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的風雲人物,有“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之稱。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然而,他最有影響的稱呼莫過於“鐵血宰相”,“鐵”指的是武器,“血”指的是戰爭,由此可見,俾斯麥是多麼看重武力和戰爭!

俾斯麥為相26年,經歷豐富,經驗老道,作為“鐵血宰相”的他深知戰爭的威力,不然也不可能不惜發動了三次戰爭統一德國。可是,他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不迷信戰爭,只要還有其它選項,他絕不輕言戰爭。在普奧戰爭勝利之後,普魯士出現了狂熱的戰爭主義分子。俾斯麥卻冷靜地對他們說:“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須服務於現實政治目的。”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在強手如林的歐洲,統一德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過程中,俾斯麥也不單單是靠戰爭,而是在運用戰爭手段時注意掌握火候,拿捏分寸,絕非一味的用兵。

細觀普丹、普奧、普法的三次戰爭,俾斯麥每次都設定與實力相稱有限的軍事目標,一擊就中,且見好就收。在普奧戰爭中,毛奇和俾斯麥一度產生分歧。毛奇主張強攻維也納。而俾斯麥則認為,那樣會給今後普魯士的歐洲政策帶來困難。堅持揮師轉向匈牙利,結果奧地利面臨喪失匈牙利的實際危險,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並最終在布拉格簽訂和約。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而在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也一直在全力遏制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情緒。他申明:“一個大國唯一健全的基礎,這一點正是它大大地有別於小國的,就是國家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為一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業去打仗,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相稱的。”

所以,當德國軍國主義勢力要求建立大海軍、實現偉大帝國崛起時,俾斯麥仍然十分冷靜而明確地告誡他們:“德國在擁有世界第一陸軍時,再進一步擴大海軍,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眾矢之的,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這就是俾斯麥的高明之處。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主張休養生息,不主張在世界各地強力擴張殖民地,以避免與英法爭鋒。同時為防止強鄰法國的報復,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正是由於俾斯麥的這一對外政策,德國外部環境相對緩和,保證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擁有歐洲大陸中部約54.1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域。

那麼,如果按照俾斯麥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思路發展下去,德國最終將會如何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合理暢想一下: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可能之一,因為俾斯麥主張德國立足歐洲、防範法國、不到世界各地擴張的保守政策,所以世界大戰暫時不會爆發,但按照德國當時的基礎和發展勢頭,一定會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無論是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都將稱霸於歐洲乃至世界。

可能之二,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或許不是德國,而是英國。因為一貫奉行大陸均勢政策的英國,不可能眼看著德國做大,極有可能挑頭聯合法國、俄國遏制德國的崛起,最終戰爭不可避免。而此時的德國或許面上示弱,而實際上是願意奉陪,以藉機整合歐洲。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可能之三,強大後德國仍可能是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強大後它會開始蠶食周邊,解決有仇的法國,當然它首先會設法使英俄保持中立,在法國得手之後,則會利用和擴大英俄矛盾以解決俄國,從而稱霸歐洲全境,之後再封鎖英國,這時的英法俄一定會聯合美國等國介入,世界大戰在所難免。

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這只是一種想象與猜測而已。依“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性格,當現實政治目的需要戰爭且實力足夠強時,他絕對會出手動用武力。況且好戰的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還在,也一定會鼓搗德國當政者立足歐洲而爭霸世界。所以,當德國強大之後,一定抑制不住那顆爭奪“陽光下地盤”的膨脹之心,必將挑起戰爭,稱霸歐洲,撼動世界。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而俾斯麥在德國統一後一直主張韜光養晦,是因為他十分清楚德國還不具備那樣的實力。

而真實的歷史是,隨著威廉一世的離世,紅極一時的俾斯麥因與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政見不和,被攆回家養老去了。結果德國進入了威廉二世時代,開始了瘋狂的對外殖民戰爭。於是一場腥風血雨正在悄然醞釀之中,大戰即將爆發。

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力主韜光養晦而非戰爭?若真如此德國將會如何?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再贅述,德國現在已經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各位看官以為如何?請發表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