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命運的新主宰:AI社交

社交命運的新主宰:AI社交


如果是十年前,在那個沒有AI的年代,有人問“社交智能化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我們只能用未來的態度去審視,在網絡不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期待有一天能通過簡單便捷的方式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艾媒數據2019年底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網絡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滲透率已經高達97%,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將近4小時,網絡社交媒體平均花費2.3小時以上。

如此龐大的用戶規模下,社交平臺光靠人工後臺進行服務是不現實的,這時就需要藉助AI技術的幫助。

AI入侵社交

如今,隨著AI技術的發展,社交網絡把每個人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同時,也在越來越智能化,AI已經滲透到社交的各個方面,我們在網絡上的每一次社交行為背後可能都有著AI的影子。

1.AI對溝通場景的入侵

試想一下,你收到一段長達60S的語音消息,但是正處在十分嘈雜的環境裡,或者當前不方便聽語音,卻出於各種原因需要知曉語音內容。這時候你最希望的是什麼?可能大多數人的回答是“語音轉文字”。

微信AI語音識別技術的出現成功解決了“語音騷擾”這一痛點。語音識別技術還包括語音轉文字、語音和文字翻譯、錄音文件識別等等,在這些便捷的功能背後,是微信AI技術基於深度學習理論自研的語言識別技術,而這個技術還可以實現在不同場景,對不同的語言進行識別和翻譯。

智能化社交的初衷是優化產品的功能和提升用戶的體驗,以此來提升用戶對於產品的滿意度。語言識別技術成功降低了不同國家和不同語言的用戶交流的門檻,讓溝通變得更加簡單。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AI+社交”可能會成為普遍的趨勢,並且功能將越來越多樣化。

2.AI對匹配場景的入侵

與微信專注的熟人社交場景不同,SOUL APP屬於陌生人社交領域,AI就好比中介,它連接著所有用戶,把每個用戶的信息都放在一個數據容器裡,當用戶啟動匹配按鈕的時候,AI就會從巨大的數據裡找到在做同樣事情的人,將標籤信息進行匹配,把匹配度最高的人推薦給對方。

AI技術在陌生人社交軟件的應用解決的是效率問題,一方面節約了用戶的交友成本,根據智能化的匹配方式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有利於增加用戶對產品的粘性。另一方面,AI技術有利於社交軟件對用戶需求進行細分,建立不同的用戶畫像,智能化細分有利於社交軟件降低收集數據的難度,產品可以根據不同的用戶畫像,開發更多的功能。

3.AI對產品玩法的顛覆

還記得那款一夜爆火的AI換臉軟件“ZAO”嗎?在ZAO上,用戶只需要進行簡單的人臉識別,不需要用戶拍攝視頻便可以實現一鍵換臉,簡單的操作背後依賴的是龐大的數據庫和AI算法。

“AI換臉”的爆火背後,筆者看到的是AI技術從“專業化”走向“平民化”的一次勇敢嘗試。一方面,AI技術滿足了用戶對於技術的好奇心,豐富了社交軟件的娛樂性,讓用戶體驗到AI技術帶來的樂趣,感嘆AI還能這麼玩!另一方面,AI給予企業在社交功能開發方面足夠多的想象力,或許在未來,專業化的技術經過合理簡化應用於社交軟件,會誕生出更多的“爆款”。

智能社交併不完美

如今的社交軟件離不開AI技術的支持,但是隨著AI技術在社交軟件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1.過高的門檻。

如今是數字化時代,許多社交產品都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社交軟件也不例外,AI技術的發展關係企業的未來。

比如騰訊創立的騰訊AI Lab實驗室,目前其在中國和美國有70位世界級科學家及300餘位經驗豐富的應用工程師。騰訊公司2019年的財報顯示,其研發產生的開支為303.87億元,由此可見,技術的探索不僅僅是要有強大的技術團隊,還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

一般企業則不一樣,一方面會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和人才成本,如果一般企業只做社交,缺乏AI技術的支持,恐怕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結局。但是AI技術的成本太高,又難以承受。

