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興趣不明確,填志願可以直接選擇大類招生的專業嗎?有沒有坑?

最愛高考678


高考志願填報實際上是一個由繁入簡的選擇過程,如何走出這些誤區,從2000多所高校、500多個專業中,匹配出最適合自己的排列組合,需要考生和家長能夠在正確理解數據分析的意義、深度把握高校和專業的信息同時,科學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

志願填報

南京大學招辦老師曲繼強

“坑”一:誤以為“踩線進門”是最好的志願填報結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長會有這樣一種思想,志願填報的最佳結果是一分都不浪費,踩著錄取線進入學校或學校的某一熱門專業就是最好的結果。其實不然,大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許多同學第一次離家遠行,第一次深入接觸社會,許多同學在大學期間找到未來人生的方向和終身從事的事業。志願填報不是做買賣,最經濟的方式不見得就是最適合的方式,“踩線進門”不一定就是賺了便宜。

之所以這樣說有三方面的依據:

首先,個人的特點和成長環境不同,有些人適合逆境,有些人懼怕壓力,筆者見過不少同學雖然踩線進入了大學或者專業,但因基礎差、學習困難而嚴重影響學業的發展。

其次,有些壓線進檔的考生髮現所選並非是最適合自己的。志願填報選擇的應該是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而不是最適合的錄取線;

再次,考生想踩線進檔,卻往往遭遇退檔,平行志願投檔模式下,雖然高校的調檔比例降低,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夠壓線進檔,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被高校錄取。

鑑於此,在選擇過程中其實大可不必為一分兩分耿耿於懷。

考生和家長會產生這樣的誤區,是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存在誤區。

所謂“數據分析”,主要是指結合高考成績和高校錄取分數之間的關係,為縮小目標高校範圍而做的比較,而不是“踩線進門,一分都不浪費”。

2014年除北京、上海和新疆外,各省(市、區)高考均在高考成績公佈後填報志願,考生在掌握自己的高考分數和全省排名後,可以結合當地當年的本科控制線和各高校在所在省(區、市)往年的招生錄取分數(或排名)縮小選擇範圍,明確適合自己的高校範圍。

考生可以根據所在省(區、市)級招生考試機構提供的資料、網絡查詢或者電話諮詢等方式粗選出8~10所高校作為目標並瞭解這些學校最近三年在當地的錄取分數,同時結合高校當年的招生計劃數變化情況,預估高校當年的錄取數據,避免偶然性造成偏差。

當然,由於錄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年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往年的數據也不是確保自己被錄取的100%的保障,但從方便和節省時間的角度,可以作為考生的一個重要參考。

“坑”二: 把招生老師的建議當成“忽悠”,只聽自己的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和中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協作比較少,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大學的瞭解也不多,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給合理選擇志願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瞭解高校信息是填好志願的重要準備,直接與高校的招生宣傳人員溝通,不失為了解高校的便捷途徑。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傳人員都會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長介紹、宣傳和推薦自己的高校,這種宣傳有時就像是在推銷一件商品,有的宣傳可能會給人一種不真實感,甚至像是在忽悠。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考生和家長會選擇無視,只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

那麼,面對招辦老師的“忽悠”到底要不要聽?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關鍵在於不僅要聽,更要有針對地聽。

招生老師介紹高校優勢的信息,家長和考生要接收,因為這些優勢在高校官方網站的簡介中未必會看到。

此外,招生老師介紹的有關學校的內容可以不聽,但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問一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問題,比如有考生對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專業感興趣,就可以針對這個專業提問一些天文學專業往年的錄取分數、專業培養要求、以後的就業形勢等。

通過和招生老師的交流,考生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有關高校或者專業的信息,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

“坑”三:認為不能轉專業的高校不能選

由於高中和大學的學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進入大學之前很少有考生對於自己所學的學科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加之學習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也令不少考生難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長在志願填報後仍然因擔心專業被調劑而忐忑不安。這就讓很多考生和家長將入學後轉專業看作規避選錯風險最好的救命稻草。

在筆者參與的招生諮詢中,會有90%的考生和家長會諮詢轉專業的相關的問題。考生和家長如此重視轉專業的問題,大概也是緣於以下三點考慮:

一是興趣愛好使然,擔心自己不能被喜歡的專業錄取,希望入校後能夠再次擁有選擇的機會;

二是害怕錄取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擔心不能順利完成學業;

