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日記78:選擇了,就要愛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晴

今兒,雖是週末,但還是不到七點鐘便起床了。吃完早飯,開始校對這期雜誌的稿件。

校對的目的是保證期刊質量的重要一環,是對編輯工作的繼續和補充。因此,校對時,必須認真細緻、嚴謹周密,做到一絲不苟。

我校對稿件時,比較慢。我深信,慢工出細活。畢竟,在校對時,強調一個“細”字,細心、細緻,不略過一個字。校對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現代校對學概論》一書中就談到,校對是文字性、學識性的創造性勞動。

當然,我也不是機器,更不是完人。因此,儘管我自認為很努力了,有時仍然難免出現個別差錯。比如,錯別字沒校對到。但只要不是犯政治性、常識性差錯,我覺得都是可以原諒的。畢竟,國家的相關規定中也准許有萬分之一的差錯率。規定雖然有,還是儘量做到沒有更好!

一天的時間校對下來,說不累是假的。畢竟,校對過程中,手、腦、眼睛並用,且屬於注意力高度集中。除非一目十行的校對,才會不累人,但那已經脫離了校對本身,是快速閱讀了。

我這樣的工作環境,你說我這是加班也好,不是加班也罷,工作流程到了這裡,必須用心做好。

有人曾說我,工作很安逸,有時可以在家就能做完了,不過是看看稿子,或者聯繫人,採寫稿件。這真是“不經滄桑苦,誰知其中味”。

他人哪知,聯繫採訪人哪裡那麼容易?又不是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就可以採訪的。看稿子哪裡那麼輕鬆,所謂的看稿子是校對稿子,這樣看稿子又不是閱讀小說,或者“輕閱讀”那種,而是要帶著挑錯的一個思路,把所看到的問題修改過來。而採寫人物專訪的稿件,首先是採訪前的前期準備、採訪中的問題設計、採訪後的稿件採寫,顧名思義,就是採完便要寫。採寫並不意味著採訪完就能即刻上手去寫,而需要在寫作之前,腦子裡有基本框架、寫作思路。換句話說,也需要靈感。因此,環環相扣,沒有一步是輕鬆容易的。

最有成就感的,估計就是一篇篇稿子的完成,一期期刊物的順利出刊。它就像自己不停孕育的新生命。那一刻,你會發現,一路的辛苦也好,勞累也罷,便蕩然無存。留下的便是,繼續朝前,推著自己生活的步伐向前進。

說內心話,稱職的編輯、記者其實就是個雜家,什麼好像都要懂一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編輯、記者的收入也並不太高,因此,很多媒體人都在轉型。關於收入和轉型等話題,曾有媒體記者採訪我,問我為什麼還堅守在媒體?媒體的待遇也不高,如何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

當時,我回答說:“轉型不一定是滅亡,也可能是新生。而且媒體並非沒有市場,實際只是紙質媒體有所減少,但網絡媒體反而增多了。有的媒體人轉型,不是真正的脫離媒體,而是從傳統媒體轉到自媒體。我一直喜歡媒體工作,也從事媒體工作多年,對於新聞報道輕車熟路,在主業之餘還可以搞創作,玩玩自己的自媒體。所以,媒體從業可能是我終身的選擇。這也是我堅守的主要原因。至於提到體面的生活,就看要怎樣的一種體面方式。每個人的慾望不同,需求也不同。比如,我自己不追求奢侈品,喜歡簡單的生活,閒暇時,手捧一本書,品味一杯茶,我認為就是幸福的。追求物質慾望是無止境的,而體面的生活也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我雖然工資不高,因為‘寫手’出身,也出版過四部長篇小說,作品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也有不少人找我約稿等,這也是收入之一。另一方面,我擅於投資,也能獲得一定的財富。”

總之,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愛它!有情感地投入到工作中,才會體會到工作帶來的幸福,哪怕休息日成了工作日。做媒體可以經常接觸到最新的事、最高端的人。我因為做媒體,採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這也是人生的一種收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