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撰文|曾固仁

題記:每個人的讀書生活都應該有難忘幾本書,如果嚴苛到只能是一本的話,我要鄭重推出由嶽麓出版社出版的《能靜居日記》。這本書是真正的研究晚清歷史的生動課本,同時可以多角度連接其他相關歷史話題,這部歷史日記,在2019年我讀了十多次,每次都有不同收穫,這本書給人帶來的感覺內心是愉快的,讓人很知道如何進步和思考人生。

該書作者趙烈文,字惠甫,“負王佐之略,擅倚馬之才。曾文正一見稱賞,禮為上賓。”“平生所著詩詞文稿金石皆散佚,惟手寫日記稿本六十四冊藏於家,具所記亂世本離之苦。”《趙烈文先生年譜》這套日記是趙烈文親自走在離亂的前沿記載,無疑這套能靜居日記是其身後的最重要著作,也成了研究太平天國和晚清湘軍的重要歷史著作,其價值已超越普通日記之價值。本書的最大特點,對於筆本人者來講,大體有三點,一年多揣摩學習,多有受益,現拿出與諸位分享,有所裨益。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能靜居日記

一、打開歷史研究角度,掀起連貫晚清歷史連鎖研究反應。

通過這部書,進一部貫穿學習曾國藩、郭嵩燾、胡林翼、太平天國曆史系列。研究《能靜居日記》自然是會涉及到曾國藩、胡林翼的甚至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當時的重要歷史人物,趙烈文本人與這些重要歷史人物均有交集,在彼此書信往來都十分頻繁,在細節上還原了歷史的生東西。比如學習《能靜居日記》自然會看《曾國藩日記》乃至《曾國藩家書》和其他相關著作,這種由此及彼的學習讓初學者感到十分有趣。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曾國藩日記

且日記所記載的事件、人物都十分通俗生動,較於以往生澀的史料讀起來更加讓人感到容易消化和吸收。其中與曾國藩的談話均被趙烈文記錄到日記中,這種情形在其他日記中很難遇到。日記中的曾國藩為更生動、真實,從二人談話中還原了歷史真相和曾國藩冷麵孔之外的個性色彩。比如,二人經常對當時高層人物進行品評臧否。如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對恭親王的評價:同治六年的七月,曾國藩來找趙烈文,二人談及恭親王奕訢。趙烈文說過去在上海時見過他的照片,大概就是一個輕俊少年,不是有威望的人,恐怕不能威懾群僚。曾國藩說:長得是不夠厚重,但是聰明過人。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恭親王奕訢

趙烈文卻說“: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見時局之不得不仰仗於外,即曲為彌縫。昨與倭相爭持,無轉身之地,忽爾解釋,皆其聰明之徵也。然隨事稱量輕重、揣度形勢之才則有之,至己為何人,所居何地,應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會。凡人有所成就,皆志氣作主。身當姬旦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悚之虞,非淺智薄慧,塗飾耳目之技所能倖免也。”

曾國藩又把話引到慈禧等有關決策者上來說:“本朝君德甚厚,即如勤政一端,無大小當日必辦,即此可以跨越前古。又如大亂之後而議減徵,餉竭之日而免報銷,數者皆非亡國舉動,足下以為何如?”趙烈文卻以“三代以後,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作為回應,並舉出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卻不能達到振興西蜀,這些都是因為形勢才是決定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慈禧畫像

曾國藩不甘心又舉出慈禧說:“師又言:本朝藍綱獨攬,亦前世所無。凡奏摺事無大小,徑達御前,毫無壅蔽。即如九舍弟參官相折進御後,皇太后傳胡家玉面問,僅指折中一節與看,不令睹全文,比放譚、綿二人查辦,而軍機恭邸以下尚不知始末。一女主臨御而威斷如此,亦罕見矣。

趙烈文說:“然,顧威斷在俄頃,而矇蔽在日後,究竟此案模糊了局,不成事體,覆疏全無分曉,未見中旨挑斥一字也。大家規矩素嚴,臧獲輩當面謹願奉法,而一出外則資為欺蔽,毫無忌憚。部《紅樓夢》 即其樣子,又足多乎?所謂威斷者,不在形跡而在實事,一語之欺,清渾立辨,則群下無不惴惴,至其面目轉不妨和易近人,蓋所爭在彼不在此也。”《能靜居日記》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也正是看到這些驚歎的言論,才進一步對該書進行長時間研習。

