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為啥出師爺

師爺在明清之前,被稱為“幕僚”。晚唐詩壇巨人李商隱,在省級領導手下當了半輩子大秘,多年奔波於幕僚生涯,迎來送往,案牘勞形,“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明清時期,浙江紹興籍師爺遍佈全國各地的大小衙門,清代比較重要的三部幕學專著《佐治藥言》《學鴻軒尺牘》《秋水軒尺牘》的作者汪龍莊、龔萼和許思湄都是紹興人。龔萼的《雪鴻軒尺牘》雲:“吾鄉之業於斯者不啻萬家。”就是說紹興當師爺的有近萬人,這些師爺在全國各地大小衙門中廣泛分佈,形成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互通聲氣,互為黨援,排擠其他鄉籍而一家獨大。

師爺為什麼以紹興籍者為多?自古以來紹興文風熾盛,文人輩出。明代以來,由於人口增長,紹興人不得不外出謀生,其中有文化素養的文人外出任各級衙門師爺,遊牧四方。另外,紹興水鄉之民,習於漂泊遷徙,富有開拓冒險性,安土重遷的觀念淡薄。這些地域文化要素域師爺各地奔走的職業特點相契合。紹興出師爺,又與紹興人善於謀劃的思維和精細禁言的性格有關。清代有一首竹枝詞雲:“部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為一身謀”。說的是中央六部的書吏皆為紹興人。雖然這些文秘人員在官場上並未入流,但卻擅長權謀。如果說紹興書吏善謀劃,那麼紹興師爺加上伶牙刀筆,就更駕輕就熟了。

清末,在改革官制和興辦新學的氛圍中,各省各府各縣審理訴訟事改由法院專使司職,同時起用歸國留學生和各地法政學堂畢業生充實各級衙門。於是,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了紹興師爺的傳統審判方式,新型的司法人才取代了刑名師爺,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紹興師爺壟斷司法審判的基礎。隨著紹興師爺在刑名和錢穀兩大優勢的漸次衰微,其群體隨即沒落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