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今年以來,臨澤縣蓼泉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調結構、擴優勢,補短板、提質量,保民生、促穩定,著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著力提升協調發展質量效益。按照全縣“井”字型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總體規劃和產業節點佈局,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優勢和“一業主導、多元富民”格局,圍繞蔬菜、草畜、制種、新興產業等四大生態產業,聚力發展絲路寒旱現代農業,沿臨平路、趙前路、蓼下路和北河灘、南沙窩全力打造“三路兩區”產業振興示範帶。引導綠源康專業合作社在蓼泉果蔬交易市場購置架設1.2萬噸氣調保鮮設備,絲路綠洲公司二期泡沫箱廠、冰瓶廠等配套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全鎮氣調保鮮庫容達4.6萬噸。全鎮建成鋼架拱棚蔬菜3414座2047畝,建成供港澳蔬菜基地2000畝,蔬菜面積達到2.2萬畝;新培育養殖大戶233戶,肉牛、肉羊、生豬飼養量分別達到3.95萬頭、9.5萬隻和4.8萬頭;建成新添、雙泉村稻魚共生試驗示範基地2個,發展蔬菜制種2580畝,甜葉菊、洋蔥等經濟作物面積達1.5萬畝;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4000畝,累計流轉土地達2.17萬畝。

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以生態宜居為保障,逐步改善人居環境質量。該鎮牢固樹立鄉村發展生態優先理念,堅持觀念和行動同步引導、常抓和抓常同時發力、正向和反向協同激勵、顏值和內涵同步提升,紮實推進“三大革命”,廣泛開展“三清五改六拆三治”行動,廣泛動員農戶通過“四化”高效利用秸稈,新建新添、墩子“飼草銀行”2個,秸稈高效利用率和廢舊地膜回收率均達到90%以上;逐村逐社逐戶壓茬整治亂堆亂放、亂搭亂建問題,全鎮98個居民點後院實現消防通道暢通,清理閒灘空地735畝,清理陳年柴草1345噸,大力推行“巾幗家美積分超市”兌換行動,持續推進唐灣、灣子、新添等3個村垃圾分類處理,創建唐灣、灣子、新添村“清潔村莊”3個,新敷設汙水管網3.5公里;持續推進畜禽糞汙無害化處理,引導養殖戶修建糞汙沉澱池32座、堆糞場24座。

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引導樹立新時代文明風尚。著力打造文明實踐“365”品牌,以農村精神文明“八個一”示範工程建設為抓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唐灣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花海石林、小公園2處;不斷深化“德潤蓼泉·身邊好人”道德實踐活動,豐富“一村十社百戶千人”、道德“紅黑榜”、“好人榜”等精神文明創建載體,評選表彰“五星文明戶”等各類典型67名;積極組織開展社火調演、“二月二”民俗文化藝術節等各類文體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廣泛開展“傳家風、立家規、揚家訓”活動,持續遏制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全鎮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日趨濃厚。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著力打造文明實踐“365”品牌,成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9個,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12支,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24場次。

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以治理有效為基礎,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主線,以提升黨支部組織力為目標,以“四抓兩整治”為主要措施,鞏固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成果。打造黨支部標準化示範村3個,整頓轉化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個,完成7個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培養村級後備幹部42名。持續實施農村黨員“雙帶頭”“雙建雙帶雙提升”和基層黨建“個十百千”品牌創建活動,建成黨建統領產業富民示範基地4個,培樹黨員“雙帶頭”典型6個、黨員產業致富帶頭人15名。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民主說事會等制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著力構建“五共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深入推進新時代平安蓼泉建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全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紮實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狠抓“七五”普法實施,組織開展“法律八進”活動,積極推行“一村一警一員一顧問”工作制度,不斷推進鎮村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健全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全鎮視頻監控探頭達81處。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長效機制,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1起,調成率達100%。不斷規範村幹部權力運行,健全完善村幹部“小微權力清單”等制度,推動村幹部乾淨履職,擔當負責。

臨澤融媒:蓼泉鎮砥礪奮進正當時 鄉村振興譜新篇

以生活富裕為根本,不斷增進群眾福祉。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完成“三不愁兩保障”“衝刺清零”任務,完成危房改造11戶,對有安全隱患的16戶群眾房屋進行修繕加固,118戶375人搬遷戶全部入住。建立灣子村“扶貧車間”1個,培育產業扶貧基地5個,實施“借母還羔”31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紮實開展貧困退出驗收和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工作,全鎮104戶208人未脫貧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無回退、返貧、新識別貧困人口和邊緣戶、重點監測戶。全面落實特困供養、臨時救助、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民生保障和強農惠農政策,常態化開展困難群眾摸排走訪、幫扶救濟工作。以“培訓輸轉一體化、參加培訓能輸轉”為目標,開展各類勞動力技能培訓22期,培訓勞動力1310人次,輸出勞動力475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860萬元,農民群眾創業致富能力不斷提高。(郭海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