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要怎麼做才能避免亡國的命運?

歷史漏砂


要回答如何避免明朝亡國,先要明確其亡國的原因。崇禎領導的明朝,不是亡於皇太極領導的後金,也不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更不是亡於自然災害,而是亡於大明朝的吏治、亡於大明的朝堂朋黨,亡於崇禎自己。後金的入侵、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及大面積的大旱和瘟疫,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僅僅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已。因此,綜合內外因素,分析當時明朝面臨的嚴重軍事形勢,要做到避免亡國的命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南遷,將都城遷往南京,重新開闢新的局面。


南遷的時機,應該選擇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左右,在遼東戰場,松山、錦州相繼失守,主帥洪承疇兵敗被俘之後,與皇太極的後金議和破裂的時候,正是決定南遷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李自成的軍民起義軍,對北京還沒完全形成包圍之勢,崇禎應當痛下決心,力排眾議,決心南遷。

對北京堅壁清野


京城所有可以帶走的物資全部清理帶走,特別是可以直接變現的金銀財物,以及糧食、食鹽、布匹等軍用物資,一絲一毫也不留給敵人。同時,國難當頭,要決心當惡人,決心得罪所有的京官,對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員,嚴格實行財產申報制度,個人所有的財產統一向朝廷申報登記,統一由朝廷運往南京。不主動向朝廷申報的,一律抄家充公。安全到達南京之後,先由朝廷徵用,對各級官員只發放基本生活保障的費用,其餘的全部由朝廷借用,等日後朝廷挺過難關再計息償還。清軍入關後,明朝官員主動奉獻給清軍的黃金與白銀數以千萬計。所以,這筆錢如果收繳得力,足以給南遷的朝廷,解決二三年的財政和軍費開支,足以解燃眉之急。

讓出黃河以北


朝廷南遷的同時,所有的明軍主力部隊,也全部隨之南遷。在南遷途中,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避免與李自成的起義軍發生正面的決戰。黃河以北,不留一兵一卒,全部讓給李自成。黃河以南、長江以北,作為游擊區,在黃河南岸一線保存少量的部隊,將主力部隊重點佈防在長江北岸的江淮地區。吳三桂的近十萬關寧鐵騎以及左良玉的十多萬精銳,要全部按計劃撤退至長江沿線的江淮地區。


同時,南遷南京之後,迅速組織收編和訓練南方各省的軍隊,組織長江南岸的防線。如此以來,雖然讓出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但這些地區由於大旱和瘟疫,早已赤地千里,百姓已經貧苦不堪,李自成雖然佔領該地區,但一年半載很難有作為。同時,關外撤軍之後,清軍勢必揮師入關,與李自成的起義軍難免會全面碰撞,一場大的決戰很可能會展開,明朝可以靜觀其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廢除內閣及現行官僚制度


崇禎將都城南遷南京之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成立戰時政府機構。廢除內閣制度,由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徹底廢除原來的內閣擬票、太監批紅的公文流轉流程以及一切原來的議事決策機制。將原來的內閣輔臣、大學士,全部輪為決策的諮詢機制,保留原來的政治待遇,但不再行使原來的相權。朝廷所有重大決策,由皇帝與六部尚書及侍郎商討決策。這樣的決策機制,可以完全避免以前的種種弊端,大大提升行政效率,大大改善議事的針對性和正確性。

重新選拔朝廷大員


對於不及時趕到新都城報到的各級官員,一律撤職。對於前期以及在撤退過程中工作不力、不盡忠國事的官員,無論大小,一律先行免職。對於新的朝廷大員的選拔,一律打破所有的條條框框,新選拔的官員只有一條原則,那就是能幹事、能幹成事的人才。軍隊中的官職,一切按打仗的標準來選,將那些在實戰中能打勝仗的中基層軍官,迅速提拔到重要的崗位。文職官職,堅持寧缺勿濫原則,發現精明幹練的人才,就不拘一格快速升遷提拔,沒有發現,就先空缺位子,虛位以待。在幹事中發現使用文職官員、在實戰中發現選擇軍隊將領。

全力安撫民心發展生產


朝廷南遷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以最大的政治誠意安撫江南的民眾。同時,利用北京堅壁清野得來的收入作為財政和軍費開支,對江南實施最大力度的減徵減稅,免除一切不合理的苛捐雜稅,減少一切合理的稅賦。同時,組織得力的官員,打壓豪強,均分田地,新修水利,鼓勵農桑,大力發展生產力,儘快恢復江南的農業生產。這樣,用不了一兩年,自然條件良好的江南,很快就會發展起來,足以支付朝廷的財政開支和軍費保障。


總之,明朝所面臨的環境,比西晉時所面臨的環境應該要好的多。只要舉措得力,南遷江南的明朝,一定會比司馬睿建立的東晉朝廷,要更有作為的多。等江南安定,國家富裕、軍武整備時,再擇機北伐,收復故土。如此,大明決不會亡。


晨風曉月趣歷史


氣數已盡

怎麼做也無法力挽狂瀾

封建皇朝

過不了三百年

就死翹翹

故,乃歷史必然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如果是崇禎主導,他改變不了亡國的結果。他是皇帝,但並不是他什麼都可以做,很多時候皇權也是被關在鐵籠子裡面的。大臣不出力,他可以殺大臣,但是他不能觸碰士紳階層的利益。為了籌集軍餉,都把宮裡的用具去賣了,崇禎當然知道大臣們家財萬貫,但依然拉不下臉來去抄家。李自成就完全沒有這個顧慮,一通酷刑下來,從明廷大臣家裡搜刮出七千萬兩白銀!崇禎當時要有這十分之一的錢,也不至於最後被逼的上吊。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當皇帝要維持自己最後的臉面,太監,文臣,武將都可以幹,唯獨他這個皇帝不能幹。所以,這是個死局。除非他丟掉這個皇帝的禁錮,撕破臉,把那些大地主,大士紳,世襲貴族抄家,用銀子充軍餉,用糧食救濟流民,這樣可能還有迴旋餘地。

我看過一本穿越書,這事不是崇禎自己乾的,而是太子去幹,這樣一來壓力就小很多了。皇帝,要做到一直保持德行,下三濫的事情堅決不能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