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一桩凶杀案,三人认罪,七段供词,谎言和事实交织,真相百年无解,这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

这个故事被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乐此不疲的讨论这起罗生门事件 ,寻找着真相。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根据《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海报

01 百年未解的悬案

这桩案子很简单:强盗引诱武士和妻子到竹林中,强盗玷污了妻子,武士被人杀死,妻子逃走。

读者以审判官视角,要做的就是从几个人的供词中找出杀害武士的凶手。

但稀奇的是:强盗、妻子、武士都承认自己是凶手。

强盗说,他把夫妻二人引诱到竹林中,玷污妻子后,武士被自己杀掉,而女人趁机逃走了。

一般来说强盗都自首了,案件就该破了吧?

可是芥川龙之介不一般之处,正在于他的怀疑精神,他引导我们问:事情真的如此吗?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妻子真砂

于是,我们看到另一边,妻子真砂逃到清水寺,面对佛像惭悔说,她被玷污后,看到丈夫眼中的冷漠、鄙视。她受不了这等耻辱,便杀了武士,自己却不敢自杀。

看到这,我们会想:也许强盗知道自己被抓必死,随口乱诌。这么看,妻子说的就是真相吧!

然而,作者芥川龙之介继续逼问:事实真的如此吗?便抓出武士的鬼魂出来问。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武士和妻子

武士借巫婆的口说,他看见妻子被玷污后,妻子竟然要求强盗杀掉自己。于是,武士绝望的自杀了。

我们很想相信武士的说法,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这人已经死了。但被判死刑的强盗、惭悔的妻子、死去的武士,这三个人谁不是人到末路?他们谁的话不可信呢?

可他们的说辞却互相矛盾。那么,真相是什么?

02 动机后的真相

要寻求真相,我们就要看到他们叙事背后的动机。

强盗说他引诱武士来到竹林以便偷袭,他一再强调武士“利欲熏心”。他多次提到女人长得标志,他说“看见女人如烈火般的眸子,决定天打雷劈也要娶她”。他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女人勾引我,所以我动了杀心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强盗多襄丸

后来强盗自称和武士大战二十三回合,武士死在了自己的大刀之下。他其实想强调他的武功高强。

强盗的意思是:错在武士利欲熏心,错在女人太美,而我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强盗。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妻子真砂说,她被玷污后,看到丈夫“闪烁在眼睛里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哀——只是蔑视我的冷冰冰的光呀!”,于是,她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几乎做梦般把小刀戳进了丈夫胸口。

妻子的话突出了她的贞洁和柔弱。

妻子的意思是:都怪他们的侮辱,我要维护我的贞洁,不得已杀人。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妻子对强盗

武士说,他看到妻子坐在落叶上,专心听强盗的话,还“心荡神驰的”仰起美丽的脸庞,连自己都未曾见过妻子这番美丽的样子。因为妻子的背叛,他用小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他把责任归咎到妻子身上,对自己身为武士,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凌辱,这样的无能只字未提

他们每句话都真假参半,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把责任都推给别人,着力美化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谎话说的天衣无缝,真情又自然。

因为这来自人的本性——利己主义

像不像犯了错的我们?

当老板责问,或是同事询问,我们的诉苦中全是借口和理由:都是他人的过错,自己永远是委屈的受害者。

但自己一点错都没有吗?

电影《寄生虫》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被开除的原管家冒雨回来给地下室的丈夫送吃的,被现在的管家忠淑发现。

原管家跪下来求忠淑帮帮他们,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外面讨债的人和无家可归,被告发后,还可能被捕入狱。

而同样处境的,寄生在富人家的忠淑却屡次拿起手机威胁要向女主人告发。

此时,剧情反转,忠淑一家人摔倒跌进地下室,被原管家发现。于是,跪地求饶的原管家,立刻趾高气昂地命令所有人跪下,并扬言把主角一家的照片发给女主人。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寄生虫》中原来的管家夫妇

明明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为何自相残杀,为什么不能给对方一条活路

记得生物课上的草履虫实验,左右两边的培养液里分别有大量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老师在左边培养液里滴入一滴盐,用显微镜能看到,草履虫纷纷向右边培养液逃窜。老师说这叫生物趋利避害的应激性

你看,电影中的这两家人像不像这些虫子?他们寄生在富人家,为生存苦苦挣扎,一旦面临极端处境,趋利避害的应激性就被激发出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他们选择:牺牲他人,保全自己

本性中的利己性一直潜伏在心底,一触即发。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樵夫

在小说《竹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证人——砍柴的樵夫,他与当事人互不相干,没有纠葛,又是第一发现人,他的供词或许可以看出真相。

然而,面对询问时,他却语焉不详的描述致命的伤口,令我们不知道武士是大刀所伤还是小刀所伤。

黑泽明在电影中认为是樵夫偷走了小刀,所以他隐瞒实情。而这处隐瞒为这桩案子制造了一处空白,这一处空白为三个当事人的谎言提供了发挥空间。

我们也就永远没有机会知道武士、妻子、强盗谁在说谎。

真相被掩埋在各自的私欲下。这,我想就是作者让我们看到的真相

03日本的耻感文化

小说也有一处让人百思不解的地方——他们三个人为何抢着认罪?正常情况下,说谎不应该用在推脱罪责时吗?

更深层的原因出在文化上,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菊与刀》中提到,西方具有一种“罪感文化”,西方人的罪恶感来自内心,他们认为只要祷告和忏悔就能解脱出来。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罗城门

而日本人具有一种“耻感文化”,羞耻感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名誉,对失败异常敏感。

本尼迪克特说:“说日本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过错,不如说他们更重视过错可能带来的耻辱。”

要让他们接受失败和耻辱,还不如选择自杀

。《菊与刀》中写到:“日本人非常尊重自杀,并觉得自杀完全能够做到光荣和有意义。”

武士在日本人心中往往是高大勇猛,机智而坚韧的。而《竹林中》的武士却是无能的,他竟然被强盗引诱,懦弱的看着妻子被侮辱。对他来说,被强盗杀死或者被女人杀死都是一种耻辱,所以他只能声称自杀来维护名誉。

对强盗而言,杀人不算什么,唯有正当的杀掉武士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杀掉一名武士这件事足以让自己流芳千古,所以他认罪,还对死去的武士表现出尊敬和认同,他说“我对他这一点还是佩服的。因为他是天下唯一和我交手到二十回合以上的。”

对妻子而言,失去名节、被丈夫蔑视便是无法忍受的耻辱,为了维护名誉,她的选择是杀死丈夫后自杀,虽然她不敢自杀,但声称杀死丈夫也能证明自己自杀的决心

《竹林中》:百年未解的悬案,比谎言更复杂的人心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真正优秀的小说,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赋予读者思考和参与到作品中的自由。其实,真相并不重要,我们在《竹林中》对人性的种种探讨,以及窥视到的日本文化,更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资料:

(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译者:鲁迅,文若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张一玮.叙事雾霭中的竹林——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