二、能靜居日記的幾大預言無疑是該書最大亮點。

咸豐三年,曾國藩坐困江西,這時他的姐夫周騰虎向曾國藩推薦了趙烈文,曾國藩派人拿出二百兩銀子聘請才只有二十三歲的趙烈文出山來自己的幕府。

曾國藩不僅對他關愛有加,同時也讓他跟隨自己勘查戰略地形和水師建制。在趙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記》裡還有與曾國藩的閒情記載:“雪霽,夜有月。晚同帥(曾國藩)登山頂望月。”之後的幾天,曾國藩讓他去看看自己都勁旅周鳳山的部隊,趙烈文回來後,在傍晚時分去拜見曾國藩。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湘軍

並說出了:“樟樹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侍”的話。曾國藩倍感驚訝以至於怒形於色 “帥頗怫然”,趙烈文看到曾國藩如此生氣就未便深說。過了一會兒,曾國藩拿出了他家裡來信,一看是母親有病,趙烈文於是把信給曾國藩看,並請求回家探親,就在要走的第二天,趙烈文聽說周鳳山在樟樹大敗,潰不成軍。曾國藩問他講出當時所見原因,趙烈文從維護曾國藩的權威上考慮,只是敷衍地回答說:不幸言中。緊接著曾國藩自己要親自部署守衛省城,趙烈文主動請纓參與“登裨之役”。曾國藩非常理解地說:“君以太夫人疾乞歸,非避危亡,但請速行,家中無事,望早來耳!”

三、對西方的預見具有前瞻性,促進了曾國藩對洋務運動的認識、

咸豐十一年,趙烈文第二次入幕並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其中對當時外國情形給予了明確預見,正是這一預見,深刻地影響了曾國藩後來大力倡導洋務運動的舉措。

當時的情況正是太平軍勢力極端強盛,他卻說太平軍不不是最大威脅,中國最大的禍患在外國: “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蒐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似乎未來大勢是天意要“開通六合”。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趙烈文筆跡

趙烈文的預見很清楚,那就是說要實現宇宙空間全部聯通,用現在時髦的話就是“全球一體化”概念,這在當時無異於石破天驚之論。

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在咸豐帝倉皇北上避暑山莊,舉國震驚的時候,趙烈文對當時要遷都西安也記述了自己的看法:“北京聞已與議和,尚未時分融洽,夷酋欲見恭王不得,因火圓明園,宮殿盡毀,又必欲如前約,駐兵京都。車駕尚在熱河,朝議欲遷都西安避之。然夷法國都俱駐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過欲通知風俗國政,初非惡意,如歐洲俄與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獨行之中國。”與此同時,他分析西方用兵北京不過幾千人,而北京的軍隊“禁旅如雲,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遷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駐兵國度,以空城畀之,豈能塞其意?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豈天上邪?最後他感嘆“朝廷聵憒若此,聞之且憤且談。”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鴉片戰爭

關注時事,對外國情形瞭解,讓趙烈文一直走在了清代知識分子的前列,所以視覺獨到,眼界達觀。曾國藩處理此案時掀起巨大爭議,不久清廷將這項事務移交李鴻章,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時任河北易州知州的趙烈文前來送行,二人對此事件交換了看法。趙烈文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師以津事相告,且以辦理不善自謙。先是師為洋人辯無挖眼剖心之事,奏牘再上,中外譁然,至有聯名致書詆之者。餘問斯事有驗否?師言:到津後曾親訊鬧事之人,如有絲毫憑據,許為奏辦,乃辭皆遊移不近情理,窮其所往,則彼此推諉,故不能折外人之心,明知必犯清議,然不得不爾。”

趙烈文聽了曾國藩的解釋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雖烈,亦必以為必無。天主教固不軌於理,顧何至食人之肉,形同豺虎,使果有之,太西服從之者不翅百餘國,能皆甘之邪?中國人不求實在,妄以名義自居,至邊釁一開,則又束手無策。”接著趙烈文說,當初害怕老師迫於輿論壓力,動搖最初意見,所以我特意寫給您信,堅持辨明曲折是非,後來看到老師的第二疏,我才放心。最後趙烈文總結說:“天下事但患胸中見地不真,苟是非當矣,外來囂囂之說,直等之時鳥侯蟲可耳”。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曾國藩畫像

