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皮囊》的朋友,能告訴一下是什麼感受嗎?

看得到的直


《皮囊》是蔡崇達的一本散文故事集。看到多處推薦,之前在kindle上閱讀過電子版,最近又新買了紙質書在閱讀第二遍。細究原因,主要還是迷戀於這本書中所寫的人性。是那麼接地氣,

看似寫的是別人,但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呢?

作者蔡崇達是個媒體人,可能也是這一份工作經歷,讓他具備了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力透紙背的文字功底。他將自己在閩南小鎮生活的記憶和感受細細道來,毫不掩飾人的言語及言行的善與惡,卻把人性寫得深刻而讓人動容。甚至也開始讓我深思:作為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該如何活著,才是值得的,不虛此行?

跟蔡崇達類似,我是從西北農村走出來的青年,與蔡崇達的好多經歷相比,境況好不到那裡去。雖然書中的故事吸引了我,但更吸引我的,其實是蔡崇達在《皮囊》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很多情緒,引發了我的共鳴,那分明就是我的成長裡絲絲入扣的小情緒啊!

《皮囊》中還有一個點,也讓我特別有體會,那就是蔡崇達離開福建到北京闖蕩,同樣是一個背井離鄉的年輕人。當一個人跳離從前的生活環境,以一個離鄉人的身份再來審視家長的生活,感受立馬變得不一樣。那就是:到不了的永遠是遠方,回不去的永遠是故鄉。我們都在背井離鄉的路上,越走越遠,卻永遠再也回不到當初溫暖滋養過我們的那片土地。想想,無盡感慨……

《皮囊》中的第一個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阿太在廚房將手指切斷了,只是哎呀一聲,說沒事就是把手指切斷了,而她當時說了一句話:身體是拿來使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這也正是這本書之所以叫作《皮囊》的根本所在。

而書中寫母親對於修建房子的執著,寫父親對於正常行走的渴望,最令人觸動的是這些人物身上的某種精神,後面的文章中也說到神靈時,再次提到:身體是靈魂的聖殿。

蔡崇達所寫的父母輩們篤信菩薩,跟我的父母一樣。讀到後來我發現,他們並不是信仰神靈,而是在心中樹立了一個信仰——這是精神上的動力,支撐他們走過人生風雨。

讀完後,我覺得《皮囊》最想告訴我們的,大概是: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哪怕身體傷痕累累,哪怕生活千瘡百孔。


顧南安


我看過,也來說幾句吧。

《皮囊》剛火的時候就知道這本書,沒有買,2017年十一去臺灣旅遊,在誠品書店看到很皮囊推薦,位置非常好,當時心裡好奇,這本書這麼火?

買回來兩天看完了,小小的一本。前兩篇寫阿太和母親蓋房子的故事,很深入,感情真摯看了有些感觸。

再往後面故事,就泛泛而談,感悟牽強。甚至感覺到作者筆調的不屑,尤其是描述同學那段,文人特有的清高很明顯。

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捱罵,總之,前兩篇不錯,後面很水,反倒是空有皮囊了。

公司內部建圖書館,我是負責人,從家挑了一些不會重複閱讀的書,就把《皮囊》拿出去了。


抹抹讀書


對不起,沒看過。[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