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中國人口過多了嗎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2020年6月3日發文稱“中國人口過多”,不少網友認同該觀點。我從縱向(歷史角度)橫向(世界)對比,並結合本人的理解,談談中國人口是否過多的觀點。

談一談:中國人口過多了嗎

城市

一、人口密度

首先,從中國總人口的絕對數量來看,我國的人口確實很多,整個世界有203個國家和地區,僅有兩個國家的總人口超過10億人,依次是中國(截止2019年末,中國大陸14億5萬人,佔世界總人口約17.98%)、印度(13.765億人,佔世界總人口17.68%)。而印度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約三分之一,其人口密度達到419.7人/km2,而我國僅為145.8人/km2,約為印度的1/3。因此,僅從總人口絕對數量就判斷以國家的人口是否過多,有失偏頗。一個直觀且合理的比較方法應該是按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密度來判斷其人口是否過多。

談一談:中國人口過多了嗎


談一談:中國人口過多了嗎


再對比一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2018年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下同):中國澳門特區:21258人(世界第一)、摩納哥:18960人(世界第2)、新加坡:7796人(世界第3)……,百慕大:1289人(世界第10),中國臺灣:652人(世界第16)、韓國:490人(世界第20)、日本:337人(世界第36)、越南:290(世界第40)、德國:228人(世界第48)、英國:256人(世界第45),而我國大陸的人口密度(2018年):144人,排在世界第71位。按人口密度來看,我國的人口並不算多。

二、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其次,從歷史來看,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佔據較大比例。整體趨勢來看,中國人口占比世界人口比例逐步下降。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最多時為6300萬,佔世界人口(1.7億)超過37%;

唐朝人口最多為8050萬,佔比世界人口(2.2億)36%;

北宋人口1.26億,加上遼、西夏和大理中國人口約1.45億,佔世界人口(2.4億)約50%;

明末人口約2億,佔世界人口(5.6億)約35%;

清末(1900年)4億多,佔世界人口(17億)約23.5%,為歷朝最低。

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大陸人口約5.4億人,佔世界人口的22%;

2015年,中國大陸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

2020年,中國大陸人口占世界人口約18.3%;

2080年,據預測數據中國大陸人口僅佔世界人口5.7%!

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人口並非過多,相比歷史上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確是最低的。

三、人口與文化、經濟、綜合國力的關係

再次,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由此可見,人口規模是衡量一國的綜合國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指標之一。如今,消費與生產都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兩大基礎。如果生產,沒有足夠的消費人口作為支撐,那麼就會抑制生產,最終導致經濟萎縮。當然,出口也可以拉動經濟的發展,出口受外部因素影響巨大,難以持續。這次疫情,今年第二季度新加坡經濟就萎縮了13.3%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從歷史角度看,歷史上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較大,比重遠大如今的佔比,其相應經濟佔比也比如今的高。因此,擔心我國人口多,經濟就會被“拖後腿”是杞人憂天。

從文化傳承來看,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存活至今並持續發展的古文明,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自始至終保持著一個相對龐大的人口規模,即使遇到改朝換代、重大天災等極端狀況導致中國人口大幅銳減(比如黃巾起義至三國混戰時期,221年我國人口銳減了98.3%),但因人口基數龐大而具有較強的恢復力。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人口只有幾百萬,甚至幾十萬,怎麼抵禦天災和戰爭等極端風險,連民族的生存都是個大問題(歐洲的千年帝國——古羅馬之所以被北方的“蠻族”打敗,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其本國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連軍隊人數都不得靠僱傭軍來維持),更別說中華文明傳承和持續發展了,極有可能被異化甚至消亡。對比一下與中華文明並列的四大古文明中的其它三大古文明的存亡,可以找出答案了。

再從人均GDP來看,GDP總量除以總人口,就是人均GDP。假設GDP總量不變,總人口越少,人口GDP就越多。但實際上,總人口大幅減少,GDP總量必然會變化,因為這個總量由總人口創造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枚勝舉。蒙古汗國四處征戰,造成世界人口銳減了約一半,但當時的經濟總量並沒有比之前大幅上升,人均經濟也沒有比之前明顯提升。元朝1290年人口不到6000萬,其經濟佔世界經濟的28%,遠低於北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例80%(一說85%)。

再看看有消費規模催生的科技創新,比如淘寶、京東、拼多多、巨大的物流、外賣量和支付寶、微信無現金支付技術,為什麼這些技術和消費行為能在我國大力發展壯大,而不是在歐洲那些科技、經濟更強的國家、地區壯大起來呢?試想,我國人口只有三四億(這樣的人口規模跟美國差不多),這些可能都難以發展壯大。

再從國土資源開發來,俄羅斯是世界上真正地大物博、地廣人稀之國,排開其它因素,其經濟之所以難以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來開發廣袤的遠東地區,同時其人口一直萎縮,也拖累的經濟的發展。

四、人口與就業關係

我國每年都不少人“失業”,不少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這也是造成一部分人認為人口太多造成的。與此相反的卻是,珠三角等地不少企業卻面臨“招工荒”的問題。細究起來,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太多,而是崗位需求與工作需求錯位、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實際需求脫節造成的。

隨著科技發展,新的科技可能替代原有原有的一些工作崗位,但也會催生一些新的工作崗位。火車剛發明出來的,馬伕等階層擔心失業而反對,雖然如此,但火車運營催生了不少的新的就業崗位,比如機車司機、乘警、列車服務人員等等。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人多了,而是人的素質和能力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求了。

因此,綜合來看,從中國的國土、可耕地面積(均居世界第三)和資源可承受能力等因素來看,中國如今的人口規模不是過多了,還有較大發展的空間。當然,我們面臨的大問題:如何提升人口素質、勞動生產效率、單位經濟產值等。

2015年,我國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7.4%:單位勞動產出只有7318美元,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約39.58%),與美國的98990美元(7.39%);2015年我國GDP為10.4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17.87萬億美元的約60%。假設我國的勞動生產率提升為美國的20%,其GDP總量將遠超過美國。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和與之相配的消費市場,也是吸引世界投資的關鍵因素之一。


聲明:1.本文的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或他人的觀點。2. 本文中引用的數據為已公開的數據,僅供參考。

本文作者:陸典谷,現於謝凱文國際律師事務所(Kelvin Chia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Law Firm)胡志明市分所任商務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