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今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50週年紀念日。在半世紀前的這一天,中國正式宣告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回首過去,我們可以注意到很多歷史的細節之處——50年前,中國就已非常重視大眾的科普工作。關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種種專業知識,全面地向普通老百姓甚至少年兒童們傳播,利用衛星發射有效提升了國民的科學素養。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這裡我們談到的科普資料,就是著名的《十萬個為什麼》1970年版(第三版)。這套科普叢書的第六冊(航天類)在1971年出版時,“東方紅一號”發射上天已經一年了,書中記錄的很多資料都是珍貴的歷史回憶,體現了不少時代特徵。

關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1971年版《十萬個為什麼》一口氣編寫了20多條“為什麼”的問題,從“東方紅一號”的運行原理、發射方式、研究目的乃至於如何在地面進行觀測,都進行了通俗而專業的解讀,知識量堪稱豐富全面。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在這裡,筆者將其中的一些知識點做個簡明的介紹,幾乎所有內容現在也不過時:

《為什麼說我國人造衛星上天,標誌著科學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次日,新華社發佈新聞公報,公開衛星數據: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四百三十九公里,最遠點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六十八點五度,繞地球一週一百一十四分鐘。衛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零.零零九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這篇是有關“東方紅一號”的第一個“為什麼”,向公眾講解了發射人造衛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要把人造衛星送上幾百公里乃至幾萬公里的高空,必須要有強大的火箭發動機,以及優良的高能燃料作為推進劑;由於火箭的噴氣速度很高,火箭的外殼及發動機的噴口都需要特殊材料製造;為了精確地設計衛星的軌道,必須由許多學科(如天體力學、數學、計算技術等)緊密配合;而要使衛星準確進入預定的軌道,就必須嚴格控制火箭的運行方向和速度,這需要高精度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高精度的測速、定位系統等。……

因此,要做到這一切,就要有高度發達的冶金工業、電子工業、精密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儀表工業……,以及先進的天文學、氣象學、數學等。(節選)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一篇哲學意義上的科普,放到今天也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國家的富強進步,取決於完整的科學體系進步,而不能單純只靠某一項技術,用當前流行的詞彙形容就是“科技樹”。

這篇科普文章也有體現了很好的價值觀,它用最直接的證據表明:人類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顆衛星的上天,都不能只靠一兩個英雄人物,必須依賴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為什麼世界各地都能收聽到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

“東方紅,太陽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載著紅色電波,把這時代的最強音播送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都能很容易收聽到歌聲,例如英國的一個鄉村小學的小學生也收聽到了這支雄壯的樂曲。

這篇問題,是一篇非常貼近老百姓關注點的科普文章。至今很多人可能都想知道,50年前的一顆古老衛星為何有能力將歌曲播送到全世界?這篇文章就做了非常專業而通俗的解讀——

一是我國衛星發射天線電波的功率相當大;二是由於用20.009兆周(兆赫)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的緣故。一般電臺的廣播採用的是都是中波,就是常遇到的自500千周(千赫)到1500千周這一段頻率。中波是靠地面傳播到,容易受到障礙而傳送不遠,同時因為發射天線的長度與頻率高低成反比,頻率越低天線就要越長,這樣電臺設備就很龐大,顯然在衛星上是不適合的。當無線電波頻率大於這個範圍,而漸漸升高到達短波段時(一般指3兆周-30兆周),無線電波損耗就很小,而能夠穿過稠密低空大氣層,到達電離層(距地約50公里),由於電離層有反射或折射短波的作用,短波被反射或折射回地面,這樣電波就能在地球表面和電離層之間來回反射而傳送到遠處。……

人們發現,電離層有反射短波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頻率的短波,卻能穿過電離層。科學工作者用大量不同頻率的短波進行科學實驗,研究電離層的性質,發現有一些特殊頻率的短波,電離層對它網開一面,頗加照顧,衛星用它來傳播通訊所受反射極少,就像光線能穿過窗口照進屋子裡一樣。這幾個頻率也就稱之為“窗口”頻率。20.009兆周正是這種窗口頻率的一個。……

