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记:仿佛没有那么穷,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今天或许大多数中国人对贵州省都有刻板印象: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分布广的省份,还有贫穷落后甚至觉得贵州人野蛮的偏见。自古以来,连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黔驴技穷”、“夜郎自大”也对贵州这个省份不太友好。很惭愧,在这次五一之前,我本人也有这样的观念,直到亲自去了一趟贵州省,七天时间,从黔西南再到黔东南。我领略到了独特的地理条件为这个省份带来的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感受到了贵州人民质朴善良的人文风情。

贵州游记:仿佛没有那么穷,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从成都到贵阳,高铁只需要四个小时。列车驶过重庆,偶尔会有长江的分支从窗外一闪而过。贵州和云南有“云贵高原”的合称,而贵州省又以高原、丘陵、盆地为主。在贵州以北,山脉呈指尖状高高耸起,连绵不绝,差异明显的自然植被似乎经过了大自然的精心雕刻。连绵而垂直的山系使得只有在山谷平坦而开阔的地带,才聚集着些人家,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这里的人们在一些能够稳固水土的丘陵地带围垦出梯田,这些梯田像是精致的艺术品整齐的排列着。而越是精致,越是能感受到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的不易。

贵州游记:仿佛没有那么穷,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有人说“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就是看看那里的人如何生存,如何死亡。”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去了黔西南的六枝牂牁江,通往牂牁江的是盘山的曲折公路。而牂牁江就静静的流淌在群山之间,清澈而又宁静,仿佛映照着当地人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凡而不太希望被打扰的生活。

土地石漠化在黔西南体现的似乎更明显些,这里少有能耕种的土地,就连仅有的一点土壤也尽是贫瘠的红土。走在乡下,农人赶着老黄牛走在路上或是放牧在田野,人们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一点也不稀奇。只是对于初次到访的我来讲有些诧异,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我的家乡早已被淘汰。年轻人们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是还未竣工的砖房,在村口我见到一些老人和孩子,这些三四岁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和他们的祖先一样黝黑的肤色。不得不说,走在这里我并没有感受到烟火气息。

贵州游记:仿佛没有那么穷,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旅游景观,可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贵州这个省份的处境似乎也一直很尴尬,它比邻四川和云南,旅游资源亦丝毫不逊色于广西和湖南。可它的知名度却一直打不开。省外的人不了解它,省内的人们对外界的了解也极其匮乏。记得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时候,一位卖米粉的叔叔一本正经地问我和同学“你住在四川不害怕吗,那么多自然灾害?”“你住在山东不害怕吗,吹海风还有海啸呢!”说起麻将他给我们打趣到宋朝便是因为麻将亡了国。我既忍不住笑他从无良媒体那里获取的信息,又无奈他重复了两次说书上的东西是骗人的。

曾经看到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里分享的贵州支教生活,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来这里支教,我想告诉这里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作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我希望自己保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传递真实而丰富的信息给我的受众,尊重我的受众。

贵州游记:仿佛没有那么穷,而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贵州省的景点分散,距离最近的两个景点也得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从黔西南的六枝特区乘坐火车一路向东,经过贵阳,到达凯里市,我们从凯里市客运站乘坐大巴去目的地西江千户苗寨。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头戴大朵红花的苗族妇女。在地铁上常见的人们捧着手机刷小视频的情景在这里也同样上演着。这个景点虽然已经开发了很久,但是由于昨夜一场大雨的缘故,路上满是泥泞。

苗寨山下已经是商业化十足的街道,当地的特色产品,蜡染、手工品,纸伞、牛肉、米粉琳琅满目。山腰和山顶也大多都是客栈。然而就在这样商业化的苗寨里,有着单纯而怕生的孩子,有着肩挑着担子安静的走在青石阶上的老人,依旧有农人弯着腰在不远的水田里插着秧苗。他们依旧安静的生活着,似乎从不曾被打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