三是如果不能錄取到“熱門”專業或者學校的特色專業,通過轉專業還有彌補的機會。

事實上,即使一所高校允許進校後轉專業,但並不是所有人入校後都能夠擁有轉專業的機會,不同高校對於轉專業的規定、時間以及考生成績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轉專業的比例比較高,有的則比較低;有的高校對學生在校成績要求較高,有的則要求一般。

通過對學生的追蹤考評,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被調劑到其他專業的考生在入學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會對自己學習的專業產生興趣,進而放棄最開始希望轉專業的想法。

在南京大學對2014級本科新生的調查問卷中顯示:近50%的同學在入學時還會考慮轉專業,但實際上南京大學每年轉專業的本科生人數不足15%。眾所周知,南京大學實行的本科教學模式,專業自由度是非常高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專業和發展方向。

但為什麼在如此開放的環境中,轉專業沒有被促進,反而越來越少了呢?

這是因為考生在對所學專業有深入的瞭解之後,對轉專業會持更加理性的態度,進入“熱門”專業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每一個學科都蘊含著她的魅力,對於專業更是最開始沒有興趣並不代表學習後不會產生興趣。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兩種有關志願填報的誤區,是因為家長和考生對於高校和專業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夠。

考生在填報志願之前應該嘗試多種渠道盡可能多地獲取高校信息,除了高校的歷史、師資、特色學科、各類排名等這些對高中生來說似乎比較難以理解的指標外,高校對於考生是否適合,還要考慮學校與本科人才培養息息相關的學風、文化氛圍、對本科教學的重視程度、本科生國際交流比例、專業自由度、學習生活條件等帶有一定主觀性和細節性的內容。

有條件的考生,在志願填報之前可以到高校走一走,親身感受一下高校的環境和氛圍。

另外,選定學校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具體專業的選擇同樣非常重要,專業是否是學校的特色專業、培養模式如何、就業情況等有助於考生更準確地理解報考專業,減少不確定性。

“坑”四:誤把此“興趣”當彼興趣

在選擇專業時,志願指導專家經常鼓勵考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但有些考生卻表示自己按興趣選了專業,結果並不滿意,不只專業沒有學好,最後興趣也沒了。

這種現象為考生和家長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識別自己的興趣?

不少高中生在興趣識別時往往認為高中時成績比較好的科目就是興趣所在,但高中時學習的科目對應的往往是大學裡基礎學科的專業,感覺上也比較宏觀。

還有一部分考生的興趣來源於影視作品或現實生活中的高科技終端產品,筆者曾接到過一位家長的諮詢,“孩子喜歡機器人,人工智能方面,報你們學校哪個專業比較合適?”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本科教育在學科層面仍然是基礎教學,而高科技終端產品已經到了應用層面,並且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複合體,比如說社會上流行的蘋果手機,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操作系統,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屏幕和鏡頭,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工業設計,有些人喜歡是因為它的市場營銷,你又是因為它的哪項特點而喜歡?

考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專業是志願填報時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按照興趣選擇專業對於本科志願填報也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關鍵在於考生要能夠準確識別自己的興趣所在,筆者在此給大家三個建議:

一是拆分你的複雜“興趣”,找到其中與本科專業直接相關的內容;

二是找一些職業規劃、性格分析的工具,認識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專業中找到與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

三是選擇科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延展性高的基礎學科專業,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瞭解,再有目的地進入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具體方向


象山易學堂


越來越多的大學實行大類招生,985/211更為普遍,優缺點各是什麼?有沒有坑?



現在許多大學都開始使用大類招生的模式,特別是985、211更為普遍。所謂的大類招生就是把幾個相近的專業或者某個學院下面的專業打包,變成一個專業類進行招生,你在填報志願時,直接按照專業大類的名稱來填報志願。比如工商管理類、經濟學類、新聞傳播類、法學類、化學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等等……

大一一年,大家上的都是基礎課,很多是大一結束後上大二的時候開始分具體的專業方向,也有早一些或晚一些的。 那這樣到底好還是不好呢?大類裡面都是自己想學的專業嗎?有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呢?


先說說優點

把專業選擇推遲了,降低了因為當時對具體專業發展方向不瞭解,而選擇失誤的幾率,減少盲目性,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對學科具體方向的喜好等等,你之前對某些專業不太瞭解,但是經過一年思考後,你清楚每個專業方向了。


那對於我們來說有沒有什麼缺點?

