾水的不規範處理也汙染了水體。”

近年來,浙江大力“治水”,保護“綠水青山”,黑魚養殖也走上了生態化之路。

“在生態化養殖上,我們推行‘生態淨養’模式,降低養殖密度。”費貴洪說,“治水”倒逼水產養殖業轉型,不僅將養殖密度降低到每畝2000尾以下,還加快了尾水治理。

在禹越鎮木橋頭村的尾水集中治理點,只見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生態吸附、生物淨化等層層處理後,水質乾淨清澈。電子大屏上顯示著每一處尾水治理點的進水口、出水口各項指標的監測數據,方便村民監督。

章其明每天都按照養殖標準對水質、活魚進行檢測,堅決不用任何違禁藥物。“要銷售的黑魚,我們按照規格大小分放進暫養池。在池裡經過暫養淨化後,肉質更鮮嫩。”他說。

小小的黑魚開始“遊”進千家萬戶的餐桌。除了上海,禹越的黑魚還銷往杭州、江蘇鹽城、宿遷等地,長三角地區佔了鎮上黑魚每年銷量的9成以上。

費貴洪說,目前,我們鎮上黑魚專業合作社每天有近八萬斤黑魚銷往全國,其中銷往上海的一共有五萬餘斤。我們還將進一步改良苗種控制飼料,為市場提供優質的黑魚。

近幾年,我國多地開展人工養殖黑魚的科研與養殖實踐,尤其苗種繁育技術與人工配合專用飼料的突破,為黑魚養殖業走向商品化、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生態化養殖之外,禹越鎮還在嘗試“智慧”養殖。

養殖戶章其明“主打”的黑魚就是生態淨養、高端品質“芯片魚”。這些黑魚魚皮表層被植入了火柴梗大小的T型標頭,顧客只需用手機輸入黑色編碼,就能顯示出黑魚產地、養殖戶等信息,還可以調取查看用藥檢測報告。

“這批魚價格在每斤25元左右,主要銷售到上海、杭州。顧客殺魚時取下‘芯片’,就能正常食用。”費貴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