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這樣不幸都因為我的原生家庭”

開篇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大嗎?

前段時間終於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一書,這本書實在太有名,以至於自己不敢輕易去觸碰,生怕自己讀不懂。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嗯,擔心是有道理的。

說實話讀這本書的目的一個是好奇,能成為經典的書究竟寫了什麼?還有就是,號稱學了四五年心理學的人,這麼有名的書竟然沒讀過?

單看這本書的名字,以為就是講自卑的,類似你為什麼會自卑?自卑給你帶來哪些影響?如何克服自卑走向自信超越自我走向人生巔峰

翻開書,一共12個章節,發現就一個小章節講了自卑

整本書開篇就提出深入靈魂的發問: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接著提出人生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

然後用三個章節花樣diss了弗洛伊德關於童年經歷、夢和原生家庭的解讀。

最後三個章節告訴你怎麼完成人生的三大任務。

剩餘的四個章節,就,挺突然的。它們分別是:靈與肉、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

本來想從整個框架去解讀這本書,最後發現真是難為自己,寫了大半的內容發現都沒在說人話,索性就挑出幾點對我來說比較有啟發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要拿童年創傷作為你不改變的藉口

童年經歷在各種場合被提及無數次,就如同阿德勒這句:“幸福的人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在治癒童年。”被引用無數次。

彷彿是童年不幸,一輩子都要不幸。但是,阿德勒的本意並非如此。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反覆要表達的一個觀點:經驗本身無法決定成敗。我們並不會因為經歷本身所帶來的衝擊而受傷,也就是所謂的“創傷”,而只是從中提取出符合我們目標的東西。

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

當時讀到這裡半天轉不過彎來,經驗從經歷中獲得啊,那肯定還是和經歷有關。而且從行為主義心理學上“刺激—反應”學說來看,兒童肯定是從外部給自己的反饋中形成條件反射的。

如果你爸老是拿皮帶抽你,當他解皮帶的時候,你下意識就想跑吧!

我們從經歷中習得經驗,並且選擇用這些經驗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這沒毛病啊!

直到後面才慢慢明白過來,阿德勒要說的是,我們是站在結果推導過去。

“我現在成為一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有暴力傾向的人,是因為我小時候我爸老打我。”

“我對親密關係有抗拒,一定是我媽媽在養育我的時候沒有給到足夠安全感。”

“我之所以這麼不幸,就是因為我有個不幸的童年。”

我們選擇用過去的經歷來給當下的自己做解釋,而沒有想過,你其實是有辦法改變的。

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而總是揪著那些所謂的童年創傷不放,只是為了給自己當下的生活找一個說辭,以此來逃避真正要面對的問題。

夢的解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弗洛伊德說,夢是意識通往潛意識的橋樑。

讀完《夢的解析》我就對自己的潛意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每天熱衷於解析自己的夢,研究自己潛意識到底在想什麼。

並且自認為看懂了自己,揭露了內心深層次的秘密。讀了《自卑與超越》我發現,解夢可能解了個寂寞。

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解法,而這些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上。

夢的解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可能對象徵和隱喻進行格式化的解釋。也就是說,夢是由個體的生活方式所創造的,源於每個人對其自身所處的特殊環境所進行的解讀。

寫到這裡,我感覺自己有種瞎忙活的感覺,研究了些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

比起對夢的內容研究,我發現其實做夢帶來的情緒才是真實存在和值得被關注的。

比如,當你夢見和另一半吵架氣的不行,醒來看著他的臉越看越生氣,越生氣越上頭,此時你不是分析自己是不是缺乏安全感以及這是不是潛意識給你的提示,而是想一腳把他踹下床。

而此時他回應你的方式不是覺得莫名其妙,分析你的夢多麼不靠譜。而是一把抱住你說:寶寶不生氣了,腳有沒有踹疼,要不要再來兩腳。

什麼夢的解析,有什麼卵用!!

阿德勒並沒有否認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

讀到“家庭的影響”這一章節的時候,才切切實實體會到這本書的用處。

不是用一些高而深的專業詞彙來武裝自己的理論,而是切切實實的指出家庭對人的影響,以及改變的方法。

這章內容分別寫了母親和父親的角色,以及家庭子女出生順序產生的影響。

最顛覆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提出:俄狄浦斯情節完全是由於錯誤地教養而生成的人造產物。

並且再一次說明孩子和父女之間的關係是流動的,一方面父母用自己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孩子,另一方面孩子能夠利用個人的經驗達到自己的目標。

知道哭能夠得到糖吃,所以想吃糖的時候就使勁哭。

阿德勒從來沒有否定家庭對人的影響,他強調的是我們是有能力改變這樣的影響。

讀到這一章的時候,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之前的自己老是把眼光過多地糾結於“我為什麼是這樣的我?”這個問題上,但是“你之所以為你”的原因是多種的,過多地困在這裡面反而阻礙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既要追溯過去,也要著眼當下關注未來。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理解自己的路上。”

當年一本《重口味心理學: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打開了我心理學世界的大門,卻捧著一本《夢的解析》覺得自己看了個寂寞。

整整四年時間陷在精神分析、原生家庭、童年創傷裡面不可自拔。

弗洛伊德說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好好度過就會產生“心理創傷”,這個創傷會影響到後來生活的方方面面。

於是迫切的找到自己童年“不幸的經歷”來佐證現在“不幸的自己”,怪天怪地乖父母,懟天懟地懟自己。

嘗試過很多辦法,和父母或溝通或抱怨,經歷過憤怒、失望和痛苦,後來逐漸發現對於過去是做不了任何事的,改變外界太難了,改變自己也很難。

折騰了這麼多,最後得到了兩個字:理解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可能也是“受害者”;自己所經歷和遭遇的也是不能選擇的,人性的缺點和弱點誰也逃不掉,這些事情裡沒有對錯。

接受它們,然後理解,最後愛自己和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