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育兒篇:真的可以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威逼利誘”嗎

寶寶從七八個月開始就會出現不再安分守己乖乖進食的苗頭,他們總是對周邊的一些新鮮刺激格外感興趣。當他們吃奶的時候,周邊的說話聲、音樂聲,或者房間內的小擺設、窗簾上的圖案都是他們開小差的目標。吃奶總是會被各種外界事物打擾,吃飯的時候也總是被新鮮東西吸引。這種狀況可以一直持續到寶寶長大以後。當寶寶長到可以上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紀,他們還是會因為周圍的新鮮事物而不好好吃飯的。因為他們總是會一邊吃飯,一邊惦記著身邊的小玩具,或者想要看的動畫片。

因此,孩子的吃飯問題總是會讓爸爸媽媽頭疼的。那麼,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不惜用上"威逼利誘"的手段真的可以嗎?其實,從心理學上看,"威逼利誘"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如何不使用"威逼利誘"的手段也能讓孩子好好吃飯。

心理學育兒篇:真的可以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威逼利誘”嗎

1、 尋找正確的吃飯動機

動機是我們某個行動的源泉,通過影響我們的生理、情緒、認知等各方面來促使我們完成某個行為,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簡單地說,動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來自於我們自身,來自於完成任務給我們內心帶來的愉悅感,我們是出於滿足自己而去做這個事情;而外部動機來自於外部,比如獎勵和懲罰,我們因為想得到某種獎勵或者害怕懲罰而完或任務。同樣是到引導我們的行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帶來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在內部動機引導下的行為往往持續時間更長,並且任務完成的效果也會更好;而在外部動機引導下的行為持續時間短,很有可能會半途而廢,並且就算完成了,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通過"威逼利誘"來吸引孩子吃飯顯然是引導孩子吃飯的外部動機,無論孩子是為了得到獎勵,還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吃飯,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依然對吃飯有著排斥的心理。所以"威逼利誘"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吃飯難題。並且,社會心理學指出,過度使用外部動機反而會更加抑制內部動機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長期用"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孩子吃飯,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發想要吃飯的動機。這就會導致孩子的吃飯問題愈演愈烈。

心理學育兒篇:真的可以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威逼利誘”嗎

2、怎樣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

縮短並固定家裡的吃飯時間。孩子有滿滿的好奇心和能量,但與之相對的注意力和耐心卻總是有限的。因此,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將吃飯的環境簡單化,將吃飯變得更有趣,從而讓孩子更能集中精力在食物本身。爸爸媽媽們可能也發現了,孩子總是開始吃得好好的,到後來就越來越磨蹭。所以,我們不可以把吃飯的戰線拉得太長,而是輕裝上陣速戰速決,讓孩子在耐心耗盡之前結束吃飯。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每頓飯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不給孩子拖拉的機會,慢慢地他們也就會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好好吃完飯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愛上吃飯。家長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要妄想孩子能夠每頓飯都吃得完美,保質保量地按照我們的期望吃下一整碗飯,連帶兩葷三素一湯,不要為了最後一口飯沒有吃完而向孩子大發脾氣。其實讓孩子在較輕鬆的環境下吃飯,更有助於他們建立起好好吃飯的習慣。一旦這種習慣建立起來,再溫慢地讓孩子做到吃得規範,吃得好。

心理學育兒篇:真的可以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威逼利誘”嗎

另外,家長也儘可能地做出好的榜樣,讓孩子看到自己也喜歡吃蔬菜、喝湯等,慢慢地孩子也會學著去嘗試家長的吃飯方式,這也是孩子會愛上吃飯的原因之一。

吃飯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和睡覺、走路一樣平常。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大家坐在一起吃飯是我們每日的必需,並不會因為吃得多而得到獎勵,也並不會因為吃得少就一定要懲罰。父母越過多的關注,孩子就越覺得在吃飯的時候耍出各種花樣是值得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