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在城市化進程愈加情況下,更大範圍內的經濟要素高速流動和增長,資本已經沒有了國界,“大城市”越來越成為競爭的重要支點,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開始主宰全球經濟命脈,以此邏輯延伸出的都市圈概念,也正在成為全球“競與合”的主要載體。

在剛剛過去的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正式發佈《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其中明確提到“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這也是“西安都市圈”首次出現在國家部委正式文件中。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無獨有偶,在以“1小時通勤圈”為地理範圍的概念下,三門峽作為大關中的門戶,也於最近明確釋放出了將融入大西安建設的信號。


三門峽的發展困境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三門峽發佈了2020年的工作計劃,今年工作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到:

在擴大開放拓面增量方面,著力在深化區域合作上實現新突破,積極對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副中心城市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持續加強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提升合作層次;


深入落實三門峽—西安《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科技、教育、醫療、旅遊等領域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城際高鐵公交化步伐,借力東風,加速發展。

相比對接鄭州與洛陽前的“積極對接”二字,“深度融入”的表述無疑更能體現出三門峽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側重,攜手西安發展的決心可見一斑。

而之所以有如此需求,始於三門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陷入的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困境。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三門峽大壩

作為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三門峽的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一支獨大。由於三門峽市區本身是因為三門峽大壩而設立,並不像大部分工礦城市一樣有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再加上地形限制,無力大規模發展工業,以致於其產業多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利潤不高、稅收體量較小、財政保障能力弱是長久以來城市發展的痛點。

就此延伸,資金的不足致使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建設滯後,其尚未補齊民生短板就面臨與先進城市的“斷崖式差距”,長期積弊導致城市發展受困,向外尋求區域的協同發展成了必然的訴求。


三門峽融入大“大西安都市圈”的迫切需求

三門峽面積10496平方千米,略大於西安,轄2個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人口約230萬。從地理上看,三門峽位於河南西部,距鄭州260公里左右,距洛陽更近約140公里,而距西安約230公里。

市域背靠黃土塬,面向黃河,東部是丘陵,南北東三個方向基本上沒什麼拓展空間,向西走似乎是最佳選擇。

但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三門峽的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並不是西安。

1991年,三門峽黃河大橋破土動工,1993年正式通車。為了修建這座大橋,當時還未設市的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連同陝西渭南成立了“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黃河金三角”的叫法也由此傳開。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三門峽黃河公鐵兩用大橋

2008年4月2日,“爭取建設國家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第一次聯席會議”在運城召開,會議確立試驗區實行聯席會議制度等合作機制,隨後的2014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將其定位為“全國省際交界地區協調發展試驗區”,臨汾、渭南、運城、三門峽的合作時代打開。

但在具體實施層面,由於四座城市經濟實力差不多,誰來牽頭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限制了政策端落向實處,同時四市同為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雷同,如何實現分工合理的產業體系也是其一直尋求突破的難題。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黃河金三角區域

同時,伴隨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獲批,渭南、運城、臨汾相繼被納入其中,《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聯席會議制度》隨之出臺,聯席會議將由陝西、山西、甘肅三省輪流舉辦,將圍繞規劃實施,研究擬訂推進落實的重大政策措施,每年確定重點合作事項,加快推進跨省域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實施,為深入實施《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務實推動三省合作提供重要的平臺和支撐。

“黃河金三角”經濟區的三門峽成了四者中唯一被排除在外的城市,而對於三門峽自身來說,當初打造“黃河金三角”的概念就是尋求區域合作,繼而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其他城市獲得了政策以及區域一體發展上的更大支撐後,三門峽自身儘快加入到關中平原城市群的“聯盟”當中,獲得“黃河金三角”以及“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雙重加持,是在現有條件中的最好選擇。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於內,藉由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以及長安號在國內中歐班列中的領先地位,是其優化產業結構、引入人才資源以及自身實現向外發展的契機;

於外,相對於“黃河金三角”而言,“關中平原城市群”無疑更能與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板塊,實現更多維度的合作與交流。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番2020工作計劃發佈之前,三門峽就已逐步開始嘗試與西安合作發展。

2018年7月,河南省三門峽市黨政代表團曾來西安市考察座談,彼時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表達了希望能夠共享大西安發展機遇的訴求,而西安予以正面反饋的背後,也有著自身對於城市發展的謀劃。


黃河“幾字彎都市圈”的聯合發展

悅君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被官方定義為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同等地位的重大國家戰略之後,此外,在2020年初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又再次強調了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鄭州與西安,兩個同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聯動發展,成為國內區域協同發展的又一重要議題。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鄭州-西安中歐班列示意圖

以鄭州和西安為樞紐,較容易在構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上,通過兩地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以及交通通訊方面的優勢,銜接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實現各城市實體經濟聯動發展。

協同發展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應,作為西安和鄭州的中間點,三門峽的傾斜對西安又會產生怎樣的助益?

從地理位置來看,三門峽位於河南省的最西邊,身處中原城市群的邊緣地帶,受鄭州輻射效應很弱,鄭西高鐵,連霍高速,浩吉鐵路,隴海鐵路等發達的交通網讓三門峽融入大關中更加有利,規劃中的還有運十高鐵通達。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三門峽市政府工作報告: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設

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以城市群的維度來觀察,三門峽地理位置又變成為河南、陝西、山西的三省交界,同時位於鄭州和西安連線的中間點,其深度融入大西安發展的背後,讓以西安為代表的“關中平原城市群”在與以鄭州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的合作交流過程中,得到了一座橋頭堡和中轉站。

在此基礎上,西安與鄭州在產業、人才等領域的互動就有了更多的實施空間,而頻繁的合作與交流,也勢必會帶動三門峽自身的發展,可以說,這既符合了三門峽自身的訴求,也契合了大西安關於城市群的暢想。

事實上,伴隨《黃河流域綜合集體交通規劃》的正式編制,未來區域交通便利程度將再上一個臺階,作為中心城市的西安,區域輻射效應會更加明顯。面對眾多機遇,西安需埋頭髮展產業,儘快理順行政藩籬,進一步做大城市體量。


法律顧問 / 宋亞鋒 趙文娟

陝西大秦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