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棠城掌故】楊魁榮〡中敖故事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川東道上的昌州棠城至西十公里有一古鎮,因鎮街後有一形如鰲魚之背的小坡,故名“鰲魚場”,後名“中鰲場”、“中鰲鎮”。

中鰲場有一條河,曾經是鰲魚棲息過的水府,古名叫“鰲溪”;溪岸“回龍閣”的後面即是“天官屋基”。據說,位居回龍閣後面的天官屋基的古宅主人姓馮。馮家的馮生虞和馮生智兩兄弟均是朝廷命官。當時鄉民還為兩位達官貴人修了一座“雙貴橋”(今回龍橋址)。據《明史卷二百三十三,列傳一百二十一》和《昌州志》載:馮生虞,昌州永安里人,明朝翰林院為官,天啟年間被敕封為太常少卿,百姓稱其為“馮天官”。若干年後,馮家古宅突遭焚燬,後世人脈蕩然無存。但“天官屋基”,至今聞名遐邇。其鮮為人知的故事卻在民間有傳。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鰲溪“井噴”天官降世


傳說,流經中鰲鎮街中的一條河是神龜爬起後,再定居鰲魚背的地方,後人將這條溪河美其名曰“鰲溪”。回龍閣旁“忠義祠”裡的“鰲溪社”及“鰲溪學館”即是以這一溪名而命名的。

就在這段溪河的岸邊有一口水井,但總是封閉著。聽說一年大天干,有人想開井取水,意欲嚐嚐這口老井中的甘泉。一天,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鬆動了厚厚的井蓋。他喜出望外,再猛力一掀,雖然井口被他打開了,但突然井噴了。只見大水如柱,把他衝的老遠老遠。霎時間,河水氾濫,溢上坡坎,漫進家園。說也奇怪,河水漲至岸上一家馮姓院壩邊就慢慢消退了。鄉親們七手八腳又把那口井牢牢地封起來。據開井人說,他看見井中冒出一個戴冠著袍的天官後就是水柱沖天,洪水漫漫,於是人們命其名曰“天官井”。從此。這口“天官井”再也沒人敢開啟了。

一年春暖花開,桃李滿天下的時候,馮家生了一對背靠背的連體嬰兒。接生婆用燒酒浸泡過的剪刀將這連體嬰兒一分為二,發現倆男嬰的背上都留有一方大大的印鑑胎記。於是,馮家老太爺,給兩個連體嬰兒起了名諱,一個名叫馮生虞,為長;一個名叫馮生智,為次。

馮氏兄弟漸漸長大。他倆從小發奮,日耕夜讀。白天進私塾蒙學,傍晚在家扎筘篦、做雨傘,甚至車算盤珠子,深夜挑燈攻讀,寫詩作文,潑墨書畫。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鰲魚背”賞雪吟詩聯


馮生虞和馮生智在少年時,雖然家境並不富庶,但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節衣省食,將他兩兄弟送進回龍閣左側的設在忠義祠內的“鰲溪學館”就讀。

“鰲溪學館”是一所私塾學堂,先生姓曹,除了教學四書五經外,還授詩詞歌賦。

一年,時至臘月中旬,連續下了兩天鵝毛大雪,河裡田裡結著厚冰,地上山上鋪著厚雪。這天,曹先生走進學館,十幾個學子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凳上等候曹先生授課。曹先生手持戒尺,說:“今天,大家自由組合,野外賞雪,但必須寫詩撰聯,詩一首,聯一對,多寫不限,明天交卷,不得偷閒,不然······”“啪啪”兩聲,先生戒尺打在講臺上,讓學子們在大冷天驚出一身小熱汗來。

馮生虞、馮生智兩兄弟登上了鰲魚背坡頂,環視了一陣四周的雪景,心曠神怡,馮生虞說“弟弟你看,西北的天山,北邊的高峰盤青龍,東北邊的九堡寨,東南方向的麻羊溝和轉洞橋都是雪茫茫的一派銀色世界,多美啊!”

“哥啊,你看,那望鄉臺前,三道拐邊的松柏既像一條青龍,遠看起來又像一條銀蛇了。”

“說的是。好的,我們不妨將這些地名組合起來,撰成一副對聯,可乎?”

