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深夜,在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清遠英德市大洞鎮大田村委外,廣州港集團集裝箱水產養殖基地裡,負責現場管理工作的肖社榮在忙碌著為箱裡的魚投餵第一餐食物,他是廣州港集團精準扶貧項目集裝箱養殖能手。

2016年,廣州港集團深入大洞鎮大田村、黃塘村和麻焦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2017年10月,集裝箱水產養殖基地落成投產,肖社榮加入了養殖隊伍。從2016年的年收入27957元,到2019年的年收入84791元,肖社榮的收入翻了三倍。2019年,肖社榮家庭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遠遠超過脫貧標準。

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肖社榮在養殖基地。

集裝箱養魚 打造持續造血功能

肖社榮是大田村一名典型的低保貧困戶,夫妻兩人均年近花甲。

肖社榮夫妻常年靠種植少量農作物勉強維持生計。“山村農民看天吃飯,收成好的年份,一年有一萬多元收入;遇上汛澇或害蟲鼠蟻破壞,不僅顆粒無收,連維持生活也很困難。兩個小孩在校寄讀,為節省路費,幾乎一學期才一次家。”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儘管如此,辛勞了大半輩子的肖社榮依然處於貧困線下,直到廣州港集團扶貧工作隊的到來。

2016年,廣州港集團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深入大洞鎮大田村、黃塘村和麻焦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其中,廣州港集團屬下的水產板塊對口幫扶大田村。深知扶貧工作“造血”比“輸血”更重要,作為“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項目、擔負民生重任的廣州港集團水產板塊決心精準扶貧,分類施策,打造持續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

大田村屬於典型山村,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制約,村中資源匱乏,山多地少,且土地分散,林地私有化嚴重,村落基礎設施差,農業產業化水平落後,經濟發展緩慢,但這裡水利資源相對豐富。

在對大田村的實際情況和產業結構進行深度分析後,廣州港集團水產板塊立足大田村資源優勢和水產板塊在全國水產品集散交易環節的平臺優勢,創新提出集裝箱水產養殖合作項目。通過租用村委項目用地、養殖收益分成及創造就業機會等形式,幫助村民創造收入。

2017年10月,集裝箱水產養殖基地落成投產,在田間作業的肖社榮從駐村扶貧幹部口中得知——集裝箱水產養殖項目招聘現場管理人員,自告奮勇加入了養殖隊伍。

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老實農民 變技術能手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集裝箱水產養殖作為全國一項創新項目,在2017年的清遠市還屬首創,養殖經驗幾乎為零。

集裝箱可裝貨,也可養魚。這對村民來說可是新鮮事。集裝箱養殖結合物聯網智能監控系統等高新技術,全面有效控制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養殖人員可以通過多種智能終端設備,監控集裝箱內的水溫度、溶解氧度等參數,並進行遠程操作。

與傳統水產養殖方法相比,集裝箱養殖能夠擺脫自然水域環境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建設週期短,養殖成本低,養殖過程受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強,既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能高效產出精品。每個20尺的集裝箱養殖密度可達3畝傳統魚塘的密度。

為助力肖社榮,水產板塊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駐場一年半,言傳身教集裝箱水產養殖技能。自知知識水平有限,他決定做一隻先飛的笨鳥。肖社榮認真刻苦向技術人員學習,一年365天幾乎吃住都在養殖基地。為了儘快熟悉魚的習性,冒著烈日“熾烤”,趴在集裝箱上長時間觀察。

養殖之路一開始並不順利,魚成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魚病死、發電機跳閘影響供氧等問題,肖社榮接連受挫。

“有一次,養殖場的發電機跳閘,集裝箱供氧設備停止運行,集裝箱裡整整4000斤的魚因缺氧死亡”。在經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訓後,為實時監測魚類動態,肖社榮每隔兩個小時就巡場一次。山村冬夜清冷,每天凌晨12點、2點和4點,肖社榮定時起身巡場。直至集裝箱升級改造、安裝了停電報警器後,不再擔心停電的肖社榮才得以睡個安穩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半的學習和實踐,肖社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養殖經驗。“每天投餵三次,早上7點至9點,下午4點至5點,夜晚11點至12點,每天排水3次,每週消毒1次。如果魚集中游上水面,可能是出現了缺氧現象”。無論是投料餵養、排水消毒還是病蟲害預防,突發事件處理,如今技術過硬的肖社榮能獨自負責整個水產養殖基地現場管理。清遠市各級政府領導在視察中也對肖社榮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隨著技術扶貧成果的凸顯,集裝箱水產養殖規模如今已增至9個20尺櫃。自投產至今,集裝箱養殖實現產量約12噸,產值約55萬元。養殖品種涵蓋山泉水皖魚、精品黃骨魚和加州鱸魚等。

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感恩脫貧 反哺鄉親

“安於現狀”是最難扶的貧,“甘願受窮”是最難脫的貧。雖然年過半百,但肖社榮保持了脫貧致富的勇氣,勤勞實幹的精神和人窮志不窮的理念。他緊緊抓住廣州港集團精準扶貧的契機,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和指導下開啟集裝箱水產養殖的大門。

成為養殖能手後,他把相關經驗舉一反三應用於其他禽畜養殖和農作物種植,通過不斷擴大自有養殖和種植規模等方式,穩步帶領家庭脫貧摘帽,成為大田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2016年前,肖社榮出行靠走路。現在,肖社榮已經騎上了嶄新的電動單車。從2016年的年收入27957元,到2019年的年收入84791元,肖社榮的收入翻了三倍。2019年,肖社榮家庭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遠遠超過脫貧標準。肖社榮一家從貧困線下挺進了小康。

“我以前只懂得種地,如今農林牧漁樣樣行。不僅收入增加了,還有能去幫助別人”。在水產養殖工作之餘,肖社榮不時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和協助生產的方式,為附近的鄉親提供幫助。

感恩脫貧後,反哺鄉親。肖社榮家裡有一頭耕牛,每年開耕時,他會把耕牛免費借給有需要的村民使用,並多次親自為有困難的村民犁耙田地。村裡有些五保老人和殘疾老人,他不時送上些自己種的農作物以探望。肖社榮還主動熱心為附近多個村落公路建設項目捐款,捐款金額合計約3000元。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肖社榮也主動捐款550元。

“我要繼續多學技術、多積累經驗,幫助大家。”儘管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複雜,但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廣州港集團水產板塊從未停步。水產板塊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並重,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通過建立技術扶貧和產業扶貧機制,培養致富帶頭人,激發內生動力,創造自主造血功能,實現先富帶後富,實現大田村全體貧困戶長效穩定脫貧。

農民脫貧變養魚能手!集裝箱水產養殖扶貧山區近3年產值55萬

統籌:南都記者吳璇

採寫:南都記者 鍾麗婷 實習生樊雅馨 通訊員黃鄧鵬 何秀軍

圖片:通訊員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