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怎麼了?為何有人說隋唐文帝煬帝高祖太宗四代帝王都誓死要滅了他?

海邊稻草人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於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正式建國,後逐步擴張,在六世紀達到鼎盛,大業八年(612年)至大業十年(614年)大破隋朝大軍,取得隋軍攜帶的鉅額物資。貞觀十九年至總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那麼隋唐兩朝四代帝王都要滅了這個當時對於中原皇朝來說的小國呢?

首先,高句麗不老實,從隋文帝時期開始,高句麗就開始在東北邊境地區搞事情,時常侵擾邊境,一直到隋煬帝時期,三徵高句麗,雖說高句麗打贏了,但是對於其自身的國力也有很大的損耗。直到唐太宗時期高句麗修長城,進攻新羅,暗中與突厥聯盟,高句麗割據遼東的野心不斷膨脹。正是因此從楊堅開始,之後的帝王都對這隱患尤其重視,誓要徹底征服,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唐太宗就曾說過:“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再者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就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裴矩已經說的很明確了,高麗之地,原來是周朝時,分給箕子的封地,漢朝時設有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晉朝時,中原王朝也統治者遼東。高麗這個地方自古到現在就是我們的領土,可是現在高句麗野心勃勃,想要把這些地方給吞併了,難道現在陛下忍心讓我們的冠帶之境變為蠻夷之鄉嗎?這算是標準的外交說辭了。


楓葉0829


高句麗的歷史很複雜,本文的高句麗是指高氏高句麗,與918年建立的王氏高句麗不是一回事,除了名稱相同,沒有任何繼承關係。

限於篇幅,本文簡略地給大家梳理一下高句麗的歷史,以及它與漢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

高句麗王朝的起源

秦漢以前,東北大地上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比如穢貊、沃沮、扶余等。大約在劉邦建國前後,扶余族出現了一個牛人,叫東明,他建立了扶餘國,並統一了包括遼寧、吉林和朝鮮等地。

西漢末年,扶余族又興起了一個分支,首領叫高朱蒙,有專家考證說,高朱蒙就是扶余王室後裔。高朱蒙的勢力強大後,就開始不安分,他於公元前37年,在今天的遼寧新賓縣成立了高句麗王國,與扶餘國分庭抗禮。

經過幾百年的長期戰爭,在公元494年,高句麗終於滅了扶餘國。

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

高句麗與漢民族政權的矛盾,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威脅到了漢政權的安全。

扶餘國時期,一直對漢政權臣服。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東北設立了漢四郡,其中玄菟郡就負責對扶餘國的管理。

高句麗建立之初,為了集中力量打擊扶余,採取了臣服漢政權的策略。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根本無暇估計東北,高句麗乘勢坐大。公元244年,高句麗入侵遼東,拉開了它們與漢政權衝突的帷幕。

西晉末年,中原邁入南北朝三百年的混戰史,高句麗獲得了自由發展的“國際空間”。永嘉五年(311年)高句麗襲取遼東西安平;永嘉七年(313年)高句麗入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建興二年(314年)它們又南侵帶方郡,佔領朝鮮半島北部。

公元404年,高句麗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公元494年,高句麗滅扶余;公元551年起,高句麗南侵,企圖消滅百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至此,西漢在東北設立的漢四郡及遼東郡,全部落入高句麗之手。野心膨脹的高句麗再接再厲,不斷向西邊的漢地擴張。

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陽王高元,聯合靺鞨突襲大隋遼西軍事駐地。這件事成了漢政權,對高句麗展開大反攻的導火索。只是誰也沒料到,這場拉鋸戰,整整持續了71年,橫跨隋唐兩朝。

高句麗與漢政權的百年戰爭史

隨著南北朝結束,中國又進入大一統的時期。由於南北朝時期的多民族融合,北方遊牧民族對漢地的危害已經大大降低,而高句麗的咄咄逼人,成了隋唐地緣安全的心頭之患。

1.隋文帝開皇東征

襲擊遼西的第二年,隋文帝調動30萬大軍,從水路兩路,分頭夾擊高句麗。

水路由周羅喉任水軍總管,從東萊出海,目標直指高句麗國都平壤。不幸的是,隋軍不熟悉海戰,在大海上遇上了大風浪,戰船傾覆殆盡。

陸路由漢王楊諒和上柱國王世積為主帥,大軍剛走到山海關,就遇上了大麻煩。連綿不絕的大雨,把行軍大路變成了沼澤,後勤補給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導致前軍糧草緊缺。還沒抵達目的地,大軍又染上瘟疫。

一仗沒打,隋軍水陸兩路就損失了八九成兵力。無奈之下,隋文帝下令撤軍,第一次東征,高句麗人一根毫毛都沒傷著。

不過,高元憚於隋朝的反擊姿態,宣佈臣服於大隋,並給隋文帝上了一份降表,謙虛地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2.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大業六年,隋煬帝給高元下了一道聖旨:既然臣服了,趕緊來給我下跪行禮,來了一切好說,不來我就派人到你土地上巡視!高元哪敢來,他本就不想臣服,還給隋煬帝回了一封傲慢無禮的國書。隋煬帝一怒之下,發動了三徵高句麗的慘烈戰爭。

①大業八年一徵高句麗

這一次隋煬帝動用了113萬大軍,從涿郡集中出發。隋軍因為指揮失誤,導致戰機貽誤,渡過遼河的30萬大軍,僅僅2700人生還。水路來護兒4萬人馬,在平壤城下也遭遇滅頂之災,也只有數千人生還。

