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普通百姓一直關注治病費用來自哪裡,來自於中國的財政支出和社會保障。現在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感受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帶來的福利。實際上,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社會救援體系。

中國的社會救濟起源於秦漢時期的民間救濟,到北宋時期發展成國家救濟和民間社會組織救濟相結合的模式。這種官府和民間一同發力的社會救援系統,到今天依然被很多國家沿用。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宋代社會救濟機構福田院

北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導致城市窮民現象增加。北宋政府不得已轉變救濟思緒,開展救濟行動,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一、土地兼併的肆虐,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導致宋代城市窮民問題突出

在中國封建社會,窮民和貧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貧民是指依然擁有少量的土地,還能夠勉強維持生計,但是當天災人禍發生時,就處在生死邊緣了。窮民是指完全沒有能力進行生存,只能依靠家人的幫助,社會的救濟才能存活的人群,比如殘障人士,孤寡兒童等等北宋救濟對象主要是指窮民。那麼北宋的窮民現象為什麼會增加呢?

北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錢穆先生甚至認為北宋時代中國已經步入近代。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北宋建國初年國力不強,趙匡胤的皇帝之位甚至依賴於地方藩鎮割據的擁護。因此宋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敢輕易剝奪地方藩鎮割據的既得利益,在土地制度上採取不抑兼併措施。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清明上河圖裡的小乞丐

因此土地成為了商品,可以自由買賣,大量擁有經濟特權或政治特權的大地主,通過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剝奪了大量農民的土地,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淪為窮民。居住在城市邊緣的地主,也大量兼併土地,使得失去土地的人民為了生存被迫進入城市。

根據《歷代名臣奏議》記載:

“富者恃其有餘而邀之,貧者迫於飢寒而欲其速售,故富者地日以益,而賦不加多,貧者地日以削,而賦不加少。”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商業經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政府也主動放棄了對商業的直接經營。城市的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傳統的坊市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熱鬧繁華的街市制度,沿街的商鋪,供人們娛樂玩耍的瓦子,都說明整個宋代商品經濟異常繁榮。

但在這種繁華的背後,隱藏的是貧富差距逐漸加劇的社會現實。富者阡陌相連,貧者無立錐之地。在正常情況下,商業活動的繁榮能夠掩飾這種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但一旦遇到災難,那些失去土地的城市打工者,沒有絲毫抵抗災難的能力,很容易就成為窮民。

“臨安中瓦在御街中,士大夫必遊之地,天下術士皆聚焉。”“今貴家子弟郎君,因此遊蕩破壞尤甚於汁都也。”

兩宋統治者享受榮華富貴,不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戰爭,採取歲幣的方式解決邊境問題,導致財政支出大大增加,對農民的搜刮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民被迫轉入城市,加大了城市的貧民化程度。動盪的政局,流離失所的人大大增加,北宋城市窮民現象越來越突出。

二、法律制度的頒佈,救助機構的設置,救助方式的多樣,說明宋代社會救濟多樣化人性化

中國封建社會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專制政府在社會各個領域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天災人禍降臨時,貧窮人口不斷增加時,封建政府一定會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實行社會救濟,穩定社會秩序,維護自身統治。北宋政府面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窮民問題,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宋仁宗

北宋政府為了社會救濟能夠順利的完成,先後頒佈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比如元豐年間政府制定的《元豐惠養乞丐法》,來解決城市的乞丐問題。大觀年間還頒佈了嬰兒法,鼓勵大家收養嬰兒,為國家的發展保存人口,為了防止養父母和親生父母之間的矛盾,還規定收養的嬰兒必須大於三歲。對於一些貧窮人口,死後無法下葬,北宋政府也頒佈了相應的法律,實行公墓制度,使得很多貧困人口能夠入土為安,有效的緩解了社會矛盾。

《元豐惠養乞丐法》記載:

“諸州歲以十月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注籍,人日給米共一升,小兒半,三日一給。自十一月朔給,止明年三月晦。”