另一方面,與資本雄厚的巨頭競爭好比虎口奪食,風險太大。這就造成社交行業幾乎被騰訊、陌陌等社交軟件巨頭分割的壟斷局面,目前“AI+社交”的市場門檻太高,尚且只有社交軟件的巨頭們玩得起。

2.缺乏合理變現模式。

AI技術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企業之所以對AI技術高額投入,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例如天貓精靈、小愛音響等產品,通過AI技術為產品賦能,使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變現效率更高。但是,AI技術應用於社交軟件卻不是如此。

社交軟件不同於其他實物產品,社交軟件無法通過銷售產品本身來達到變現的目的。無論是微信的“語音識別功能”技術,還是SOUL的智能匹配技術,目的都是為了給用戶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AI技術在社交產品上的應用偏向“免費化”,缺乏適合的商業模式。

3.道德和法律風險。ZAO爆火讓社交軟件的玩法因為AI技術平民化而得到拓展,也讓人們對於AI技術能否主導社交產生想象。但是ZAO在爆火不久之後,因為侵權和隱私等觸及法律紅線的問題而被下架,而且重新上線之後的熱度大不如前。

在筆者看來,“AI+社交”的核心依然是社交,導致ZAO熱度迅速下降的原因除了法律因素外,最主要原因還是以AI為主導的社交軟件玩法單一,並且缺少生態支撐的社交軟件,更像一個簡單的工具,讓人很難產生持續的社交慾望。

一方面,“AI變臉”以較低的技術使用門檻迅速吸引用戶的好奇心,但是內容分享還需要另外在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平臺上進行,對用戶來說十分麻煩。另一方面,用戶對新事物的注意力有限,一旦玩膩了就會離開,以AI技術為主導的社交軟件用戶流量來得快,流失得也很快。

智能社交的機遇和“雷區”

AI技術是社交繞不開的主題,但要想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還需要更加完善,避開“雷區”的同時找到更多機會。

首先,智能社交需要避開不以用戶為首的“雷區”。

其一,AI社交需要始終利於用戶。目前AI技術在社交方面的開發已經越來越成熟,社交軟件的背後都有強大的資金資源支撐,隨著智能化探索的深入,社交巨頭們在AI技術上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多,像微信、陌陌等巨頭壟斷智能社交軟件市場的局面可能會繼續持續下去。對用戶來說,更加智能化的社交軟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二,產品在設計上不應該重技術而輕規則。雖說技術無罪,但是“AI換臉+社交”的開放性,與人臉識別支付或者肖像、隱私等等私密屬性存在衝突,會影響社交軟件的發展壽命,如果不能取得用戶的信任,可能會對產品長久的發展埋下隱患。並且,其他有能力做“AI+社交”的企業,在ZAO的前車之鑑下,估計會重新考慮“AI+社交”誰為主導的問題。

其次,智能社交依然有很多可挖掘的潛力。

第一,用AI驅動深度社交。陌生人社交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熟人關係,SOUL和ZAO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用戶流失到微信或者其他的深度社交軟件,產品需要增強用戶粘性,才能更好地發展。因此可以預見,SOUL和ZAO未來可能會加入更多留住用戶的深度社交功能,並且藉助通過AI技術建立的用戶畫像,引導用戶在自己的產品上進行深度社交。

第二,用AI的技術基因驅動社交變現。面對5G浪潮的來襲,“AI+社交”下一步需要考慮的是在5G風口下如何尋找新的突破。智能化社交結合5G技術可能是接下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當企業的社交產品跟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重合,產品就越具有發展的潛力,智能化社交產品的邊界在不斷被拓展的過程中,也許能找到符合的商業模式。

通過上述的優劣勢分析,“AI+社交”的模式已經滲透到社交的方方面面,智能化社交讓我們降低交際成本的同時,也使社交更加便捷化。然而只有處理隨之產生的問題,才能使智能社交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去發展。雖然目前“AI+社交”的商業化前景尚不明確,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