外國事務在當時全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趙烈文卻見地真知,眼光極為透徹。晚年的曾國藩大力提倡洋務,力薦清政府外派兒童出國學習,以期學習先進的西方科技知識,這些人後來回國都成為了近現代以來的科技先驅,可以說蒼茫的大海之上,寄託了曾國藩無限的殷切期盼,原因就是,國家要富強,就是要不斷跟進時代發展,一個集傳統思維於一身的曾國藩能如此前衛,實在不同尋常,這些或多或少得益於身邊的趙烈文等人的影響。

四、預見事務於細微,許多分析直指大清整體頑疾。

同治六年是二人情感最深厚,談話最密集,預見最多的一段時間。

曾國藩跟趙烈文談起最近幾天的一件事,先是,曾國藩非常惦念百廢待興都南京百姓生計,將一些不能用於戰爭的舊船撥付給貧民撐駕,改為秦淮河畔都涼棚,以便考生考試的時候提供方便。可是剛剛發佈通知,馬上出現議論紛紛,謠言四起說,這是要恢復秦淮河的燈船和歌姬享樂。一些人前來向曾國藩進諫不可,弄得曾國藩哭笑不得,並總結說:“自南宋以來,天下為士大夫劫持,凡要做一件事,不論輕重,不揣本末,紛紛力爭,沒有大魄力的君主,就被他們奪了決定權,宋明之亡,皆由此。”最後他非常無奈地對趙烈文說: “吾甚佩服足下同治二年與吾書,第一條言審查聽言之道。彼時舉國若狂,皆以開言路為急,而足下已經燭見及此,直至今日,究竟不能出足下範圍。”曾國藩對趙烈文的看法都非常重視,以至於達到了“甚佩服”的地步,這在曾國藩的交際圈裡絕不多見。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趙烈文畫像

有一回曾國藩說自己靠自強不息之道“粗能有成”。趙烈文笑著對他說:“師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曾國藩的勝利當然靠的是與太平軍作戰而得來的,怎麼這倒成了十之三四,而與世俗文法戰卻是成了十之五六。所謂世俗文法,就是指那個時代的腐敗政治系統、爛掉的八旗綠營、頹唐的士林以及失去規範的社會。所謂文法,就是指各種潛規則等等。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承認世人看到的只是表層,趙烈文看到的才是鹹同年間動亂的本質。趙烈文接著說:“見到老師您心志傾倒,必能勘定大亂,以前我跟很多人私下議論,這些老師您也知道的。”幾天後二人談天印證了曾國藩對趙烈文先見之明的認可:“過去我剛剛有點小名氣,就憑我姐夫周騰虎一句話就派人送來二百兩銀子請我,這舉動不可謂無氣魄。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曾國藩箴言

曾國藩說,此在吾處亦僅有之事,以弢甫繩足下,且聞足下往日之議論故耳,不常有也。”就是說趙烈文的先見之明讓曾國藩以特殊人才引進來的。曾國藩的“僅有之事”足可看到趙烈文的獨特位置。曾國藩日記中惜字如金,但卻對趙烈文多見讚歎之語,私下記載說他“超逸之才”,這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在龐大的幕僚隊伍中的確並不多見。

五、預見清政府垮臺,成了對清朝命運判斷最為精準的一位。

正是基於這種透闢的認識,趙烈文成為那個時代極為準確地預見清王朝崩潰的第一人。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曾國藩剛剛被趙烈文用藥物治病有了些起色。“初鼓後,滌師來暢談。言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曾國藩再一次蹙著眉頭問趙烈文。趙烈文平靜地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讀了十一次的《能靜居日記》,緣何成為貫通清代歷史的一部奇書

清廷退位

就是說,現在“天下”治理已經很久了,已經發生了太多敗壞問題,不過由於皇上一直很有權威,中央政府沒有先爛掉,所以現在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據他估計,今後的大禍是中央政府會先垮臺,然後出現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的局面;他進一步判斷,大概不出五十年就會發生這種事情。
曾國藩一驚之後,繼續深入探討:“然則當南遷乎?”中國曆代都是在黃河流域建都的,因為戰亂,也幾次遷都南方,留得半壁江山。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至極 以至於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可以說這些話給曾國藩極大打擊。因此這部書的最大學術價值就在於他的思想性和前瞻性,是那個散亂時代的清醒判斷者,從而這部日記也成了研究清代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