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轟動京城

時光流轉,解縉到了應考的年齡,父親開始為他準備參加院試的行裝。院試是進入科考的第一關,過了院試的考生叫作秀才,考中秀才可以留在當地縣府開辦的學堂學習,準備更高一級的考試。到了考試那天,解縉辭別父母趕赴考場,不想一考即中,輕鬆地取得了"稟生"的身份,就是秀才中成績最優秀的一類。

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轟動京城


到了秋天,八月楓紅橘黃,解縉又奉父親之命參加鄉試。鄉試中榜就是舉人,舉人裡的第一名叫做"解元",鄉試放榜一般在桂花飄香的九月。放榜那天,解縉跑去一看,還真就考中了,不僅成績優秀,還拿了第一名"解元"的桂冠。消息傳到解家,解開喜得合不攏嘴,感嘆這最小的兒子,一路考場奪魁,不枉自己多年教誨,內心十分欣慰。

過了一年,解縉打點行裝開始進京參加會試和殿試。會試和殿試可是關鍵的考試,因為只有通過這個考試,才算是真正的由"學優"而進入"為仕"的階層,即是大多數讀書人渴望的科舉為官。會試和殿試其實是一個考試的兩個環節,會試由禮部主持,考過了才叫做"貢士",其中第一名叫"會元"。

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轟動京城


取得了"貢士"的身份後才可以參加殿試。殿試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時刻。簡單地說,就是會試確定是否博學,是否獲得參與國家管理的資格;

而殿試決定是否可以擔當重任。殿試一般是皇上或由其指派的大臣主持,出的題主要是考策論,也就是治理國家的大事。考中了按名次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是狀元、探花和榜眼,叫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叫"進士出身";三甲也是若干名,稱"同進士出身"。

對讀書人來說,這就可以開始做官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為的都是這一刻,所以人人都期許在會試上考出好成績,以慰寒窗。

解縉此次進京趕考,同行的還有哥哥解綸和妹夫黃金華。解父命三人結伴而行,相互照應。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解縉顯得泰然自若。

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轟動京城


這樣的考試只"因循義理,不求獨立創新",他就更覺容易了。會考的格式是八股文,解縉在學宮幾年,每天都被訓練用這種格式撰寫文章,十分熟悉;至於文辭華麗,對他來說,更不在話下。

會試因為是最後一輪考試,直接關係到為國家選拔人才,所以考紀十分嚴格。大考在即,解縉和哥哥、妹夫,半夜即起,天亮已到皇宮門外,按著規矩魚貫而入,被隔在斗室之中。

解縉在考場中洋洋灑灑,妙筆生花,將平日所學盡灑長卷,對考試結果胸有成竹。會試結束後,三人竟同時中榜。這"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的喜訊不僅轟動京城,在吉水也傳開了。解家懸紅掛彩,祭祖謝宗,只等殿試結束,盼來更喜人的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