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輞川山河

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兩向詩出自《終南別業》一詩,是“輞川煙雨”的縮寫。在輞川有一條橫貫南北的大河、長流不息,氣候溼潤,年四季煙雲乍起,成為聞名藍田的“八景”之首。而東西排列的無數青山之間,溝壑縱橫、流水潺潺,同樣是山嵐即起、霧氣旋升,所以無論是沿著大河,還是小溝、都可以領略“水窮”“雲起”的風景。而詩人素有“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藍田山石門精舍》)的嗜好,故輞川的山巒溝壑必是他常涉之地。這裡的“行到水窮處”是說自己任意而行,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流水的盡頭,已似乎是無路可走了,於是就索性席地而坐看那煙嵐白雲飄浮而起。這又是一番景象,卻箇中饒有興味。真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景隨步移、各有風采。詩中的行”“到”“坐”“看顯豁地勾畫出詩人主體的影像。是把孤獨中的快樂沉浸在外在的自然山水之中。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這般乾淨利落、自由自在,無牽無礙,沒有任何煩惱的心境全然而出。後來詩人又偶遇林叟,盡興談笑、悠然忘返。洵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這種仼性隨緣、斷絕世間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乃是置身於山水之間,笑對人生的佛家風度。

從“坐看雲起時”五字想開去,道教認為“山峰和雲天交接之處乃是步入仙境的門戶。”王維在諸多詩作中屢次書寫這一幾經變幻的仙境遐想。“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敕借岐王九成宮避署應教》、“雲霞成伴侶,虛白侍衣巾。”(《戲贈張五弟譚三首》之三)“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文杏館》“素懷在青山,若值白雲屯。”《瓜圜詩》“背嶺花未開,入雲樹深淺。”《李處士山居》等,都彰顯出雲霧之中幽幻奇麗的世界,再拓展開去,《西遊記中孫悟空架雲升空,大鬧天宮。王母娘娘、觀世音菩薩皆騰雲駕霧悠遊太空。李白更是“遙見仙人彩雲裡。”《廬山謠》所以王維以為“行到水窮處”看似“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但“坐看雲起”則是進入到一個更為奇幻的世界。所以佛語說:“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這裡筆者要講一個故事:王維入住“鹿苑寺”後,常沿著寺後的老鸛溝溯流而上,探奇覓勝。有一天他直走到溪流的盡頭,看到山頭雲霧蒸蒸升起,他心中立即生起想入雲霧之中看究竟的念頭。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走得很遠後下了老鸛梁,過了一條池,立即看到了“桓公堆”,他心想:”恆公堆”乃是東晉桓溫於永和三年滅成漢後攻前秦入關中時屯兵紮營的名山。也是輞川境內與藍田山差可比肩的高山,應該去看一看。就這樣他不顧勞頓地登上了“恆公堆”。後又下了“桓公堆”深入到“筆天洞”探訪鐘乳石的奇觀。令人驚奇的是,他在“筆天洞”的西南一個小洞內發現了一種叫“神米”的礦物藥。原來是他在小河邊轉游時,發現有一老翁在淘洗著什麼。他上前一看原來是一種如米一般大小的石子,經老人淘洗後,晶瑩潔白,閃閃發光。他問老人,說叫“石米”。並問詢了“石米”的出處。經老人指點後,他鑽進了一個口僅容一人進出的洞內,果見洞內面積十分

寬暢、且到處是天然的“石米”。他十分驚訝,並詳細地考察了“石米形成的原因。他在“恆公堆”轉了一週,發現這座山孔洞百出,又用一把火塞進一孔洞,且見滿山冒煙,他斷定山是空山,以後他把“石米”改成了“神米”。並採集了一部分裝成“神米枕”經常使用,他還聽當地人說,很早前就有人在此採集餌石以養生,古時也叫“珍珠米”。因此,“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禪詩也就成了啟示人們“絕處逢生”的哲理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