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莊子·刻意》中提到,“夫恬惔寂寞,虛無無力,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所謂虛無者,故能包容接納世間萬物;性合於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虛無”是道家思想的哲學,道家學說也用“虛無”二字指“道”的本體。“子虛烏有”一詞已由當初的人名變為當今人們常用的成語。

起初,司馬相如所作的《子虛賦》虛構的子虛、烏有兩個人名則深刻地體現了《莊子·刻意》提到的虛無思想。“子虛”的“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虛”即不存在,虛而不實。“子虛”就是不存在的人;“烏有”即沒有。因此,從一開始,就說明文章所述內容全部是虛構的,一切即“虛無”。《淮南子·俶真訓》一文中也曾說:“是故虛無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子虛、烏有”兩人名無不體現著道家中的虛無思想。“子虛、烏有”如今已衍變為人們常用的成語,用當今人們的理解之一來看,“虛無”即一切宇宙中的秘密皆因虛無而產生,皆因虛無而閉鎖。與《老子》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力,無為而無不為”中的“無為”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無論是從古來看還是當今來看,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都體現著濃厚的黃老道家思想。

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從《子虛賦》的背景來看,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相如“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危,客遊梁。梁孝王令與諸王同舍,相如得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遊士居數歲,乃賦《子虛賦》,從“得與諸生遊士居”中可以看出,司馬相如在這時只因家中富有而授予一官半職,擔任武騎常侍,因此他並未在文壇中有所建樹,自然很希望得到皇帝的賞識。此時正值漢初漢景帝當政時期,人民休養生息,朝廷推崇黃老治術,以道家思想治國。所以文章主題自然要迎合這一時期以虛靜為君的道家思想。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子虛賦》中所體現的道家思想。

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從文章內容來看,雖虛寫齊楚兩地天子上林苑的巨麗之美和天子游獵的盛況及浩大聲勢,但實則暗喻了大漢王朝這一帝國形象的塑造。“其山則盤紆茀鬱,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明蔽虧;交錯糾紛,上於青雲;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 ,雌黃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賦中極力塑造一個極為遼闊,物質極大豐富,國勢及其強大,天下大治的盛世帝國形象。在這個國度裡,水中有神龜、蛟龍等奇珍異獸,地裡有蘭草、白芷等奇花異草,有巧奪天工的池苑亭臺,氣象萬千的高樓閣宇,應有盡有;可以踏倒猛獸的勇士,曼妙舞姿的佳人,賢良方正的大臣無不聚於仁政愛民的帝國周圍;諸侯賓服,君民同樂四海平安。這些描繪展示了漢王朝的宏大氣象。從這些呈現的場景可以看出,是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讓天下任其自然發展的結果。與道家所主張的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相適應。除此以外,文中有兔、大象、黑豹,樹上有赤猴、獼猴、孔雀,水中有神龜、蛟蛇、玳瑁,還有很多天然珍貴的奇花異草。這裡面有必定有誇張和傳說,但是離我們當今生活很遙遠的漢朝,很多植物都是存在的。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道法自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子虛賦》中描寫了許多自然景物,並且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與道家提倡的崇尚自然思想相一致。因此,從文章內容來看,也可以看出體現的道家文化。

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子虛賦》寫雲夢澤的地理風貌和自然富有,寫楚王遊獵雲夢之樂。這些豐富的物質生活,都是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帶來的。除此以外,最後一段寫了烏有先生對子虛的批判,使全文的主題昇華,體現了諷諫的主題。前部分列舉了奢侈淫遊的種種表現,後一部分揭示了淫逸奢侈的危害。可以看出,作者隱含地表達了對當前政策的不滿與質疑。《史記集解》引郭璞曰:“詫,誇也。”子虛拜訪烏有先生,是出於炫耀的動機,烏有先生對子虛的應答不免有維護齊之威望的嫌疑,。他認為齊王“悉發境內之士”的略獵,完全是出於對使臣的熱情。烏有先生進而指出,子虛的談話使自己陷入兩難境地,如果他所說屬實,那就沾汙了使臣的使命,不僅沒能夠彰顯楚王的德,反而暴露了楚王貪國奢侈的缺點。如果他僅僅出於虛榮心而說了謊話,則,人品操守有虧,表明他缺乏誠信,作為使臣來說,也是不合格的人。孔子云:“行為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從兩人文學間的人物差異來看,作者隱含地表達了兩人作為使臣,雖在描述自己的國家中,難免有誇大成分,,但卻毫不吝惜對自身國家的讚美。從這裡,可以看出,子虛、烏有的愛國熱忱。因此,本文的末尾部分也隱含地表達了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張“德治”、“人治”,只有以“仁”治國,正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能君民同樂,涉及到深層方面,可以引申為人民對國家的擁護,即愛國。所以子虛烏有的爭論,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的愛國思想。儒家思想主張“大一統”,將君臣父子,《子虛賦》一文中子虛、烏有所處的背景為諸侯分立的時代,諸侯交際,溫文爾雅的外衣下隱藏的是明爭暗鬥,國家混亂,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王朝實現大一統,國家富強。所以,文章也隱含地希望戰亂的年代實現大一統,體現了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另一方面,文中“楚於乃駕訓駁之駟,乘雕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將之雄戟,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即楚王派諸之類的勇士,空手擊殺這些野獸。……伯樂做驂乘,陰阡當御者,君子勤政愛民,臣子履行使命,呈現出一君民同樂的和諧景象。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所以,狩獵中君臣同樂的場景也體現了儒家的思想。

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對一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毋庸置疑地也要對作者本人進行深入瞭解,這樣才能更完整準確地讀懂文章。前文中已提到,作者司馬相如年少好讀書練劍,二十多歲以錢財為郎,但這些並非他所好,有不遇知音之嘆。景帝不好辭賦,待梁王劉武來朝時,司馬相如本可以學莊子“往矣。吾將曳尾於途中”,做一個不關心政治、不願受到皇帝賞識的隱士。但他選擇積極入世,寫賦給皇帝,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積極入世的人。在賦的末尾,作者採用了讓天子享樂之後又反省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勸諫的用意。儒家思想在治國理念上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司馬相如在這一點上,與儒家思想有一些相似之處。

《子虛賦》的政治觀念有上述論及的無為道家思想,也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早期,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是相互排斥的,而漢初的統治思想是帶了黃老道的色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這篇文章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讀書分享:論《子虛賦》體現的儒道文化

子虛的辭賦,描繪了雲夢澤的遼闊、富麗堂皇,以及楚王遊獵額盛況。從內容上看,回答了齊王提出的問題,從表達上來看,富有遊記文學的特徵。

總結:司馬相如寫出了千古傳誦的作品,對我國賦體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賦作,辭藻華麗,手法誇飾,韻散結合,充分表現出漢大賦的典型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