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多措并举解决就业 齐心协力确保脱贫

和田地区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之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车间、特色种养殖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户就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带动就业农民变身工人

“今天公司的鸡苗终于到了,去年我就养了50只,卖了20只,算上卖掉的鸡蛋,大概卖了2000元,今年我计划养上200只,为家里增加一笔收入。”4月14日,记者来到民丰县若克雅乡草原村,在村集体的一片枣地旁,14个鸡舍里刚领到的2800只鸡苗羽毛乌黑亮丽,在鸡舍里活蹦乱跳的,村民喀伍力·斯力木一边给黑鸡喂食一边给记者说。

喀伍力口中的公司就是新疆昆仑尼雅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为民丰县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提供了新动力,已建成种植基地、尼雅黑鸡繁育基地、生态散养基地、综合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公司、科培基地等,在产业上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既确保了尼雅黑鸡的基因纯度越来越高,又保证了尼雅黑鸡的孵化量,延伸了尼雅黑鸡的产业链,扩大了销售途径,带动了周边农牧民群众积极就业,实现了附近的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在新疆昆仑尼雅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屠宰场实现就业的阿卜杜赛麦提·阿卜拉江是墨玉县易地搬迁到民丰县富民小区的居民,搬迁过来后他在公司实现了稳定就业,他说:“现在我每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我妻子就在小区上班,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比以前在家靠种地讨生活好太多了,知道我在这里过得这么好,父母也特别高兴。”

目前,新疆昆仑尼雅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有员工721人,其中包括墨玉县易地搬迁民丰县富民小区居民在内的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64人,公司总经理邹学正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为更多的本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激发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帮助大家一同过上富裕的生活。”

扶贫工厂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

一直以来,地区鼓励企业到村开办“扶贫工厂”,大力发展企业“总部+扶贫工厂”扶贫模式,让富余劳动力到“扶贫工厂”上班,农民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潜移默化地培养起了产业化工人的意识,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特别是贫困妇女外出务工难、脱贫难的问题。

和田好学郎服装有限公司设立在洛浦县多鲁乡阔台买村的服装扶贫工厂生产车间,工人脚踩着缝纫机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移动,他们正为完成出口订单忙碌着。前不久,工厂刚刚签订了一批订单,为了保证按期完成加工任务,工厂采取计件工资、按劳计酬的方式,鼓励工人积极生产、多劳多得。

村民布合力且木·阿不都热依木是第一批进入扶贫工厂的员工,她告诉记者:“我刚来的时候,有3个月的培训期,每天可以领到30元的生活费。现在,我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已经是这里的班组长了。厂子又设在家门口,我不仅每月有3500元的稳定收入,还能兼顾家庭,全家人都很高兴。”

目前,好学郎服装有限公司已在洛浦县各乡村建立了24个扶贫工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500名左右,其中近800人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就业脱贫

“刚开始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后来在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4月15日,记者走进洛浦县洛浦镇克尔喀什村纳克西湾地毯厂,50余名工人戴着口罩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编织地毯,村民阿孜古丽•图拉告诉记者。

洛浦镇克尔喀什村纳克西湾地毯厂自2015年成立以来,不断吸纳本村以及周围乡镇的妇女就业增收,村民阿孜古丽就是该地毯厂首批招收的员工,已经在地毯厂就业五年。

目前,该地毯厂为本村和周围乡镇的54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18名是贫困户,就业人员当中技术熟练的员工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新招收的学徒工每月也能拿到1300元的工资。

纳克西湾地毯厂负责人表示:“复工复产以来,我们的工人开始正常上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拓市场,争取能多解决一些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石莹莹 胡礼政)(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