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前言:

盤古時代開天闢地,女媧創造生靈萬物,這些遙遠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祖先對於世界起源最初的猜想。由於古代科技水平的限制,對很多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當時的人們往往會選擇以各種祭祀活動來答疑解惑。

今天就來講講古人用來驅除疫魔的儺舞。

古老儺文化的起源

這個"儺"字,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念,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儺(nuó)的繁體字化解開來是:人,聲音,雀鳥組成,其中這個雀的意思是鳥神或是神雀,具體合起來就是人們載歌載舞的一種祭祀活動。對於古代先民,儺並不僅僅表示祭祀,儺還有驅除瘟疫,驅趕魔鬼的意思。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 儺”字的意思

在殷商時期,宗教迷信活動在社會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國君出征發動戰爭,到商人運用占卦來判斷商機,從發生疫情驅除疫鬼到祭拜天地都離不開這類祭祀活動。中國早期並沒有體系完善的宗教出現,對於世界的認識最終歸結為人鬼神,而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商代對於鬼神更是非常的敬畏。根據近些年甲骨文的研究記載,儺文化最早也是在商代開始廣泛傳播。

西周東周時期的儺文化與儺舞

在同時代的中東國家的民眾也開始各種宗教、鬼神等信仰,宗教信仰必然會有祭司出現,宗教裡的祭司是國家上層建築,比如說古埃及的法老就有大祭司,負責的是國家層面的宗教儀式。我們現在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成體系,而當時的各大小宗教或數不勝數,當然也許那不能完全稱之為宗教,只能算是一種崇拜,只能算是迷信儀式而已。西周東周時期的祭祀活動也是如此,並且西周時期已經明確出現祭司這一職務。

周朝的儺文化繼承了商代,周朝的疆域主要是中原地區,黃河流域。中國古代對於禮制的發展有明確記載的是從周開始。儺舞在周代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禮儀活動之一

,並且儺舞在宮廷裡的表演是非常隆重正規的。在《論語.鄉黨》中就有記載,孔子看到儺舞開始表演時表現得非常凝重。其實在古代的中國,人們還是很擅長歌舞表演的。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儺舞

儺舞是儺文化的具體表現,儺舞在周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大凡遇到重大政治或軍事事件,在祭司主導下進行儺舞表演是每每必需要上演的活動,因此儺舞本身非常嚴肅。在古代自然災害,重大瘟疫也是經常出現的事,比如這次的新冠疫情,如果在周代發生,那麼政府肯定會組織祭司進行儺舞儀式,祈求上天驅除病魔。在當時那個不知科學信鬼神的年代,官方級別的迷信活動也是可以理解的。

周天子的儺舞帶有強烈的高層屬性,跳儺舞者往往都要身著鮮豔的服裝,臉上戴著精美的面具,有的面具是鬼神,有的面具是人臉,這樣無非是用這種方式代表魔鬼將驅除,或是上天給人間的啟示等等,因此儺舞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戲劇。

儺舞在周代屬於五禮的範疇,在軍隊中也有專門的儺舞表演,軍者,國之大事也,出征前不僅僅要進行謀劃,比如姜子伐紂之牧野之戰前也進行過占卜推算,這與儺舞的性質差不多。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方相氏

周代為儺設立方相氏,方相氏是一種重要的祭司職位,專職進行儺舞活動,跳儺舞也稱為跳儺,在臘月要進行這一重要儀式,祈福來年太平安康,所謂的臘月就是農曆的第十二月,年終。周代禮制非常重視嚴肅,方相氏披堅執銳,頭戴黃金四目狀面具,表演時會給人一種大義凜然的感覺,絕對不可以有喜劇元素嘻嘻哈哈的表情。方相氏字面理解為"懼怕的相貌的人","方"字在漢語裡的語意非常複雜,現在多代表的是方形,比如四四方方,或是姓氏,其實在古代"方"還代表著違抗等多種含義。方相氏就是含有讓魔鬼懼怕的意味,而方相氏這一傳統後來傳入了日本,在日本奈良時期開始成為重要的神道節日,每年都要舉辦,一直到今天,日本人管這個叫追儺節

我們現代人看這些所謂的迷信活動,會覺得荒誕離奇,其實不然,所謂的迷信或是宗教,本身是一種文化形式,至少在現在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在對世界認識水平不足的古代,通過這種儺舞表演增加戰勝敵人,克服困難的信心。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日本的追儺節

