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當下,人類將從“智力”往“慧力”躍進到自然和諧時期

21世紀當下,人類將從“智力”往“慧力”躍進到自然和諧時期

真正的財富只能是靈魂的內在財富;其他別的東西帶來的煩惱多於好處。

一個內在豐富的人對於外在世界確實別無他求,除了這一否定特性的禮物——閒暇。他需要閒暇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內在財富。這樣,他的要求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時都可以成為自己。

——摘自《人生的智慧》

“閒暇”是人類早期文明形成的始點。用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話說,古人的智慧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開始,那時人們的生活並沒有我們現在人生活“豐富優越”。他們有太多閒暇的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或許白天觀山閱景,晚上靜思賞月。

生活方式及其簡單的古人自然顯得純樸、善良,求得溫飽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當人類文明向前發展,人的大腦越來越發達,外在物質挑起了內在的慾望,簡單的溫飽生活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於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燒殺掠奪,戰爭四起。

人類從“純樸”的直立人往“智力”人進化了,除了物質文明的刺激,還有精神文明的慾望。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是追求物質文明生活的人,二是追求精神文明生活的人。

人類兩大苦難點,一是“金錢”;二是“思想”。

如果說,人們追求財富物質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那麼追求精神財富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無論追求哪種需求,“金錢”與“思想”不能達到平衡狀態,內心的苦就出來了,得不到與放不下。

偏執追求“金錢”的人生,或許能滿足生存的需求,但精神的依靠不是金錢買得到的。沒有了精神慰籍,人的內心是空虛的,本質原因,人活在虛空的世界裡。天地之間有空隙萬物才有了存在性,人類活在天地之間,是那顆“心”在起主導作用。

偏執追求“思想”的人生,或許能滿足精神的需求,但沒有能力解決生存之本的身體,是一種苦澀的人生。在西方的諺語當中,“貧窮”是一種罪惡。用我們中國文化來說,“人可以貧窮一時,但不能貧困一世”,合理追求財富生活,是人身之需。

如果說人擁有“智慧”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駕馭“金錢”與“思想”的天平。用我們儒家思想來說,人生要有“中庸”的生活習性,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但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與經濟學家。因為對於從小生活在底層的他來說,擁有智慧的思想是人追求夢想的寶劍,但擁有金錢物質是追求夢想的基石。

我們中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用在當下人們生活年代,“槍桿子”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如果我們連保存性命的能力都沒有,談何發展,還有什麼未來可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智慧。

“智”是熟知自身之外人的性格、行為、想法、心性的認知。人為了生存都需要與外面世界的人進行交往連接。認識的人越多,看人越準,也就知道與人做事的籌碼在哪裡。所以中國鬼谷子之學成了人們求得發展的絕學。人的“智力”越來越發達,物質文明發展也越來越豐富,如當下商業爆滿的時代,是求得財富物質生存的重要條件。

“慧”是熟知自身性格、行為、想法、心性的認知。如果“智”是一種做人做的結果,那麼“慧”就是做人做事的種子與原因。人遇到急事會生智,但心能靜,身能定,才生慧。“慧”是身心合一的法則,“雙豐”代表著身心的豐富,包含了心性的磨練,還有身體忍受苦難的磨練。在兩種磨練之下,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們當下生活有句命題,“一切拿結果”作為標準,沒有結果的人成了“活著”的醜陋。這種醜陋具有搭橋過河的效應,人的價值觀從此發生了變化,不能為我有,跟我沒有關係的人事物,可以冷漠淡化掉。

修遠,家在農村,在很小的時候,時常會隨著父母在月亮高高升起的夜晚下地幹農活。在我所能看得見的自然世界裡,總有好多疑問,就如《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想知道答案。在父母的思維觀念裡,想要知道太陽為什麼是白天升起,月亮為什麼是晚上升起的話題,應該是讀書人知道的事。

讀書人是擁有“知識”的人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無所不知。但對我來說,書本里總有人們不知道的事情,如,人世間發生種種事情的起始原因。於是,“好問“是我的可愛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有些問題,根本不是他人能給出的答案。

在尋找答案的人生路上,我發現中國人群具有“羞澀”的心性,我們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心聲,無論這個心聲是悲痛的還是喜悅的,都保持著“沉默”。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隱忍嗎?還是帶有自卑性的心理?

