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吃的是“湯圓”

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自然少不了吃“湯圓”。 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元宵節為什麼吃的是“湯圓”

元宵節為什麼吃的是“湯圓”


元宵與湯圓的區別

過元宵節,南北方總是爭議該吃“元宵”還是“湯圓”。元宵、湯圓完全是兩回事,本質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北方的元宵是“滾”出來的,南方的湯圓則是“包”出來的。

元宵在製作工藝上要比湯圓更為繁瑣,用時更久。首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薄片,再切成小立方塊。然後把餡塊再扔進盛滿江米(南方叫糯米)粉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至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滾成圓球才算完成。

做成的元宵糯米粉表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表層粉末由於吸收水致湯水變糊。元宵一般採用甜味餡料,如豬油豆沙、黑芝麻、棗泥、果仁、山楂等。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吃起來的口感要比湯圓更為粗糙,軟糯且富有嚼勁,飽腹感比湯圓更強。

南方人通常都在元宵節這天只吃“湯圓”,而對“元宵”的瞭解較少。湯圓的做法則是像在包餃子,簡易快捷。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待數小時“醒面”完畢後,掐取一小團擠壓成圓片形狀,然後把準備好的餡料放入,揉成兵乓秋大的圓球即可。


趣史

1916年元旦袁世凱正式登基為“洪憲皇帝”前,北京的警視廳通令全市賣元宵者,改“元宵”為“湯圓”,並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利市民叫買。原來,袁氏親信認為“元宵”音同“袁消”,於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霄”為“湯圓”。景定成有詩詠此謂:

偏多忌諱觸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條。放火點燈都不管,街頭莫唱賣元宵。

後來有人說,“可惜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不懂得廣州話,如果他把‘湯圓’按照廣州話讀成‘劏袁’,劏是切割的意思,

元宵節為什麼吃的是“湯圓”

那恐怕更為惱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