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北京市昌平區的回龍觀地區經過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建設,早已成為首都的幾個成熟的超大型社區之一。在這裡居住和漂泊過的人們也應該遠超千萬的數量了。可是真正瞭解回龍觀名字的由來的人應該不太多,今天咱們就談談吧。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北京昌平回龍觀社區

回龍觀位於北京城北的昌平區,基本位於德勝門和昌平縣城的中間(各16公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並且與道教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人口眾多的回龍觀大社區

關於回龍觀的名字的由來,基本有三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民間傳說,明景泰帝去世後,復辟的明英宗朱祁鎮心存報復。在往十三陵抬棺槨的途中在一所道觀休息。藉口棺槨太重,命令往回抬,最後將景泰帝以王爺禮葬於西山腳下。而停留景泰帝棺槨的道觀就被稱為了“回龍觀“。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遠眺明十三陵

第二種說法,就是明朝皇帝每次從德勝門出發到十三陵拜謁陵寢返回途中,由於正好是路程的一半,因此歇腳並回望祖陵的方向。故逐漸獲得“回龍觀”的名字。其中“觀”是觀望的意思,是一聲,而非四聲的“觀”字。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如今的回龍觀新村

第三種說法,也是最有歷史依據且最被認可的由來。明代中期的弘治皇帝到天壽山拜謁皇陵時,看中了這片原本為牧馬草場的地方。弘治帝迷戀道教但又怕在宮裡修道引起大臣反對,於是以謁陵為由,下旨在昌平沙河南邊的牧馬草場上修建道觀,賜名 “

玄福觀”。因為後 來皇上謁陵回京,多在此歇息,故又俗稱“回龍觀”,並一直流傳下來。據《昌平山水記》 記載:“(自淸河)又十二里有玄福宮,宏治十七年建,俗呼為回龍觀。”其地按《畿輔通志》,昌平州中有“回龍鋪”之名。 《光緒昌平州志》則稱 :“玄福觀,在州治南四十里 回龍店,明尚書劉龍有詩。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回龍觀是原來玄福觀所在的回龍店的俗稱

可見“回龍觀”的俗稱, 應該是根據當時的地名“回龍鋪”或 “回龍店”所在處的道觀而得名。 那麼這個位於“回龍店”的道觀到底是哪個道觀呢?學者認為, 應該是史書中提到的“玄福觀”。該觀的興建可能緣於正統年間 (1436~1449) ,沙河行宮被洪水沖毀,因此在弘治、正德之際修建道觀作為皇帝謁陵途中的棲宿行宮。據正德皇帝( 1505~1521年在位)所撰碑文,該道觀始建於弘治十七年(1504)十月,正德十年(1515)五月竣工,前後歷時12年。弘治時賜名玄福觀,建成後以規模巨大,又升為玄福宮。因兼作行宮,玄福宮山門有內、外兩重,雄壯巍峨。觀內鐘鼓樓、龍虎殿、左右殿、正殿,以及南北方丈、繚垣等建築俱備,“琳宮貝宇,傑出霄漢,輪奐完美,丹碧輝映”,成為帝后赴昌平謁陵時駐蹕的行宮。作為敕建的皇家道觀,昌平玄福宮正殿供奉自成祖以來明代皇室最為重視的北方大神玄武大帝並由來自京城朝天宮的左演法陳良福及其門下 陸尚泰等奉命住持,在明代中後期儼然成為京北道觀中的新風景。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光緒昌平州志》裡數次提到回龍觀的名字

明代夏良勝在《東瀛初稿》中記載,他於正德七年三月初九隨官祀陵,自沙河“又十里至玄福觀,下馬少息。一道士迎人,甚禮,言亦文。供茶,啗數糗及脯而去。”嘉靖年間(1522~1566),明廷又在 沙河店新建鞏華城作為行宮,但玄福宮仍不乏謁陵明帝及扈從官員的身影。明代禮部尚書劉龍(1476~1554)撰有《玄福觀》 一詩:“玉虛真境許重過,往事驚心感慨多。龍爪豆盤絲作 障,鳳仙花簇錦為窠。空傳句漏丹砂訣,欲和全椒白石歌。安得晚風吹水變,侍臣行渴望金波。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明禮部尚書劉龍題《玄福觀》一詩

稍後又有尚書楊巍(1516~1608)所作的《宿回龍觀詩》:“沙際開瑤館,鑾輿幾度過。日回雙闕迥,雲傍九陵多。承露空仙掌,沿階自綠蘿。夜深淸 吹髮,猶憶舊鳴珂。”楊巍任北京工部尚書時,曾參與萬曆帝(1573年即位)玄宮“定陵” 的選址,《宿回龍觀詩》應為其來往於昌平途中所作。詩名使用了“回龍觀”的俗稱,說明在明代後期 ,“回龍觀”之名就已廣為傳播,並得到文人學士的認可。其影響也延續到清代以後,並逐漸成為各界認同共用的通用地名。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明代工部尚書楊巍所題《宿回龍觀》一詩

感覺穿越了500餘年歷史長河,雖然已經不能再見到玄福宮(回龍觀)的原貌,但是當今天再提起回龍觀地區,還是滿滿的皇家氣派和仙風道骨。

北京昌平回龍觀在明代是皇家敕封道場

北京西山的明清道教建築風格

參考文獻:《回龍觀的變遷》尹鈞科

《試論京北昌平的道教文化》鄭永華

《光緒昌平州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