事實上,當人向內求的時候,“隱忍”與“自卑”都帶有著,這是中國人活著的無耐。我們的隱忍是一種生長的成熟,而自卑是一種枯萎與衰落。如果我們發現不了自我的枯萎,那麼所有的成長都成了就算擁有半壁江山的遺憾。

這種遺憾讓人們失去活著的樂趣,都說人生苦樂參半,我們把苦難委屈嚥進肚子裡了,但我們失去樂趣的原因是什麼?也許少有人覺察過,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人之性情。

佛陀溫柔地說:“一個人一旦被某些學說教條伴著,便失去了全部自由。如果一個人偏執著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會認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見。紛爭與衝突全部由狹隘的眼光和見解產生。它們可以無止境地擴大,浪費寶貴的時間甚或導致戰爭。對見解的執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礙。被狹見捆綁的人無法所真理之門打開”。

人生來就苦,我承認,但,總有樂的地方吧。要不唐朝詩詞裡,怎會有“只羨鴛鴦,不羨慕仙”的美言,世界上有那麼多熱衷中國古文學說的痴心人。而中國文學又是一種智慧學問,解了人間之苦,也開啟人間之樂的良藥。

“良藥”秘方是精神豐富的源頭,我們只有把人生一半時間放置在“內在”迴歸上,才能真正熟知秘方的配置。身體生病需要醫藥來調理,心也會生病,同樣也需要醫藥來調理,而這種藥只有自己擁有,別人給的藥不是起不了作用,就是摻雜了水份。

人人都想找一個“懂“自己的人,包括我愛的人,但我永遠只能給對方一句話,我懂你很容易,但比不上你懂自己那麼幸福。本質原因,懂自己的人擁有了一顆智慧的心,就算哪天熟悉的人都離去,也會勇敢地活下去。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不需等到“最後”,只需當下迴歸內心,與自己合好,讓內心的烏雲散去,讓陽光慢慢升起,照耀著自己的心地,也照耀著渴望與你相同的人就好。能來到我們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目的就是讓人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有善也有惡,有自信也有自卑,有高尚也有齷齪。當我們看明白這些,也就知道,世上皆沒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斷完善人格的心性。

叔本華說在我們的苦、樂方面,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的意識所充滿的和所關注的事。大致而言,純粹的思想智力與實際生活相比,能給具備這方面思想能力的人帶來更多的歡樂;實際生活中的所謂成功與失敗總是變幻不定,伴隨著就是人的情緒動盪和勞累的折磨。

修遠,在生活中“自問”尋求答案,慢慢才領悟到人生苦、樂與自己的心智有關,“心”是開發慧的動能,“智”能讓人看清外面的人事物,但只有“慧”讓人認清自己。把自己與外面的世界對立不能統一就慢慢失去做人的快樂。

生活在物質文明的21世紀,“智”能讓我們滿足物質需要,但偏執的追求會讓人生失去更多,唯有從“智力”往“慧力”躍進,提升精神的需求,我們人類生活才會更和諧。本質原因,人類有個“心”,這個心“不是單指遇到愛情砰砰亂跳的心,而是具有“自主”性選擇人生活法的自然法則。

《塔木德》有句幸福生活的定義,美好、力量、財富、榮譽、智慧、滿足、孩子、屬於那些懂得怎樣正確選擇生活的人們,屬於這個世界。光從字面上理解,不難看出,以上文字都屬於陽光性的語言,代表著正能量。以有效地在生活中活出來,應用出來,體現出來,屬於有“心”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