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980),1892年5月25日出生於克羅地亞庫姆羅韋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05年在初等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鉗工;1910年加入社會民主黨,投身於工人運動;1913年被徵入奧匈帝國(Austro Hungarian Empire,1867—1918)軍隊服役,曾獲全軍擊劍比賽亞軍;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後,因從事反戰宣傳而受禁閉處分。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像(網絡圖片)

1915年,鐵托隨奧匈帝國軍隊與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作戰,被俘並滯留在俄國近5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不僅學會了俄語,還見證了俄國的二月革命(1917年3月8—12日的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並參加紅色國際縱隊,對俄國臨時政府首領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1874—1920)“匪幫”作戰。


* 關於高爾察克

高爾察克,俄羅斯軍事家和北極探險家,海軍上將。俄日戰爭(Russo-Japanese War,1904—1905)期間,他在旅順港指揮佈雷艦,因炸沉了3艘日本運輸船和“高砂號”巡洋艦而獲勳;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1914—1918)期間,在里加(Riga,今拉脫維亞首都)城下,他的艦隻深入到敵方水域很遠處佈雷,曾炸沉數十艘敵軍艦艇,給德國海軍陸戰隊以迎頭痛擊,不久後被擢升為海軍少將;1916年,他晉升為海軍中將並出任黑海艦隊司令,在黑海也是戰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Istanbul,今伊斯坦布爾,曾是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擊沉了多艘德國軍艦並將黑海的制海權牢牢地掌控在俄軍手上。

高爾察克,在俄羅斯二月革命後支持臨時政府,後曾被迫流亡,於十月革命後回國,率領白衛軍與蘇俄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作戰;他得到協約國承認的俄國臨時政府的首領地位(1918—1920);在英國的援助下,他在鄂木斯克(Omsk,西伯利亞北部城市)成立了獨立政府;1919年11月,鄂木斯克被紅軍攻佔。

為了保存實力,高爾察克決定率部橫穿6,000多千米的西伯利亞,“逃”往太平洋沿岸的遠東,在那裡尋求日本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跟隨高爾察克的軍隊有50多萬人,還伴隨著75萬反對布爾什維克、留戀沙皇的流亡者(其中:主教、僧侶及修女27萬,貴婦人和她們的孩子有20餘萬)。這支120多萬人的“逃亡隊伍”,連同價值5億美元的500噸金塊,浩浩蕩蕩地向著東方行進。

當隊伍行進到託木斯克(Tomck,鄂木斯克以東1,000多千米)時,西伯利亞的寒風刺骨、暴雪驟降,給有史以來罕見的大遷移人群帶來了難以形容的災難。在無邊無際的雪原上,凍僵的屍體、凍死的馬匹、丟棄的雪橇,鋪滿了前往東方的道路。從1919年11月到次年2月,這場難以置信的奇寒,令燃料耗盡和馬匹死亡,從沙皇繼承來的鉅額財寶不得不扔在西伯利亞的荒野上,500噸金塊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歷史謎團。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高爾察克像(網絡圖片)

西伯利亞百年不遇的嚴寒,變成殘酷至極的災難,殘忍地折磨著人們。這些活著的人就像移動中的殭屍,僅有一雙腳還在左右交替地挪蹭。大遷移的隊伍每天都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減員,僅在尼古拉埃夫斯克附近的一個夜晚就凍死了20萬人;到1920年2月末,隊伍驟減到25萬人。這些人經過千難萬苦,總算從鄂木斯克來到了2,000千米外的貝加爾湖(Lake Baikal)畔。

為了最後的安全,這25萬活著的人們必須要橫穿貝加爾湖80千米寬、3米厚的冰面,當時的冰面溫度已降到了-69℃,暴風雪吼叫著似乎要凍透受難者的骨髓。最終,所有的人,包括臨產的母嬰,都被凍死在貝加爾湖的冰面上,痛苦、嘆息、悲傷與憎恨,一切都同25萬亡靈消失了。這25萬具屍體在第二年的湖面解凍以前,一直都保持著死前的狀態,直至冰面解凍,這個慘不忍睹的場面才靜靜地從視野中消失,沉入了深深的湖底。