北宋政府為了使法律法規能夠在全國貫徹下去,還積極鼓勵設置了一系列救濟機構,比如福田院。福田院就是現在孤兒院和養老院的結合體,北宋都城開封府的福田院佔地面積特別大,規模也特別大,東西各有50間房子,每間房子那能住六人,所以可以容納300人。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宋代開封

但是隨著土地兼併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貧窮人民的數量越來越多,福田院改變救濟措施,不僅僅收容沒有生存能力的幼兒和老人之外,還在中午為被迫淪為貧民到農民提供午餐,北宋政府每年都會撥鉅額的財產給福田院,為了解決孤寡老人問題。除此以外,北宋政府還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居養院,養濟院等。

《夢梁錄》有載:

“更有老疾孤寡,貧乏不能自存,及匂者等人,州縣陳請於朝,即委錢塘,仁和縣官,以病坊改作養濟院,籍家姓名,每名官給錢米贍之,此見朝家恤貧救老如此。”

宋朝政府的救濟方式也非常多樣,救濟的內容也比較多。比如為了解決普通老百姓吃飯問題,會救濟食物。解決老百姓穿衣服問題,幫助百姓健康度過冬天,會提供紙衣。害怕老百姓是生病,也會為老百姓提供一些免費的治療服務和藥品。甚至還會幫助老百姓安葬自己的父母,可見北宋的政府救濟範圍非常廣泛。社會救濟依靠的金錢來源渠道廣泛,不僅僅依靠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也依靠民間社會力量的支持。

三、宋代社會救濟的實施,重新進行了社會財富分配,維護了社會秩序,但也存在弄虛作假,財政不足的侷限

宋代政府實行完善的社會救濟制度,採取強有力的社會救濟保障措施,對待城市窮民問題更是格外重視,為北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也帶來了相應的侷限。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古代農民起義

北宋城市窮民問題的解決,有效地避免了農民起義的爆發,維護了社會統治秩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宋政府的長治久安。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土地兼併的泛濫,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來到城市,但國家很難全部救治,很多人民無法生存,他們為了能夠生存,往往會鋌而走險發動農民起義。而北宋政府的社會救濟,為普通老百姓至少提供了食物,安撫了百姓情緒,緩和了社會矛盾。

社會救濟實質上就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北宋社會由於土地兼併氾濫,社會財富分配極其不公,貧富差距特別大。北宋政府不僅僅自己增加財政支出來實行社會救濟,也鼓勵大量的民間組織進行社會救濟,比如擁有大量財富的寺廟。如果這些組織不進行社會救濟,政府也會採取強硬的措施來進行處罰。因此在國家的提倡之下,很多大地主被迫釋放一部分自己的財力給社會,達到了重新分配財富的效果。

雖然北宋的社會救濟制度很完善,也帶來了很多的積極作用,但是仍然會由於管理不善,人性的醜惡帶來了一系列侷限性。比如會出現弄虛作假的現象,比如當天災降臨時,政府為了解決人民苦難,經常會撥款給地方政府執行救濟。但是很多官吏為了從中獲得利潤,在向中央彙報時,會誇大疫情的嚴重性,在頒發救濟時,私吞物資,給百姓的救災物資很少。

完善的社會救濟制度的運行,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但是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促使北宋沒有太多的錢來支撐社會救濟制度。最終使得很多人得不到救助,要麼餓死街頭,要麼鋌而走險。

小結

綜上所述,北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由於特殊的建國曆史,北宋政府採取不抑土地兼併的政策,導致了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來到城市。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卻沒有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北宋城市窮民現象嚴重。

富者阡陌相連,窮者無立錐之地,北宋政府對窮民的社會救濟

宋代官員

為了解決窮民問題,宋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佈了全國性的法令,鼓勵地方認真貫徹,新建了各種救濟制機構,鼓勵民間社會團體參與救濟。

宋朝政府完善的社會救濟制度,避免了農民起義的爆發,維護了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宋政府的長期存在。但是由於管理不當,依然存在欺騙等現象。

參考文獻:

《宋會要輯稿》

《宋史》

《文獻通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