儺舞的歷史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從商周走進了秦漢,隨著社會交流的不斷擴展儺舞也在悄悄的變化。

在漢代時,儺舞已經發展出大儺與小儺之分,大儺需要一年3次,春季,秋季與冬季,除夕時的儺舞是最為重要的,預示的下一年裡驅除疫魔遠離不幸。從漢代的壁畫我們能看出,當時的中原民族還是能歌善舞的,其中就有儺舞的表現形式。儺舞在漢代宮廷中依然非常盛行,司馬彪記載,

到了漢末儺舞還表現出了十二獸吞鬼的劇情形式。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漢代儺舞壁畫中“ 十二獸吞鬼”

到了唐代,唐初時期國家形式的儺舞雖然不如兩週與春秋那樣隆重盛大,但依然盛行。在唐初儺禮有四種形式,除夕儺制,顯慶儺制,開元儺制,晚唐儺制。在唐代儺舞的表現形式已經出現較大的變化,在唐初時,戰爭規模巨大且頻繁,儺舞作為官方禮儀更多的表現為軍隊出征前的隆重儀式,大軍開戰前由強壯的武士按一定的流程跳儺,提振軍隊的士氣。而原來兩週時期的祭祀驅鬼的儺舞在唐代逐漸變為了大型的娛樂活動。

因為儺舞在宮廷的盛行以至於這種傳統在民間廣泛流傳,方相氏也成為民間驅疫除鬼的代名詞,有些象門口掛的門神鍾馗一樣。原來只有在宮廷高等級廟堂裡才能出現的儺舞到了唐代開始全面地進入了民間。原來只是中原地區的儺舞文化,開始大量出現在長江流域,江西,貴族,四川,福建等廣大地區。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宗廟的儺禮

在宋代,江西地區開始成為影響兩宋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量北方人南遷,也將跳儺舞這一文化傳到了江西。宋代,儺舞在江西湖南等地盛行,成為了當地的重要民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南豐金砂餘氏族譜考證,當年餘氏宗族從北方南遷到江西,在江西定居後,將宗廟也一併帶到了此地,宗廟前的儺禮同樣被複制了過來。

儺舞在近現代的發展

儺舞到了近現代成為了各地民間的一種風俗活動,類似於廟會或是節假日的活動。但是儺舞最核心的內容還是保留著,就是通過跳儺舞的形式來去除疫情,祈福平安。

儺舞在古代是一種巫術,所以也叫巫舞,而巫師在古代擁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只有被認為能與天地溝通的人才能成為巫師。儺舞的表現形式是鬼面舞蹈,同時這種舞蹈裡還有一定的劇情。跳舞的人往往有四個人,甚至有的時候更多。之所以是鬼面舞,是代表這種形式能夠嚇退魔鬼,驅除邪惡。正因為儺舞的這種特殊形式,現代戲劇甚至歌舞劇都對儺舞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日本的儺舞

近代的大師王國維在1912年《宋元戲曲考》中,書中開頭就指出"歌舞之興,其始於巫",也就是說人類歌舞藝術的始祖可能就是儺舞,我們在文中的開頭曾經說過,文字的出現或許也與占卜祭祀一類的活動有關。可見文明出自於迷信活動,似乎很些著耐人尋味。

在現在的江西,是中國儺舞最為活躍的地區,這種贛儺裡出現的戲劇內容非常豐富,三將軍,十二大對刀,先鋒,楊元帥,關羽戰顏良等等,不下幾十個曲目,而贛儺的面具更是多達四千種。由此看來,現在的儺舞已經完全的民俗化了。

驅除疫魔的儺舞,鮮為人知的古文明密碼,頂禮膜拜的靈魂之舞

儺神廟

總結

儺文化是中國古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周時期就是國家禮制之一,正如大禹設置九鼎一樣重要,九鼎之器,祭祀之風,一個代表著物質文明一個代表著精神文明。

雖然現在是崇尚科學的年代,然而儺文化卻深根於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到現在依然能看到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活躍著神僧,道士,師公,神婆,神漢,相士,其實他們都有儺文化的影子。對於每年的重要節日,現在也恢復了不少公祭活動,而每年的清明節更是如此。

近些年對儺文化的研究已經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重視,2006年儺舞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遺產,儺文化不只在中國其在海外也有很強的影響力,有許多英美學者不遠萬里慕名而來只為研究中國神秘的儺文化。

參考文獻:《甲骨文字釋林》,《論語》,《國家第一批非物質遺產名錄》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