此時曾支持高爾察克的英國人、法國人、捷克人和哥薩克頭領們都想佔有那500噸金塊,誰也不顧他這位最高執政官的死活。新的俄國臨時首都伊爾庫茨克(Irkutsk)爆發起義,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組織掌握了政權,高爾察克被法國將軍和捷克軍團出賣,以換取他們安全離開俄國的保證。

1920年1月,最高執政官高爾察克以及他的內閣總理維克托·尼古拉耶維奇·佩佩利亞耶夫(Viktor Nikolayevich pepepeleyev,1885—1920)被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政權從途徑伊爾庫茨克的列車上將其逮捕。從莫斯科“契卡”(肅反委員會)來的人對他們進行了兩週的審訊後,莫斯科電令“秘密處決”。2月7日清晨,高爾察克和佩佩利亞耶夫被帶到安加拉河(Angara River,源出貝加爾湖的西伯利亞河流)的一個冰窟前。行刑人員建議給高爾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絕了,但請求讓他再抽支香菸。煙剛抽完槍聲就響了,隨後屍體被拋入冰窟。

2004年,在高爾察克死後第84年,俄羅斯聯邦立憲法院正式為高爾察克平反,人們為這位俄羅斯民族英雄修建了塑像;2008年,俄羅斯上演史詩級巨片《無畏上將高爾察克》,塑造了一個對抗紅色政權的悲情英雄。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雕塑(王永雲攝於伊爾庫茨克)

1920年,鐵托帶著俄國妻子佩拉吉婭·別洛烏索娃(1918年結婚,1936離婚)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同年9月他加入了共產黨(此後不久,共產黨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政府宣佈為非法組織),並歷任區委委員、薩格勒布(Zagreb)五金工會書記和薩格勒布市委書記,後遭反動當局抓捕,被判處苦役5年。

1927—1928年,鐵托又兩度被抓;1934年獲釋後,被選為南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赴莫斯科任共產國際巴爾幹書記處成員和南斯拉夫報告員;1937年開始主持南共中央工作;1938年出任南共中央臨時總書記;1940年在南共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總書記。

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侵略者以23個師的兵力佔領了南斯拉夫王國,6月27日,南共中央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遊擊司令部,鐵托任總司令,發動了全國規模的七月起義,並在塞爾維亞西部山區以烏日策(Uice,今茲拉提波爾州首府)為中心建立了第一個解放區。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像(網絡圖片)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由鐵托直接指揮的重大戰役有7次)。同年11月,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鐵托任部長會議主席。

戰後,鐵托的“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原則,挫敗了蘇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圖,如:的裡雅斯德(Trieste,意大利東北部邊境港口城市)、希臘、巴爾幹與保加利亞聯盟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鐵托與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1953)的嚴重分裂。1948年6月28日,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Cominform,1947—1956,由鐵托向斯大林建議,成立由南、保、羅、匈、波、蘇、法、捷、意等9國共產黨各兩名代表組成的共產國際後繼組織)宣佈把“鐵托集團”開除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畫像(網絡圖片)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被集中廢棄在一個院落中的列寧、斯大林等雕像(王永雲攝於地拉那)

在蘇聯入侵的潛在威脅和經濟問題的衝擊下,鐵托向美國求助,得到華盛頓各種形式的援助達1億多美元;鐵托雖然表達了感激之情,但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立中卻保持了中立。

* 毛澤東與鐵托

中國和南斯拉夫都遭受過法西斯侵略,後來又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兩國有著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當時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個鐵托,一個在南斯拉夫,一個在中國。”

1956年3月24日,毛澤東(1893—1976)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道出了多年來一直深藏在他心裡的秘密,說斯大林不相信他是共產主義者,認為他是"半個鐵托"。

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戰爭的成功經驗,使毛澤東受到很大啟發:南斯拉夫能夠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中國為什麼不可以?於是,毛澤東曾一度主張向鐵托學習,拿英、美的錢,幹自己的事業。抗戰期間,毛澤東試圖爭取美國援助,這無疑是借鑑了鐵托的成功經驗。歐戰(一戰)結束後,中共中央曾多次談起南斯拉夫和鐵托的經驗。當時,毛澤東還想模仿鐵托,在中國組建人民解放軍。