瞭解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就一定能讀到麼?不一定,為什麼呢?大學的大類招生,很多時候會把專業進行打包,把冷門和熱門的專業放在一起打包。因為很多的家長和同學都知道自主學習,對專業瞭解程度也越來越深,這樣就導致大學的很多冷門的專業不好招生,或者說不好招高分生源,為了不降低自己學校的整體分數層級,能有效的遏制,學校的分數突然分數下滑的可能性,因為這個類別裡是有好專業就是能往上拉分。


比如這個學校的工商管理類,(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專業)組成工商管理類,這樣你想學會計,就只能報這個大類。



比如這個學校金融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想學金融學怎麼辦?想學會計學怎麼辦?那你就得報這個大類,這樣一來

其餘專業不就也能招到生了麼!


再比如這個學校,土木類,把土木工程和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打包在一起,想學土木工程的也智能報這個類別。


再比如這個學校,法學很多人想讀,那就和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學與行政學都放在一起,這樣冷門專業也就能招生了。


對於學校來說,他能保證分數,保證層級,保證生源的質量,但對於我們來說想讀到自己想學的專業,就只能大一努力努力在努力的學。


絕大多數學校不是你想學哪個專業就學哪個專業,是按照,大一或著大二的總排名,誰在前面誰先選,一個學生說自己是前10%進入的某211大學,到最後大學一沒學好,最後沒學到自己想學的專業。排名靠前的同學可以在大類中有權先選擇專業,到了排名後面的學生,實際上就沒有選擇的機會,剩下哪個專業就要去讀哪個。可以說排名太靠後,你就只能去讀冷門專業了。

這樣一來,其實大一的時候壓力會比較大,要是大一一開小差,沒有高中老師那樣嚴厲的督促情況下,很容易就將自己陷於不利的境地了。但是對於分數相對低一些進入到大類裡面的學生,這也是你的一次機會,像有些學校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可能達到30多分,那如果好好的努力,即便高考差了30多分,在分專業的時候你也能追回來,所以好好學習吧,同學們,大學不是終點,是一次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機會,是一次危機,但是有危就有機,機會就是留給大學非常努力的孩子的,你要不要好好把握呢?


高考規劃李蕊丞老師


近幾年,高校招生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類招生逐漸成為志願填報中的熱詞,熱歸熱,但到底什麼是大類招生可能很多家長並不清楚,這種招生模式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填報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什麼是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全稱是按學科大類招生,又稱大平臺招生、通識教育,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同院系或不同院系(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併,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後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專業分流。

①按學科招生,一般是一級學科或者二級學科

這種招生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它包含的專業的學科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徵,特點,合併在一起進行招生。這也是高校中比較多的一種大類招生模式,括號中會註明詳細專業 ,比如:中山大學,哲學類(哲學,邏輯學);四川大學,金融學類(金融學,金融工程)

②按院系招生

如:法學院,按法學類;新聞與傳播學院,按新聞與傳播類

還有一部分院系會分幾個大類來進行招生。

③試驗班,基地班

如:理科試驗班,工科試驗班,這個試驗班中會包括相應的專業,比如:東南大學-工科試驗班(自動化、機器人工程、電氣工程以及自動化等)。

④通識教育

新生入校後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不分文理進行通識教育,所學課程都是一樣的,學生主要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待大二或者大三再進行分專業,這種模式下,學生更多的是接受綜合素質教育。比如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都有采用這種模式。

大類招生和專業招生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在於:大類招生是先上大學,再選專業;專業招生是先確定專業,再對專業進行學習。具體的我們看看四大區別:

大類招生的優勢

①推遲專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填報志願的盲目性

我們說專業有那麼多,我們的孩子包括家長對專業肯定是不能夠深入的瞭解,填報的時候很多都是盲目的有的呢就是跟風,那麼實行大類招生就可以避免這種盲目填報,我們填報大類,進入大學以後通過專業類的通識教育和基礎學習,對專業能夠進一步的瞭解,真正的認識到這個專業,再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專業方向。之前我們也會聽說有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後會申請轉專業,那麼就是因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專業所以申請轉專業,但是要知道申請轉專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麼大類招生就避免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②增加錄取機會,緩減學生壓力

為學生擴大了專業選擇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錄取機會。

如果是按專業招生,那我們都知道填報志願的時候一般都是可以填報6個專業志願,這就限制了考生的專業選擇,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建築學,同時呢也喜歡電子信息類,也對計算機類感興趣,但是呢由於填報志願數有限,就不得不捨棄一些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專業。那麼大類招生,一個大類中就包含了幾個專業,這樣考生如果填報6個大類的話,就相當於是選擇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專業,考生的選擇範圍就大大的增加了。