“那就請兄長出一句上聯吧。”

馮生虞眺望著周圍的山形地貌,想了想,曰:“銀蛇穿轉洞胸懷九寶”,他說,“生智弟弟,我出了上聯,請以地名對下聯吧。”

馮生智清了清餘下的地名,思考了片刻,道:“麻羊上天山足步高峰”。“哥,你看如何?”

“自我感覺還可以嘛。”馮生虞說,“這幅對聯的橫批可謂‘鰲魚居中’吧。”

“好的。哥,你看,一群鴿子也飛出來賞雪了。”

“嗯,好題材。我們就分享一下鴿賞雪景吧。”片刻,馮生虞說:“弟弟,我再出一句上聯,你幫我對下聯吧。”“原馳蠟象白浪騰林海”,生虞要求以上聯的“海”字為下聯的句首之字;“原”字為下聯的句尾之字。

“海闊天空銀鴿唱雪原”,生智對上了。

“再認真觀賞一下,我們各撰一幅鴿聯,行嗎?”

“可以!試試何妨。”

“鴿飛雪漫梅花俏,冰凍銀裝玉女嬌。”生虞首先撰了一聯。

“出巢飛鴿驚瑞雪歡歌勝景,傳書柳毅破寒冰喜架鵲橋。”弟弟也不示弱。

馮氏兄弟餘韻未盡,他們你一聯我一聯地繼續即興吟誦起來.

“東山傲雪懸日月,西嶺凌空迎夕陽”,

“勤舟學海豋彼岸,勁步書山達高峰”;

“鰲背披錦繡椿萱茂,瀨溪映藍天日月明”,

“天地人和花好,珠聯璧合月圓”。

突然,鰲魚背上湧來了一群頑童在堆“雪羅漢”、“打雪仗”,生虞童趣橫生,情不自禁地吟道:“雪飄四野萬般情,蓋地鋪天多喜驚。蠟像如奔羅漢笑,群童嬉戲留天真。”

“天宮織女送絲絛,錦帛花絹曼舞飄。素裹銀裝逐白浪,玉姿入畫更多嬌。”

生智說,“哥,我們今天寫的詩,撰的聯,行嗎?”

“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們把今天的詩聯作品書好,明天交給曹先生評去吧。”

“好的。”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馮天官認母盡孝 “雙貴橋”感恩存世


馮氏兄弟年方十六,才華橫溢。

馮氏父母也是書香世家,雖是富足家境,但也總是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稍有積蓄,決定讓兩個兒子上京應試。

兩個兒子一去三載,渺無音訊。夫妻倆決定上京尋子,還未出川,時逢張獻忠洗四川,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夫妻雙雙竟被衝散。

又過了好多好多年······

湖廣填四川后,渝州特設巡撫案院,隸屬朝廷。其巡按大人就是馮生虞。因其為官清正,法度嚴明,不貪不腐,抑邪扶正,於是庶民都親切地叫他“馮天官”。

一年,也是春暖花開來的時候,乃是馮生虞五十大壽的知命之年。他在府前長街擺了百桌濟民便宴。凡貧窮百姓、乞丐饑民,皆可入席就餐。

濟民便宴座無虛席。正當赴宴子民高呼馮天官,為天官祝酒賀壽、贊唱天官

功德時,馮生虞高舉酒杯出現在府前的臺階上。當他回謝父老、安撫鄉親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凝視著桌前臺上的馮天官。她見這位馮天官貌似夫君,竟然嚎啕大哭起來。馮生虞見狀,上前扶起老太太:“大娘,為何如此悲傷?有何冤屈,請慢慢道來。”大娘悲傷地說:“天官呀,我的兩個兒子赴京投考,一去多年,渺無音訊。我們兩老夫妻思子心切,赴京尋子。但遇戰亂,我們夫妻雙雙衝散,天各一方,人各一地,是生是死互不知之。因此無法赴京,也無力歸家,只好乞討度日。今見天官,想起我的兩個兒子。要是他們還在世間,與你年齡相當。看你的面目,多像我那夫君的模樣啊!子像父母之貌,乃為常理,於是傷感悲淚。打擾了天官的壽慶,還望大人海涵,恕民無罪才是。”馮生虞覺得有些蹊蹺,也許這是天意吧。於是即將大娘扶進府中,攙進廂房,安坐奉茶,詢問詳情。

