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鳳山是潮人埋葬先人的地方,除清明、中元、冬至和先人的忌日外,自古人煙稀少,成為軍事禁區後,更是遊人罕至,再加上部隊生活用柴(煤)有充足的計劃供應,營區內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放眼望去,鳳山四周翠綠蔥蔥,古木參聳。

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圖為師後勤部食堂

營區內的道路原是沙石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未,部隊用當時潮汕地區不多見的瀝青罩面。道路的兩旁是高達數十米、茂密高聳的沙松和相思樹、木棉樹、鳳凰樹。樹叢中不時有尾羽長長的鳥呼掠而過(筆者至今還收藏有這種鳥的尾羽),一群群野生動物時不時從中竄出,又消失於茫茫的蒿草密林叢中。


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營區從宿舍通往辦公大樓的道路

營區的夜晚十分寂靜,除換崗的哨兵,很少有人在營區內走動。並不是軍人懼怕黑夜,而是因為操練了一天的軍人,晚上是集會和學習的時間;是機關人員與家人或與鄉黨相聚暢飲的時間。也就是說,晚上軍人基本上是在室內活動。再說,部隊有嚴明的紀律,軍人不能隨便外出,即便離開營房,也要按比例請假。還有,部隊有統一的作息時間,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寫家信、什麼時間就寢,有嚴格的要求。如,晚上七至八點是集會或集中學習的時間;晚上八點過後是個人寫家信和看書、洗衣物的時間,晚上九點還要集中晚點名;冬季晚上九點半、夏季十點就必須關燈就寢等等,這些即使是軍隊條令條例的要求,也是部隊管理的需要,如不執行就是違紀,違紀是要受到處分的。

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營區道路兩傍是高大聳立的沙松

雖則如此,在漆黑的營區,還是能不時地遇去加班寫稿的機關幹部和上崗或下崗的戰士。若看到打手電、悶頭行走的一般是老兵,結伴而行,且大聲說話或哼歌的一般是新兵。

鳳山營區的夜晚是野生動物活動的天堂。貓頭鷹、狐狸、土狼、野豬等獸禽的叫聲不時劃破寂靜的營區夜空,在山谷中悠長地迴盪。此時,若乘車在營區行駛,可看到在強烈的車燈照射下,野豬、蛇、兔等野生動物在道路上飛快地流竄。出早操時,在道路上我們常常看到被車不慎輾扁的動物殘骸,成群的野生鵪鶉在山坡、草叢中覓食,長有長長漂亮羽毛的飛禽呼掠而過。


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師禮堂正面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的一個冬初,我與師通信科高峰參謀去師直通信營,在架線連,見連部的通信員正在給操場單槓上拴著的一隻小貓頭鷹餵食,不遠的樹梢上還站著一隻大的貓頭鷹在呼叫,好生奇怪。在連部聽連長解釋後才知前因後果。

哦!鳳山軍營——原生態的營區

師部通往通信營的道路

前不久,戰士小王在鳳山架設明線時,好玩地掏回了一隻還長著絨毛的小貓頭鷹。小王走一路,小貓頭鷹啼一路,小貓頭鷹的“媽媽”發現後便在空中跟一路。按部隊規定,戰士是不能私養寵物的。回到連隊,小貓頭鷹被連長沒收並交給連部通信員臨時飼養。通信員怕小貓頭鷹思親難以養活,白天就把它拴在連隊的單槓上放風數小時。老貓頭鷹只要一聽到“孩子”的啼叫,便會打老遠地飛來,並落在離“孩子”不遠處的那棵鳳凰樹上,“母子倆”遙相“對話”,有時趁大家不注意,老貓頭鷹還會冷丁給“孩子”喂上一口。連長最後說,戰士們童心未泯,看到老貓頭鷹愛子如命,就醞釀著以小貓頭鷹作誘餌,把老貓頭鷹也弄下來一塊飼養的計劃。

這個計劃最終有沒有付諸實施?貓頭鷹母子倆以後的命運如何?因工作忙,我沒去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