1947年11月30日,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一封電報中,提出要借鑑南斯拉夫的經驗建立新中國的政體和國體:“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之後,要像蘇聯和南斯拉夫那樣,除中共之外,所有政黨都要離開政治舞臺,這樣會大大鞏固中國革命。”毛澤東當時還認為:“中國的統一戰線要研究南斯拉夫的經驗。南斯拉夫1,500萬人口,有24個黨,民族陣線一概搞掉。”所謂南斯拉夫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實行一黨制。中國共產黨在缺乏政權建設經驗的情況下,毛澤東主張在政黨制度方面學習和參考南斯拉夫的經驗,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過,這一想法後來並沒有付諸實施,中國建立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20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澤東曾4次批判了鐵托,認為鐵托在南斯拉夫復辟了“資本主義”。1958年5月4日,《人民日報》為紀念馬克思誕辰140週年,寫了《現代修正主義必須批判》的社論,毛澤東審閱後說:“此件寫得很好,即刻照發。”5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社論,把以鐵托為首的“南共領導集團”說成是美帝國主義的應聲蟲。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毛澤東像(網絡圖片)

1952年11月,鐵托當選為南共聯盟總書記,1953年起任共和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斯大林死(1953)後,南斯拉夫同莫斯科的關係開始改善。1955年,蘇共新領導人赫魯曉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1971)和總理布爾加寧(Nicolas Alexandrovich Bulganin,1895—1975)前往貝爾格萊德,為1948年事件致歉,勸導南斯拉夫回到蘇聯陣營。

* 鐵托不加入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1956—1991)的原因

上世紀20—30年代紅色幾乎遍佈了歐洲,西班牙共產黨通過選舉取得50%多的選票上臺。西共為了鞏固政權而執行了一系列的激進政策,殺地主和資本家,並朝天主教徒動刀,殺了約幾萬的主教和修女(歷史上穆斯林曾經統治此地800年都沒能將天主教覆滅)。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當時正在殖民地帶兵,他認可西共民選政府。因屠殺教徒消滅天主教的行為,導致了他祭起民族主義大旗,發動反政府武裝叛亂,挑起了西班牙內戰(Spanish Civil War,1936.7—1939.4)。10月他被推舉為“國家元首”、晉大元帥並任叛軍總司令,1937年4月又成為長槍黨黨魁。由於得到德、意法西斯支持(德意在西班牙試驗了很多新式武器和戰法,全世界第一次動用轟炸機對大城市進行轟炸就發生在馬德里)和英、法等國採取“不干涉”政策,以及軍隊武器裝備和訓練素質佔優勢,最終獲得勝利。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像(網絡圖片)

在德國和意大利進入西班牙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際先後組織成立了7支國際縱隊,有54個國家的3.5萬多人(含旅居歐美的100多位華人)的反法西斯主義者,還有加拿大醫生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1939)、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以及西班牙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等知名人士,冒著被本國反動政府追捕的危險,跋山涉水來到西班牙,與叛軍展開了英勇的戰鬥(其中有5,000餘名國際戰士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我自願來到這裡,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將獻出最後一滴血”而長眠在了西班牙的大地上)。

就在大家齊心協力保衛馬德里(Madrid)的時候,蘇聯又來橫叉了一槓子:你看西班牙國家現在這麼亂,把你們國庫裡的黃金轉移到蘇聯保存是最安全的。於是,西班牙共產黨就把從大航海時代積攢下來的那些家底全部運到了蘇聯。

1938年10月,德國人佔領了蘇臺德地區(Sudetenland,捷克),英、法實行了綏靖政策,讓德國去東邊打蘇聯。斯大林看到這種情況後,立即停止了對西班牙的援助,且西班牙的黃金也不認賬了,還命令國際縱隊撤出西班牙,導致轟轟烈烈的西班牙革命轟然倒塌。

為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1949—)對抗,赫魯曉夫組織起草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於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Warsaw)簽署。南斯拉夫是惟一沒有加入該組織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其原因正是蘇聯在西班牙的所作所為被鐵托記在了心裡!