這顆科學實驗人造衛星,用了20.009兆周和19.995兆周兩個頻率來發回信號和進行聯絡,一個衛星使用兩個頻率,當然它的結構更要複雜和精密。(節選)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這篇文章相當專業,在50年前就用這種淺顯的文字,將“窗口頻率”這個概念教會了幾億中國人。在1970年代初期,幾乎每個識字的中國人,都會對“宇宙速度”、“火箭燃料”、“窗口頻率”等專業詞彙說上幾句。可以說,“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不僅是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同時也藉機提升了中國人的整體科學素養。

類似的文章,還有《人造衛星為什麼要發遙測訊號》》、《為什麼我國第二顆人造衛星的遠、近地點同第一顆相比,差得比較多,而運行週期只差8分鐘?》、《為什麼天文臺要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跡拍攝出斷口?》、《為什麼第二三級火箭不需要定向舵》等等問題。這些解讀文章的專業度,放在今天都是不可小視的,然而這些都是給1970年代廣大老百姓看的!50年前的中國這種科普工作的廣度、力度和精神,至今都非常令人神往。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為什麼在不同時間裡,人造衛星是從不同方向飛來的?》

“東方紅一號”升空後,在全中國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觀星熱”,而且官方報紙還會提前做出預報,方便大家觀測。

在1970年4月29日傍晚,“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首次飛經北京、上海等地上空。當天夜幕剛剛降臨,人們就紛紛聚集在廣場、田野、街道上,仰望等待著……突然,有人喊道“來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朝預報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個亮點飛快地穿越夜空。“萬歲”的歡呼聲迅速響遍了大地。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針對觀測衛星的問題,《十萬個為什麼》也編寫了好幾條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包括《為什麼有時候看到人造衛星後面有一個亮點跟著?》、《為什麼人造衛星在空中的飛行速度有快有慢?》、《為什麼一般只能在黎明和黃昏看到人造衛星?》等,還有《為什麼在不同時間裡,人造衛星是從不同方向飛來的?》——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后,我們有時看到它從西北向東南飛過,而有時它又從西南向東北飛過。報紙上刊登人造衛星觀察的預報時,各地看到衛星的飛經方向也不同。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衛星在圍繞地球運行時,由南半球穿過赤道飛往北半球,這一段軌道,我們稱為“升段”;然後又從北半球穿過赤道飛往南半球,這一段軌道,我們稱為“降段”……衛星就是這樣連續不斷地繞地球運行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繞地球一週需要114分鐘(也就是說衛星運行週期是114分鐘)。由於地球每天自轉一週,因此我國每天總有兩次最接近衛星軌道,一次在升段,一次在降段。我國第一顆衛星處在升段時,飛行方向由西南向東北,例如,先經過昆明、重慶上空,再經過西安、北京,最後從東北上空飛離我國;當衛星處在降段時,它從西北向東南飛行,例如,經過北京、天津、青島,飛過上海而離開我國。自然,各地每次觀測到的衛星飛行方向是不同的。(引用)


50年前不應被忽視的中國成就:東方紅衛星專業知識,科普給幾億人

《十萬個為什麼》是最早在1960年代編寫的少兒科普讀物,至今已經發行了六版以上,累計發行一億冊。其中,1970年版是第三版,這套書是各版本里最有特色的。由於時代的特殊原因,1970年版將少兒讀物重新定位為“工農兵讀物”,覆蓋面一下擴大到了幾乎全年齡段。此舉恰恰符合當時中國科普工作的需要——學習科學知識的願望,並不僅限於少年兒童。不少中國青年甚至成年人,也是靠《十萬個為什麼》激發了對動植物、微生物、航天、航空、電子、機械、數學、化學、物理等等細分學科的愛好。

在各版本《十萬個為什麼》裡,1970年版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因為讀者用戶覆蓋面是最廣泛的。據估計,1970年版在歷史上發行了近四千萬冊,考慮到圖書館和借閱的因素,幾乎半數中國人都閱讀過部分內容。

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科學素養的持續提高,與國家半個多世紀的科學普及工作是分不開的。《十萬個為什麼》以及其他大量科普讀物,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講,科普的巨大意義甚至不亞於衛星上天。(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