②大業九年二徵高句麗

一年後,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大軍剛到遼東,還沒開打,隋煬帝就接到楊玄感造反的消息。

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隋煬帝下令秘密撤軍,剛剛運達的大量戰略物資,全部丟棄。高句麗反應過來後立刻追擊,殺數千隋軍殿後部隊。

③大業十年三徵高句麗

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再次親征。在連續打擊之下,高句麗也有點頂不住壓力了,高元提出投降,並將楊玄感的同謀斛斯政,送交隋煬帝。隋煬帝得意忘形,同意高句麗投降,令大軍撤退。

來護兒曾經勸隋煬帝,高句麗不是真心投降,不能撤軍,可是隋煬帝不聽。當大軍撤回後,隋煬帝詔高元入朝,高元原形畢露——不去!惱羞成怒的隋煬帝,差點四徵高句麗,可惜的是,國內叛亂不止,他再也無法組織起遠征大軍了。

客觀講,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是導致隋朝滅亡的推手。

3.唐太宗貞觀東征

時間來到三十年後的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長安接見了新羅使者,使者向天可汗哭訴:我們想向您盡孝心,無奈被高句麗阻斷道路,面臨亡國之危,請天可汗做主。

於是李世民給高句麗末代王高藏,下了一道命令:停止對新羅的入侵!高藏仗著多次擊敗漢政權的巨大心理優勢,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天可汗的命令。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令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率4萬大軍從萊州出發,從海上進攻平壤。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率軍六萬大軍出遼東,從陸路進攻高句麗。

這一次出征,唐軍連戰連捷,以死亡了兩千人和八千匹馬的代價,先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虜獲遼、蓋、巖三州戶口7萬人,並斬獲敵首4萬餘,馬匹、牛羊、鐵甲無數。

比較遺憾的是,隨著冬季的來臨,唐軍只能暫停軍事行動,班師回朝,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不過,唐軍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採取了不斷騷擾,破壞高句麗農業生產的策略。

貞觀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李勣率軍突入高句麗,前後發動一百多次大小戰鬥。南邊新羅,也趁火打劫,配合唐軍行動。在持續打擊下,高句麗風雨飄搖。

4.唐高宗滅高句麗

高宗年間,唐軍又連年對高句麗用兵。

①永徽五年(654年)

高句麗與靺鞨聯合,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打敗聯軍。

②永徽六年(655年)

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攻擊高句麗。殺敵一千多人,焚燒了敵人的外城及村落。

③顯慶三年(658年)

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攻打高句麗重鎮赤烽,斬首四百餘,捕虜百餘人,又斬高句麗援軍二千五百多人。

④顯慶四年(659年)

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⑤顯慶五年(660年)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水陸十萬軍隊,攻破高句麗的盟友百濟。

⑥龍朔元年(661年)

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分兵奪路進攻高句麗。又令鴻臚卿蕭嗣業,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增援。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包圍了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餘部投降,守將泉男生孤身逃跑。

⑦龍朔二年(662年)

蘇定方攻平壤失利,劉仁願、劉仁軌率軍攻克百濟,打通了新羅運糧通道。

⑧龍朔三年(663年)

百濟和倭國增援高句麗,劉仁軌在白江口四次擊敗倭軍,焚燒倭船四百艘。百濟王逃往高句麗,兩位王子投降,百濟徹底平定。

⑨麟德二年(665年)

岌岌可危的高句麗終於服軟了,高藏派遣太子福男到長安“侍祠”。

⑩乾封二年(667年)

前一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病逝,他的兩個兒子泉男生、泉男建內訌,泉男生投降大唐。李勣以遼東道大總管身份,統領滅高句麗的總決戰。當年唐軍攻佔二十餘座城池,斬敵六萬餘。

⑪總章元年(668年)

薛仁貴攻破高句麗的扶余城,李勣又截殺泉男建的援軍三萬人。泉男建率領殘部,龜縮於高句麗亡國的最後一座城池平壤,唐軍乘勢發動最後的圍攻戰。

九月十二日,高句麗人僧信誠悄悄開城投降,唐軍攻破平壤,俘虜了泉男建和國王高藏。至此,歷時700年高氏高句麗國正式從歷史上抹去。


尋根拜祖


古代的高句麗國幾乎和讓漢朝頭疼的匈奴一樣,也使隋唐的皇帝頭疼。

所謂弱國無外交,高句麗人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安全感的民族。周圍列強環伺,真正在夾縫中生存的民族。表現在他們的行為方式上,就是異乎尋常的反反覆覆。古代的高句麗國幾乎可以算是玩游擊戰的高手,藉助有利地形,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投降。反正城池又小,幾乎沒什麼積蓄,成本不高。這種翻來覆去的性格,就和多少年以後面對反反覆覆金國的成吉思汗,只想殺之而後快;就像長在大皮袍裡的蝨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長期對中原地區的騷擾,也使隋唐的皇帝失去了耐性。

從古到今高句麗內部也是爭鬥不斷。遇到一個明事理的君主時,國家尚可正常發展,遇到一個類似夜郎國國王的君主時,那就是整個國家的不幸,他就像蒙著眼睛和風車作戰的唐吉柯德,把整個國家拖向戰爭的馬車。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高元,就豬油蒙心的聯合靺鞨突襲大隋遼西軍事駐地。這件事成了隋政權對高句麗展開反攻的導火索。

後來的泉蓋蘇文與百濟、蒙古結盟。在貞觀17年發兵,攻打唐朝的保護國新羅,還拘留了唐朝的使者。於是也引起了心高氣傲的唐太宗對高句麗的三次東征。並且最終引發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征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