自“波匈事件”(也稱“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10.23—1956.11.04)發生後,蘇聯軍隊先後出兵波蘭(受到波蘭領導人的堅決抵制而撤軍)和匈牙利,納吉·伊姆雷*(Imre Nagy,1896—1958,匈牙利前總理)避難於南斯拉夫駐布達佩斯(Budapest)大使館,赫魯曉夫要鐵托將納吉交出來。鐵托說:你要保證不傷害納吉,否則我的威信就沒了。赫魯曉夫答應不傷害納吉,並將他送到第三國(羅馬尼亞)。結果納吉他們剛走出使館,就被蘇軍塞進了坦克車拉走了。蘇聯人言而無信又一次惹怒了鐵托,南斯拉夫同莫斯科的關係再度惡化。

* 關於納吉·伊姆雷

納吉,1914年12月被強徵加入奧匈帝國軍隊服役,參加一戰的東線戰鬥,1917年被俄軍俘擄,1918年3月加入蘇俄工農紅軍,6月加入在匈牙利戰俘中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並被派遣到西伯利亞,9月被高爾察克“白軍”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俘虜(旋即逃脫),1920年5月加入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03—),1921年5月受黨委派回國加入匈牙利社會民主黨(擔任紹莫吉州黨組織的領導職務),1924年任紹莫吉州委書記(後因與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發生衝突被開除出黨),1925—1927年間參加匈牙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工人黨的工作,1926—1927年任考波什堡(Kaposvar,紹莫吉州首府)黨委書記,1927年2月被霍爾蒂·米克洛什(Horthy Miklos,1868-1957,匈牙利王國攝政)反動當局逮捕並判處兩年徒刑(同年4月獲釋),1928年3月移居維也納(此後多次秘密潛回匈牙利),同年9月起為匈共書記處農村部負責人,1930年2月起僑居蘇聯從事農業政策研究),1940—1944年任莫斯科廣播電臺匈牙利語播音部代理編輯,1944年11月返回在蘇聯佔領下的匈牙利(協助建立戰後政府),1944—1948年間先後歷任幾個部的部長,1947—1949年間任匈牙利共和國國民議會主席,因維護農民利益於1949年被清除出共產黨政府(後公開承認錯誤後又被恢復了職務),1948—1956年任布達佩斯經濟大學教授,1950年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通訊院士,1953—1956年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1953—1955年間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1955年4月被撤職後又被開除黨籍),1956年10月恢復黨籍並重新當選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納吉·伊姆雷像(網絡圖片)

納吉於匈牙利十月事件期間再次出任匈牙利總理,組織多黨聯合政府,試圖擺脫蘇聯控制。在起義失敗的最後一天,他請求西方協助反對蘇聯的武裝干涉。蘇聯出兵後,他在南斯拉夫大使館避難,隨即被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1914—1984,大將,時任蘇聯駐匈大使,後來的克格勃主席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和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謝羅夫(Ivan Alexandrovich sharov,1905—199,大將,蘇聯內務部長、克格勃主席)誘捕後被送往羅馬尼亞,被軟禁在布加勒斯特(Bucuresti)斯納戈夫(Snagov)的政府別墅。在此期間,羅馬尼亞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Gheorghe Gheorghiu-Dej,1901—1965)、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埃米爾·波德納拉希(Emil Bodnaras,1904—1976)、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Alexandru Draghici,1913—1993)多次勸說其承認和支持卡達爾(Kadar Janos,1912—1989,1956—1988)的新政府,並表示願提供政治庇護,均被他拒絕。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像(網絡圖片)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匈牙利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卡達爾·亞諾什像(網絡圖片)

1957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通過決議,將右傾修正主義集團頭目納吉·伊姆雷、洛松齊·格佐“永遠開除出黨”。

1957年4月,納吉及其助手被押解回國接受審判。

1958年6月16日,納吉、國防部長帕爾·馬勒特爾、記者基邁什·米克洛什等人以組織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國家制度罪和叛國罪被執行絞刑。蘇聯特使舒米林(資料無考)和謝洛夫(大將、時任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在布達佩斯佈置對納吉的綁架),還有匈牙利新政府的領導人等則集中在刑場附近一個隱蔽的地方“監刑”。

