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新經濟 | 疫情致線上問診需求井噴,上海力推互聯網醫療服務

記者 | 陸柯言

進入四月下旬,上海各大醫院門診正陸續恢復往日的秩序。隨著疫情逐漸好轉,一些慢性病患者在春節過後首次踏進了醫院。

新冠疫情期間,大量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等實體醫療機構被用於患者的救治。不少病人有著日常診療和慢病複診的需求,但為避免交叉感染,他們難以及時就診。

在實體醫療機構承壓之時,互聯網醫療服務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據悉,上海已陸續推出首批11家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疫情發生以來,為患者在線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服務。根據上海官方公佈的數據,目前已開展診療服務1.4萬人次,開具處方4300餘張。

首批試點醫院中,包含了綜合性大醫院、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定點醫院、專科醫院、中醫醫院等。其中,各大醫院都推出了不同的針對性服務。

比如,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安排了資深皮膚科專家在線免費圖文諮詢;第一人民醫院則推出 “新冠肺炎諮詢”在線服務,患者通過公眾號的資助界面就可與專家團隊快速建立聯繫。

除了把實體醫院“搬”上線之外,誕生於上海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在疫情期間為公眾提供問診服務。

平安好醫生就就是其中之一。根據其最新披露的業績報告,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濤在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擁有的一支規模可觀的自建的醫療團隊,以及AI智能診療系統。疫情發生後,其7×24小時的在線診療、開藥送藥的服務模式吸引了相當大的流量,平安好醫生App的日問診人次近百萬。

過去,許多患者對在線醫療的一大顧慮在於,互聯網醫保政策沒有得到完善。但隨著在線醫療的需求井噴,相關政策也開始逐步跟進。

今年2月,上海醫保、衛健部門發佈文件,要求及時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對基於互聯網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覆蓋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複診購藥。

王濤稱,這場新冠病毒疫情雖然不可避免給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中長期看這是互聯網醫療的一個重大的機遇。老百姓對於線上醫療服務的認識快速在加強,對其接受度也快速提高,這對行業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保守預測2026年達到2000億元。

實際上,線上問診只是上海積極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其中一角。疫情期間,為了滿足市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和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政府先後推進互聯網防疫服務、搭建網上診療服務平臺、全程醫療便民服務等措施,促進互聯網醫療產業的發展。

在互聯網防疫方面,上海通過三色動態健康碼來進行人員分類管理,居民可通過“健康雲”、“隨申辦”等手機應用生成健康碼,進行每日打卡、上報,提高了數據蒐集效率。此外,上海也是最早推動健康碼互認機制落地的城市之一。

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還設立了“上海市發熱諮詢平臺”,開通熱線電話、心理援助熱線和“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組織百餘名專科醫師輪流排班,提供新冠肺炎、發熱門診等在線諮詢服務。根據官方數據,“新冠工作室”平臺瀏覽已超23.98萬人次,市級醫院累計互聯網訪問量達239.83萬人次。

疫情催生了大眾對互聯網醫療的需求,而在後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也將成為上海醫療生態的常駐角色。除了解決醫療資源壓力外,互聯網為醫療大數據的流通提供了平臺。

一個例子是,日前,上海在醫院內部推進了電子就診卡的使用,患者憑藉此卡可“掃”遍掛號、就診、支付、取藥等門診全流程。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海衛生健康信息中心正通過搭建 “健康雲”、“智慧健康小屋”等信息網絡平臺,將全市醫療機構集結在一起,不僅可以進行監管,還能對全市不同醫院診療相關疾病的數據及治療方式進行比較,從而進行優化管理。

目前,“健康雲”已經有376萬註冊用戶,在經過認證後,將把市民過往的就診信息、診斷結果及就診方式等資料儲存在雲端。在不同醫院就診時,可為醫生提供診斷依據。鄔驚雷透露,“健康雲”後續還會拓展服務範圍,社會普遍關注的疫苗接種管理也將納入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