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最近快手上一直在弘揚“百善孝為先”這樣的視頻,尊敬父母這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也是你做人的本質原則,對父母不肖一顧之子女,是沒有完美的人生歷程的。今天要先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孝順的幾位皇帝,這幾位皇帝也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第一位皇帝西漢“文景之治”締造者之一的漢文帝。其母親在他稱帝后,病臥在床三年期間,他完全沒有顧及的身份,放下身價親自照顧自己的母親大人,喂藥之前自己先嚐出湯藥的冷熱,才喂送入母親的口中。作為一個親臨國政的皇帝,他可以安排別人去做,而他卻懂得做人要先做德,德做好了人也就做好了,所以,他的孝道被寫入“二十四孝”廣傳天下。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第二位皇帝清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大帝。康熙從小就是在孝莊皇太后撫養長大的。孝莊皇太后有了皮膚病,康熙親自去陪同療養;孝莊皇太后病重時,放棄一切,親自守在床邊,檢查調理藥物,甚至開壇祈禱用自己的生命來延長孝莊皇太后的生命;孝莊皇太后離開人世時,割辮守喪,發喪時親自步行至安葬地,親自守孝。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第三位皇帝清朝“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南巡都要帶著母親出去,讓母親生活在快樂之中,尤其是在每次下朝後都會去陪著母親說說話,過生日時不顧自己已經是60歲的人,還要為母親去跳舞,讓老人高興。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我們現今的生活條件遠比古人要好的多,無論是在交通,醫療,還是通訊都已經超越於古人。可我們的“百善孝為先”卻落後於古人,生活的不如意了打罵父母,父母臥病在床,遺棄父母,做著違背自己良心遭人譴責的事情,把父母的養育之恩全忘記了,甚至還要做出違背天理的事情。

為什麼這幾位皇帝能把“百善孝為先”做的比我們現今的普通人做的好呢?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第一點:文化教育上,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是孔子,孟子,道家,儒家等思想學說。繼承了優良文化傳統,思想理念不同於現今社會,追求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用精神文化來打造自己的江山。為此,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也就有了他們作為楷模的一面。例如:儒家的《孝經》中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我們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而我們現在灌輸的是什麼呢?學好數理化,不如有一個好父母。把父母當成自己成長,用完就棄之的工具,絲毫不能理會出父母之愛重於山,我是否應該回報十月懷胎養育之情。丟掉了傳承下來“百善孝為先”之美德,用金錢觀等思維方式來衡量這個社會。“孝”字百行為先,孝就是一種品德,品德做好了人也就做好了。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第二點:自身的修為上,作為一代君王,我若是不能給我的國民做出榜樣,我的國民會服從我的管理嗎?遇到戰爭還會保家衛國嗎?對父母不孝之人,何談對國家沒有忠誠,沒有忠誠,我的國家就沒有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我這個君王還能做得下去嗎?我只有自己的身子坐正了,天底下的人才能效仿於我。為我所用,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流傳百世。例如:上述說到的漢文帝,他給他的臣民做出了榜樣,於是就有了緹縈救父的故事,一個女孩願給官府做奴役來抵贖,免受肉刑的父親,漢文帝知道此事後,下令廢除肉刑,緹縈從而讓自己的父親沒有成為一個廢人。而現代人自己的父母臥病在床,不談端茶倒飯喂水吃藥,就連看一眼的思想都沒有,甚至做出違背天倫之事,氣死自己的父母。讓自己永遠活在行屍走肉生活之中。“孝”也是一種忠,忠做好了,你才有朋友,路才會走得更寬,因為別人敬重你的為人。

古人的“百善孝為先”留給我們的思考

“烏鴉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恩”,尊敬父母及親人,懂得感恩之理。無愧於自己的內心,因為你做到了人性的本能。體現出高級動物與低級動物的本質區別。無論是歷代帝王,還是於普通人也好,都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把中華民族的“百善孝為先”傳承下去,是你責無旁貸應盡的義務,更是你做人的準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