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荔的歷史淵源?

文化名人堂


一座神奇的城,連續三年出生三位皇帝,孕育三個朝代

歷史無奇不有。

這些年來,隨著影視劇的熱播,歷史愛好者們越來越多談到獨孤家三姐妹當了三個朝代的皇后。這個獨孤有可能和金庸先生筆下所描述的獨孤求敗同一個家族,金庸先生好像有談到過。

不過星火辰以為,如果獨孤求敗當真像金庸先生所描述的那樣,生活在那樣一個歷史年代,“與河朔群雄爭鋒”,那根據歷史事實考據一下,他倒更有可能是其他的身份。

呵呵,開個玩笑。獨孤求敗畢竟是小說人物,今天暫且不提了。

今天說一座神奇的城,它是現實中確確實實存在的,到現在它的遺蹟或許還在,當然也有可能已經埋在地下或水底下了。

這座城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在連續三年的時間裡,這座城裡出生了三個皇帝,有兩個還都是開國之君,剩下一個也是赫赫有名的英主。

更神奇的是,這裡居然孕育出了北周、隋朝、唐朝三個連續相生的朝代來。

這座城可不是長安、洛陽一樣鼎鼎有名的大城,而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小城,當時叫做——同州。可能你聽都沒聽過吧。

一、同州的前世今生

劉邦建漢開國,從洛陽遷都長安,西漢便在關中紮下根來。西漢的京畿地區,就是所謂的三輔,又稱為三秦,除開長安城(京兆),還有左馮翊、右扶風(二者都有屏障拱衛長安城的意思,相當於長安的左膀右臂)。

這個左馮翊就是後來的同州城(今陝西省大荔縣)。

數百年後,稱霸中國北方的北魏(南北朝時期)因為六鎮暴動而天下大亂。一個叫宇文泰的人因為各種機緣,從夏州(統萬城)起步,開始了他稱霸關中的人生旅程。他手下聚集了一批原本出身並不太高的中下層軍將,經過浴血奮戰,這批人成為了之後榮耀了幾百年的關隴貴族的開山祖師。

宇文泰將他的霸府便建在同州,並長期居住在那裡(與我們通常想象的他住在長安不同吧?),使得同州成為宇文政權重要的軍事基地。後來,隋唐又在同州修建宮殿,被稱為長春宮,有時候,皇帝還親自去長春宮裡住一住,看望同州的故老鄉親們。

長春宮大約在大荔縣朝邑鎮(只看這朝邑兩個字便知道它的來歷不簡單)。

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修建水利工程,朝邑鎮的位置有改動,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遺存。

二、在這裡,連續三年出生三位帝王。

1、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六月癸丑夜,大隋開國皇帝楊堅出生於同州境內的般若寺裡。傳說他出生時就有神異,因此他的父母不敢親自撫養,將他交給寺廟裡一位尼姑來照顧。直到他十二歲,必須讀書了,這才被他父親楊忠接回長安。

星火辰簡評:公元541年,東魏(高歡為實際掌控者)和西魏(宇文泰為實際掌控者)對抗正烈,東魏實力遠遠強於西魏。身為西魏前鋒大將的楊忠戎馬倥傯,恐怕根本沒有辦法照顧小楊堅,將他交給尼姑撫養是為了他的安全著想。

2、西魏大統八年(公元542年),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出生在宇文泰的同州官舍裡。據說他生有至貴之相,但相師私下裡說他壽命不長。

星火辰簡評:宇文覺擔了一個開國皇帝名頭,實際的開國者應該是他爹宇文泰,正因為名實不符,宇文覺被宇文護(宇文覺堂兄)所廢殺。所以,實力比名頭更重要。

3、西魏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出生在同州。宇文泰反覆觀察這個兒子,說:“能夠達成我的志願的,一定是這小子了。”當宇文泰看到回到長安城的楊堅,又說:“此兒非代間人。”(不是人世間能生出來的。)

星火辰簡評:宇文泰也會看相嗎???公元543年,宇文邕出生時,正是宇文泰在洛陽被高歡打得潰敗之時,當時西魏兵將損失慘重,可以說是宇文泰一生中極大的危機。然而《易經》上說,否極泰來。宇文邕這個北周的第一英主誕生了,算不算否極泰來呢?

總評一下,他們出生時期的這個大統年號也算是個小小的奇蹟了,還真生出兩位能夠大統數百年分裂局面的關鍵人物來。北周武帝宇文邕好不容易統一北方,楊堅跟著撿漏,將南方也統一了。大統年號功不可沒!

