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最近,不少讀者談到民國時期的幣值問題,總會問我,作為比法幣券要早發行一段時間的關金券,與法幣兌換是1:1嗎?

今天我們就來這個問題!


關金券全稱為“海關金單位總換券”。簡稱“關金”。1930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規定海關進口稅改用金單位代替海關兩,時值0.601866克純金,等於0.4美元、19.7265便士、0.8025日元。但實際徵稅時並不接受各國金幣,而是由納稅人支付關金券。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後,關金券停用。



早期發行的關金券為1930年版,印有上海地名,面值為拾分,廿分,壹元,伍元,十元,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伍拾元,五百元。均為美鈔公司印製


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1945年以後,關金券先後由美國鈔票公司、德納羅公司、美商保安公司、英國華德路公司、大業印刷公司、大東書局上海廠、中華書局發行,應獨立成體系。


關金劵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國父孫中山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除華德路公司印製的500元橫券之外,均為豎行票面。


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準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關金兌換券;1931年5月中央銀行正式發行關金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


敲黑板

關金券最初的發行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並不在市面流通。由於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


1930年僅佔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


在此後十餘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範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


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1942年4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規定以關金1元摺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國民政府變相增發法幣大鈔,關金券公開地行使流通功能,變成真正的紙幣。


也就是1930年發行的關金券100元,摺合法幣2000元流通!


最大發行面額為貳拾伍萬元!摺合法幣五百萬元流通!

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頒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佈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並以1金圓券兌換15萬關金券的比率收兌關金券。


期間正式發行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發行的有4種。由於國民政府嚴重財政危機,惡性通貨膨脹迫使關金券進入流通領域,本來作為國家海關誰的最後的一道屏障的關金券也無可避免的成為混亂金融的見證者

近代錢幣關金券與法幣券的比值是一比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