③大類招生多一個選擇機會

為不瞭解大學專業設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長提供了一個先了解後選擇的機會,使考生能夠先進入大學學習基礎課程,後根據專業興趣、個人特長以及對專業的瞭解等選擇合適的專業,再進行專業知識點的學習和能力培養。

大類招生的劣勢

①好專業和爛專業打包招生,或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打包招生,容易濫竽充數。

②大類招生人數較多,但專業分流能否分到最喜歡的專業,存在不確定性,分流時會綜合成績等各種因素,競爭非常激烈。

③分流時,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政策,自主進行分流,而不是全國統一的標準,所以在這方面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就可能會掉進陷阱。

④大類招生很有可能最後出現的情景會是熱門專業都是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冷門專業都是相對成績差的學生,加劇了“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填報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大類招生確實有很多優勢,但也有不少陷進,所以也並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要選擇大類填報,考生還是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填報時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

①瞭解大類包含的內容

→ 瞭解大類是屬於哪一個學科,家長朋友和考生可以上優志願查看,一共有12門學科,那麼你想要填報的這個大類是屬於哪一個學科的,這學都是瞭解。

→ 大類包含哪些專業,是不是包含你想要的專業,我們說這個大類值不值得填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其中包含了哪些專業,如果其中包含的專業大部分都是你想要的那就值得填報,如果極少數有你喜歡的,那就要慎重考慮一下了。

→ 大類名稱相同,但不同院校包含專業有可能不同,而且包含的專業數量也會有差異,比如:同樣是電子信息類

還一種情況是同一個院校有相同名稱的專業大類,但包括的具體專業不同,比如: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山東省的招生計劃中就有3個電子信息類,

而且每個省份的招生計劃也會不同,具體要以本省當年招生計劃為準。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看清目標院校的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專業。

不僅如此,還有些大類裡面可能會有不太好的或者冷門的專業也一起打包在裡面,所以當你要選擇一個大類的時候就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大類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專業,也是需要仔細查看和分析的,避免掉進“打包招生”或‘“換馬甲”的陷進裡。

②瞭解分流政策

→ 首先要了解分流的時間,院校的分流時間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所大學不同大類,可能也會不同。

→ 其次要了解分流選專業的因素

有的院校會根據學生的意願,大部分院校會結合學生成績,綜合能力,專業需求等各種因素。

一般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之間也有“冷”“熱”之分,為了避免學生扎堆某個專業而導致不均衡,高校的分流方式一般都是結合多種因素考慮的,也就是所謂的雙向選擇,意思是說一方面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專業方向等來選擇專業,另一方面呢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綜合能力等綜合因素來進行分流。一般來說,在專業分流的前半年時,學校會對專業近幾年的就業信息、擁有的教學資源等進行分析,再對學生專業分流意向、各專業未來幾年的就業狀況等進行預測。然後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學校、學院、老師以及學生本人的多方資源整合使學生分流到合適的專業。所以分流前所學課程的成績以及綜合表現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還是要認真學習的,成績好肯定有選擇的機會,而對於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可能就沒有選擇權了。

哪些學生更適合選擇大類招生呢?

1. 如果對專業不是很瞭解,沒有方向的,那可以選擇填報大類,進入大學以後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深入瞭解在去做出選擇;

2. 有專業方向,但是對幾個專業都感興趣的,可以選擇大類填報,進入大學以後再選擇最喜歡或者說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3. 需要考研的或者有計劃深造的學生更值得去選擇大類招生,因為選擇大類招生進入大學以後把學科基礎打的非常牢固,加上深入瞭解專業後對考研的方向更加明確,這對將來考研深造是很有幫助的,而相對於有非常明確的專業方向而且大學畢業後就要面對就業的孩子來說,選擇專業招生更為合適,從大一開始就可以進行具體專業素養的培育,接觸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甚至可以跟隨導師進行科研方面的學習,這對學生的發展或者將來的就業都是更有利的。

無論是專業招生還是大類招生,考生在大學完成學業後將以具體的專業畢業,所以考生還是要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以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總之,對大部分考生和家長來說,大類招生給了諸多盲目填報志願的考生一次難得的糾錯機會,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但能否抓住這個機會,還得看入學以後學生本人是否夠努力。即便如此,在填報志願之前,也需要認真研究和了解目標院校的 “大類招生” 政策細節,分析其中的風險,避免掉進“ 打包招生”、“換馬甲”的陷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