“請問大娘何方人士?” “昌州永安裡,家住鰲溪河畔。”

“貴姓?” “夫君姓馮,” “大娘,請講講你的兩個兒子吧。”

“兒子長相與你無異。你的長相又如同我的夫君。兒子背心有一方印鑑胎記。生虞為長,生智為次。”

“哎呀!母親在上,恕兒不孝,讓母親受苦了!”生虞噗咚一聲跪在母親膝下,“母親啊,我和弟弟正是渝西昌州永安里人,老家座落在鰲溪水岸。兒子生虞是也。”生虞解開麒麟蟒袍,露出背心,一方印鑑胎記展現在母親眼前,“兒啊!老孃終於找到你了!這該不是夢吧。”母親將兒子緊緊摟在懷中,俱聲淚下。

接著,生虞向母親傾述了幾十年來的酸甜苦辣。

“三十年前,我們離家赴京,誤了考期,無臉歸家,也無臉面對鄉親,只好在京幫工,勤於夜讀。過了三載,我和弟弟雙雙高中皇榜,在天子腳下為臣。五年前,為了尋根,我才請旨獲准赴渝為官。兒在京時,也曾累累書信探親,可總是猶如石沉大海;前些年,我特返鄉探望,家中舊居空無一人,更未蒙父母之面,只好帶回牽掛,至今不能安心啊!今天見到母親,面目全非,不敢貿然相認,還請母親見諒啊!”

母子相見、相認,了卻了馮生虞的一樁心事。他求母親安身案院府中,與兒子一同安度晚年。可母親執意落葉歸根,要回鰲溪老家。生虞無奈,只好擇日送母親迴歸故里。

一日,秋高氣爽,涼風習習,生虞約同生智一起送母坐轎騎馬行至小川東道上,一路秋色秋香倒還爽心悅目。不日,他們回到鰲溪老家。接著,他們將老家故居整修一新,並僱了兩個女傭代子行孝。

在家數日,馮氏兄弟拜訪鄉親、施捨相鄰,還慷慨解囊捐贈地方,深得民心。不日後,馮氏兄弟告別鄉親父老,離家返程,回府公幹,不在話下。

之後,家鄉的百姓在天官故居旁建了回龍閣;還在天官宅院外的鰲溪上建了一座石墩石板大橋。橋高一丈,橋寬一丈六尺,橋長三丈,三墩兩洞,均是硬石頭、厚石板,大鋼樑建成,非常牢固。加上石刻龍頭置於橋墩左右,非常壯觀。

當時的這座石橋別具一格,很有特色。石橋兩邊各支撐著足有三尺寬的樓板。橋上蓋了一座古色古香,四方翹角有型的廊房,筒瓦蓋頂,雕樑畫柱,聯句生輝。橋的兩頭人字形的屋架下的中間各嵌一塊沖天匾,上書“雙貴橋”三個藍底金字。此乃家鄉百姓視天官兄弟為“雙貴人”為尊,特以“籌劃功過集資”而建,予以存世紀念。

若干年後,天官故居因火焚被毀,唯有“天官屋基”的地名流芳百世,至今鼎鼎有名;雙貴橋也因1954年修建大安公路被改建,且依然在雙貴橋原有的橋基石墩上加固起拱,建成現在的公路橋,易名“回龍橋”。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作者簡介

惜陽(楊魁榮),1941年10月生於中鰲鎮興隆街。教師,1991年10月退休。退休以來從事詩文習作。部分作品散見國內書報雜誌。著有個人詩集《鄉情·親情·不了情》,編著出版了30餘萬字、圖文並茂的《中敖鎮志》。

鰲溪回龍閣·天官屋基雙貴橋*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嗎?

《龍崗逸韻》編委會

主 管:大足區詩詞學會

主 辦:大足區詩詞學會龍崗分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