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這個詞該挽救一下?3月8日是“勞動婦女”的節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女王節”與“女神節”之類的詞語,來帶代替“婦女節”的稱呼。

然而~~3月8日的並不是“婦女”的節日,而是“勞動婦女”的節日。

以當代年輕人的審美理解,“女王”、“女神”、“女生”的確比“婦女”要好好聽一點,這種叫法本身沒什麼惡意,卻是對“婦女節”意義的一種誤解。

婦女節的意義是什麼?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這個節日的全稱。“三八婦女節”的全稱是“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換言之,“三八節”設立的本質,是鼓勵女性也參與到生產勞動當中,自食其力自強不息,擁有獨立人格的節日。按照中國的說法,就是“婦女能頂半邊天”。本身一個歌頌“勞動女性”,現在卻成了“女神”、“女王”們的節日。究其原因,就是部分人價值觀導向偏頗,對於“勞動女性”存在歧視的錯誤思想所致的。

隨著婦女解放,女性們開始擁有了勞動的權力,但不平等的待遇卻隨之而來。為了反抗這種剝削,自20世紀初期以來,無數先進大膽的女性勞動者走上街頭,參加婦女運動。抵抗底薪,反對超長工時,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為了紀念這一系列婦女大事件,從1911年開始,將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這是一個為世界婦女爭取勞動權利、爭取勞動解放的節日。隨著國際潮流的影響,

中國也在1924年3月8日第一次公開紀念國際勞動婦女節。

婦女解放運動的奮鬥結果,讓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從沒有過的意識——男女平等——在一百年後的今天變成了一個理所應當的、正確的社會的意識。

婦女節的設立在某種意義上比《人權宣言》還要進步。而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設立,正是這個奮鬥勝利的標誌。

“婦女節”這個詞該挽救一下?3月8日是“勞動婦女”的節日

為什麼是“婦女”?

在官方辭典中,對“婦女”一詞的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說文》記載“處子曰女,適人曰婦。”女者,指未婚女子。婦者,指已婚女子,故婦女泛指女性。

所以只要你成年了,不管是你小姐姐、還是老奶奶。不管你是萌妹子,還是大御姐,都可以稱為“婦女”,都能過這個節日。為什麼必須要求成年呢?因為未成年人參加勞動是違法的,之所以稱為“婦女”,歸根到底還是和“勞動”有關。

“婦女”一詞有貶義嗎?當然沒有。它和兒童、老人一樣,都是中性名詞。那些排斥“婦女”這個詞的人,無非是不想讓自己冠以年老、生育、勞累的帽子。但說說回來了,年老、生育、勞累真就低人一等嗎?用“女王”替換了“婦女”,這是對那些勞動的一線的大量女性的直接貶低呀。如果哪一天要是再覺得“男人”這個詞語是在貶低男性,非要用“皇帝”來替換,那可是要殺頭的。

即便現在“婦女”一詞很容易讓人聯繫到“已婚已婚”,但“已婚已育”就丟人了嗎?我們不都是已婚已育婦女的後代嗎?口口聲聲說要女性獨立,結果自己就先看不起“已婚已育”這個標籤,非要找個“女王女神”來替換。這是病,要治!

“國際勞動婦女節”是一個團結全世界勞動婦女的節日,如果用女王、女神、女生之類的詞語劃分出等級,這就是對這個節日的誤解。一個本身沒有貶義的詞語,卻覺得它是在貶低女性。當“勞動婦女節”變成了“促銷女神節”,究竟是誰貶低了誰呢?

但是現在周圍不管什麼歲數的人,都不喜歡被稱為婦女……

“婦女節”這個詞該挽救一下?3月8日是“勞動婦女”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