米克洛什·基邁什,這位年輕的記者在事變中過分活躍,被認為“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罪行”,他微笑著同納吉、馬勒特爾吻別後,第一個迎著死神走上絞架;接著是帕爾·馬勒特爾,當他走上生命終點的臺階時臉色蒼白,眼珠里布滿了血絲,高聲呼喊:“社會主義的、獨立的匈牙利萬歲!” 最後輪到納吉,他像平時走上演講臺一樣走上絞架,當絞索套在他粗壯的脖子上時,他奮力高呼:“社會主義的、獨立的匈牙利萬歲!”他們為反抗“斯大林模式”、改革僵化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天的匈牙利報紙都刊登了由司法部公佈的一條簡短消息:“匈牙利十月反革命事件的主謀伊姆雷·納吉、帕爾·馬勒特爾、米克洛什·基邁什和約什卡·希拉基(早在3個月前就已被秘密處死)等4 名主犯,因陰謀推翻匈牙利合法制度、叛國投敵、軍事譁變等罪行,被匈牙利人民法庭判處死刑。死刑已於今天早晨6 時執行。”

蘇聯《真理報》迅速轉載了這個消息,並且評論這一判決是“嚴厲和公正的”。

……

納吉·伊姆雷,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改革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傑出戰士,匈牙利共產黨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匈牙利社會主義改革的先驅。

1989年5月,匈牙利最高檢察院總檢察長宣佈,經複查,決定撤銷1958年6月對納吉及其同案人審判的決定。

1989年5月31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就重新安葬納吉等人一事發表公報指出:“中央委員會認為,1989年6月16日安葬納吉和他的戰友具有歷史的象徵意義。”

1989年6月14日,匈牙利政府就重新安葬納吉等人發表聲明,對他表示悼念。聲明稱:“納吉·伊姆雷是傑出的國家領導人。他認識到,必須改變同我國傳統格格不入的、沒有生命力的政策;必須體現匈牙利的民族特點,實現不可磨滅的人的價值。納吉及其擁護者的思想以及所追求的具有民主、人道和民族特色的目標是現今匈牙利政府政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政府堅決同過去錯誤的報復性措施劃清界限,決心結束曾帶來許多痛苦的時期。政府號召全國團結起來,集中我們的力量和創造力,建設一個新的、民主的匈牙利。”

1989年6月16日,即納吉·伊姆雷被處決31週年紀念日,納吉等人被重新安葬,全國有25萬人參加弔唁安葬活動。

1989年7月,匈牙利最高法院宣佈1958年對納吉等人的判決違法、無效。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位於布達佩斯多瑙河左岸的納吉·伊姆雷青銅雕塑(王永雲攝)

1963年,赫魯曉夫再次訪問南斯拉夫,蘇南關係又有升溫。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像(網絡圖片)

1968年,蘇聯及其盟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了蘇聯統治下的自由運動,南斯拉夫再度增加危機。當莫斯科向獨立自主的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發出威脅信號的時候,鐵托調動軍隊和發動民兵,明確表示南斯拉夫不同於捷克斯洛伐克,將抵抗外來的入侵。蘇聯人退避了。

* 華國鋒與鐵托實現互訪

鐵托是二戰時南斯拉夫反對法西斯侵略的英雄,戰後他堅持獨立自主,不願按照蘇聯模式來建設社會主義,南共聯盟因而被莫斯科排除在社會主義陣營之外。1958年南共聯盟被中共戴上“現代修正主義”帽子,並第一個中斷了兩黨關係。

1961年9月,在貝爾格萊德(Belgrade)舉行了由南斯拉夫發起之不結盟運動的首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其成員發展到100多個國家,這在當時的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鐵托在國際上,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具有很高的威望。

1963年9月,中共在國際反對修正主義大論戰中,發表的《九評》“第三評”就是《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文中,嚴厲指責“鐵托集團”是美帝國主義的附庸。

在中斷了與南共聯盟黨的關係後,中國在國際外交事務中,長期採取孤立南斯拉夫,排斥南斯拉夫參加國際活動的政策,但南斯拉夫在聯合國仍然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

1968年,南斯拉夫猛烈批評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則譴責蘇聯為“社會帝國主義”,共同的敵人使中國和南斯拉夫再次走到了一起。