三、在這裡,孕育出三個連續相生的朝代來。

大家應該已經想到了,這三個朝代分別是北周、隋朝和唐朝。

北周開國祖師宇文泰的霸府就在同州,而北周的開國皇帝以及它的第一英主也都出生在同州。

隋朝的太祖爺楊忠是宇文泰手下十二大將軍之一,長期住在同州。隋高祖楊堅出生在同州,又在那裡長到十二歲。

唐朝的太祖爺李虎是宇文泰手下八柱國(比十二大將軍高一級)之一,還是安家在同州。李淵的父親說不定也出生在同州。

其實,我們還可以推論,同州也是獨孤家三姐妹的第二家鄉。既然宇文泰(獨孤信當頭上級)和楊忠(獨孤信直屬下級)都安家同州,獨孤信至少也在同州住過。

古人講求風水,同州“二華關渭水,三城朝郃陽”確實名不虛傳。


星火辰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荔人,我就不做太系統的答覆了,很多資料在百度上都能搜到,我就零零碎碎地講一些我瞭解的內容。



大荔現在是歸渭南管轄,但是在以前,大荔的地位可是遠遠高於渭南的。大荔古稱“同州”,是同州府的行政中心,轄“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十縣,也就是現在的渭南市除了渭南城區以及富平縣以外,其他地區都歸同州府統轄。



大荔在歷朝歷代的戰略地位都非常重要,“左馮翊,右扶風,中京兆”中的馮翊就指的現在的大荔,大荔至今還有馮翊路。

作為同州首府之地,曾經大荔的富庶程度確實是其他縣不能比的,這裡歷來就是商賈雲集之地。那時交通極不發達,甚至有外地人“窮極一生的夢想”就是逛一趟同州府。由此可見,同州府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當然了,我們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隨著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崛起,如今大荔的地位已經不復當年,且諸多方面已經被其他兄弟縣城超越!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大荔在把握機遇方面很難找到機會,但隨著大西高鐵的開通,以及大荔農業品牌的重新崛起、藉助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的戰略引領,大荔縣正迎來高速發展的全新時期。

我們有理由相信,勤勞的大荔人一定會創造新的奇蹟!讓我們拭目以待!


渭南人的一天


大荔國是春秋時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大荔縣一帶。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滅掉國(今陝西大荔縣西部),於今朝邑老城遺址東築王城,建立大荔戎國,南與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東南)為鄰,東依晉國。大荔國長期居於秦、晉兩國之間,實力逐漸增強。

周貞定王二年(前467),秦厲共公即位。秦利用晉與鄭、齊兩國交戰之機,欲東圖中原。大荔國位於秦東向出關的要衝,實力又較強,對秦國向東拓展構成一定威脅。周貞定王八年(前461),秦厲共公秘調兩萬軍隊,突然進攻大荔。強大的秦軍一舉攻克王城並滅掉了大荔國,收編了大荔戎軍,解除了東進的隱患。隨後,秦築高壘,加固王城,設臨晉縣,派重兵把守,佔據了東部軍事要地。

那麼在講講大荔文殊塔的歷史;

文殊新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北端與環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別駕楊公所建,高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層,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層又續增3層。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駐軍馮欽哉倡議,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該塔系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從第二層起,每層各開六個堅式長方形窗,底層南北各開塔門,另開四個圓窗。層簷為外疊澀五層,塔頂各角為象鼻挑角,並可懸鈴。內置螺形木梯和欄杆,可攀沿旋轉而上。1986年縣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鐵柵、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園。

大荔豐圖義倉的歷史淵源也得說說。

光緒三年(1877),陝西關中大旱,朝邑(今大荔縣朝邑鎮)一帶尤為嚴重。時為工部右侍郎的朝邑人閻敬銘,巡視災情後,奏請建立糧庫,以本地之糧防本地之飢,儲糧備荒。不久,朝廷批准建立糧庫,由陝西官員組織施工,選址在朝邑縣城西邊南寨子。光緒八年(1882),深受旱災之害的朝邑百姓,積極響應閻敬銘的建議,捐銀三萬兩,支持糧庫建設。光緒十一年(1885),糧倉竣工,共有60面窯洞,每窯可容2000石糧,總計約可儲糧12萬石。慈禧硃筆御批“天下第一倉”,號曰豐圖義倉,一時名振全國。

豐圖義倉的建築形式,在中國糧倉建築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整個建築分為外城和內倉兩部分。外城的北、東、南三面俱臨懸崖,只有西面圍築城牆,並留有出入的惟一門洞。地勢高燥,堅固易守。內倉坐北向南,青磚砌築,高約8米,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呈長方形。院中天井範圍廣闊,南門又洞開東、西兩門,存取糧食十分方便。各倉廒內底部空懸木板,通風乾燥,隔溼防潮。倉頂平鋪青磚稍有傾斜,既流水暢通,又能曬糧。沿邊又築有蕭牆,成為糧倉的又一道防線。

豐圖義倉採取邊建設、邊晾乾、邊儲糧的辦法,到工程後期,多數窯已儲滿糧食。時關中又遭大旱,朝邑縣官及時開倉賑災,使同州、朝邑一帶未餓死一人。(今日的大荔縣朝邑鎮)

建國後,豐圖義倉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倉廒完整無缺,成為國家重要糧庫之一。

那麼到了現如今的大荔縣,同洲湖畔美景盡收眼底,大荔的瓜果之鄉聞名於世。大荔人正在以幹勁十足的熱情,建設著大荔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