1975年,毛澤東在會見南斯拉夫總理比耶迪奇(Dzemal Bijedic,1917—1977)的時候讚揚“鐵托是鐵,不怕蘇聯壓迫”,並問候鐵托總統。

改善中南關係符合毛澤東聯合一切反對蘇聯霸權主義力量的戰略,但鐵托訪華涉及要不要恢復中共同南共聯盟的關係。當時中共內部有一種意見認為,過去反對南共聯盟現代修正主義的鬥爭,是毛主席親自領導的,不能否定;而思想比較開放的領導則認為應該對相關政策作出大幅度調整。

1977年5月24,華國鋒(1921—2008)致電南斯拉夫總統南共聯盟總書記鐵托,祝賀他85歲壽辰;中共中央隨後邀請鐵托訪華,這在當時是一個頗具勇氣的決策。

1977年8月,鐵托來華訪問獲得極大成功,兩黨關係的恢復進入“快車道”。

1978年3月,中共高層派出李一氓(1903—1990)為團長、于光遠(1915—2013)和喬石(1924—2015)為副團長的黨的工作者訪問團出訪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訪問團回來後否定了過去中共給南斯拉夫加上的“修正主義”罪狀,肯定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南共聯盟是馬列主義政黨,並就恢復兩黨關係的方式和華國鋒訪南提出建議。

1978年6月,中南兩黨正式恢復關係,南共聯盟成為第一個同中共恢復關係的“修正主義黨”。

1978年8月14日,華國鋒正式訪問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伊朗。這是自1957年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出國訪問,被國際輿論認為中國領導人跑到了蘇聯的“柔軟下腹”,令蘇聯人緊張不安;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官方反應都很積極。中南兩黨關係正常化,達到了擴大反蘇統一戰線的目的,中國的外交也趨於更加務實。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華國鋒與鐵托(網絡圖片)

1980年5月4日下午3點5分,鐵托在盧布爾雅那(Ljubljana,斯洛文尼亞首都)逝世,按照生前意願,死後從簡,與鮮花為伴,將他葬在其生前生活和辦公的地方——鐵托花房。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位於鐵托墓不遠處的塞爾維亞民族博物館(王永雲攝於貝爾格萊德)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安葬在鐵托花房內的鐵托墓(王永雲攝於貝爾格萊德)

鐵托,父親是克羅地亞人,母親為斯洛文尼亞人,他出生於克羅地亞的庫姆羅瓦茨,死於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安葬於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

南斯拉夫人民愛戴鐵托,為他在出生地庫姆羅韋茨村建了鐵托紀念館、在盧布爾雅那博物館等門前塑了雕像,以示永久的紀念。全世界128個國家的209個代表團參加了他的葬禮,其中有122個國家代表團、68個政黨代表團、4個解放運動組織代表團、9個國際組織代表團和6個其他代表團。代表團成員中有3位國家元首、4位國王、8位國家副主席、6位王子、22位總理、11位國民議會議長、12位副總理和47位外交部長。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1980年5月,華國鋒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參加了鐵托葬禮(王永雲翻拍于貝爾格萊德)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華國鋒的親筆留言(王永雲翻拍于貝爾格萊德)

鐵托,在國際舞臺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活動家。1955年的“萬隆(Bandung,印尼西爪哇省首府)會議”使他產生了不結盟思想的萌芽。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參與發起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召開。鑑於鐵托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爭取人類進步的事業中所起的獨特而卓越的作用,有59個國家授予他98枚勳章。

鐵托,作為一個克羅地亞人,當政時期對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採取了打壓政策。1966年起對“蘭科維奇(Aleksander Rankovic,1902—1983)事件”的打擊十分嚴厲,其影響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有4萬塞族幹部因此被整肅;在制度上也作了有利於抑制塞族強權的安排;除了從塞族中劃出新民族、縮小其版圖外,還設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勵人們放棄原有族群認同而去改宗這一新的群體。這些政策使得國家凝聚力大為下降,也導致了南斯拉夫日後被分解和再分解,國家失去了維護主權和領土統一的能力。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鐵托雕像(王永雲攝於貝爾格萊德)

直至1991年,南斯拉夫在中東歐劇變大潮的衝擊下各奔西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和馬其頓相繼脫離聯邦獨立,有超過12.5萬人死於戰火,數百萬人無家可歸。2003年,僅剩兩個共和國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新憲法,決定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完全放棄“南斯拉夫”的名稱。2006年,黑山正式宣佈獨立。曾經擁有2,200萬人口的南斯拉夫至此分解為6+1(1為科索沃)個獨立國家,人們對鐵托的尊崇也被民族分裂和政治分化撕碎。

* 鐵托死後的約婉卡·布羅茲(Jovanka Broz,1924—2013)

鐵托的第一任妻子是俄羅斯姑娘佩拉吉婭·別洛烏索娃,兩人1918年結婚,1936年離婚;第二任妻子是赫塔·哈斯(Herta Hass,1914—2010),1940結婚,後她被德國人抓獲於1943年交換戰俘回到南斯拉夫游擊隊中,此時鐵托已有了新的伴侶約婉卡(1952年結婚)。

鐵托逝世的3個月後,南斯拉夫當局指認約婉卡對年邁的鐵托施加影響、試圖發動政變,查封所有屬於鐵托夫婦的財產和個人物品,勒令她搬出曾與鐵托長期居住的住所,查封她的身份文件,把她軟禁在貝爾格萊德代迪涅區一棟破舊的山頂小樓裡。

2009年約婉卡對採訪記者說:“他們把我趕了出來……我只穿著一件睡衣,他們不允許我帶任何東西,哪怕是我們夫婦倆的一張合影,或者一封信,一本書”。她的房子沒有暖氣,警察斷電,她沒有收入或財產,沒有生活來源。“我被剝奪了一切權利。” 直到2006年,塞爾維亞政府回應約婉卡親人的呼籲,同意給那棟山頂小樓修復漏水的屋頂,恢復供暖。

2009年,塞爾維亞政府給約婉卡發養老金時,向她發放塞爾維亞護照,結束了她沒有國籍的窘境。此後,她依舊很少發聲,只在每年的5月4日悄悄來到位於貝爾格萊德的鐵托墓……

2013年10月20日,與鐵托共同生活了28年的約婉卡在貝爾格萊德逝世。塞爾維亞總理伊維察·達契奇(Ivica Dacic,1966—)在唁電中說:不幸的是,歷史對約婉卡的不公直到她的晚年才剛剛開始消除……塞爾維亞政府支持把約婉卡葬在鐵托墓旁。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在專列上的鐵托和夫人約婉卡·布羅茲(王永雲翻拍于貝爾格萊德)

在南斯拉夫解體之前,幾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花房瞻仰鐵托墓,每逢鐵托的生日或忌日,來瞻仰和獻花的人更多;由於複雜的民族矛盾,從1991年起,花房不再有禮儀兵守衛,鐵托花園也由“聖地”變為普通帶有政治色彩的“景點”,供人們免費參觀。

前南地區的民族衝突和戰爭對各族民眾心靈和肉體上造成了重大創傷,分裂後的國家(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除外)國小力微、發展緩慢,以及在國際舞臺上難有作為,一些趨於理性的前南地區民眾開始懷念原本比較強大和富裕的南斯拉夫,因而也懷念起它的締造者和維繫者鐵托,前來瞻仰的人又逐漸多了起來。

近年來,在向這位反法西斯老戰士表示崇敬的人群中,有許多來自前南各國以及美、英、法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遊客,時常也有外國政要到此瞻仰。

被世界上59個國家授予了98枚勳章的總統和他的傳奇人生

2019年10月15日,印度政府要員瞻仰鐵托墓(王永雲攝於貝爾格萊德)

鐵托,是一位曾經登上美國《時代》週刊雜誌封面的二戰傑出偉人,是一位改變二戰後期世界格局的偉人,是一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偉人。如今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成為經歷了戰火與動亂的前南斯拉夫人對和平與尊嚴嚮往的一個精神圖騰。最後,再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這位如鋼似鐵的總統曾氣得斯大林直跺腳兩句話:

我們要求有一個公正的結局,我們要求每一個人不被其他人干涉。我們不想因為其他人而遭受痛苦,我們不要被當作國際貿易中的賄賂。

如果你們不願意支援我們,至少不要妨礙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