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舊書裡夾了一封怎樣的信,能讓人窺見洶湧的歷史風雲

日前入手一小書,名為《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1988年1版1印,印量3000。此書本身算不上特別,但因為是簽名本,所以我拿下了。回家隨手一翻,書頁中掉出一封信來。這封信所涉的人和事很有考索研究之必要。信的主要內容是寫信者郭蘭芳對蔡恆的答謝,並表示了幫對方搜求哲學家湯用彤著作而不得的歉意。

一本舊書裡夾了一封怎樣的信,能讓人窺見洶湧的歷史風雲

雙方的紐帶是吳宓。因蔡恆將自己所編的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贈給郭蘭芳,郭蘭芳回贈《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由於對這二位皆不熟悉,所以我上網搜索了一番。蔡恆大概率是陝西本土吳宓研究專家,但在哪裡任教沒有查到。而郭蘭芳則是北大哲學系退休女教授。網上有其《馮友蘭的牛棚生活》一文,其中記述了大動亂年代知識人所遭遇的侮辱和損害。可以肯定,也蹲過牛棚的郭蘭芳教授是當年北大哲學系種種歷史風雲的見證者,她自然也是一個有故事的老人。

一本舊書裡夾了一封怎樣的信,能讓人窺見洶湧的歷史風雲

眾所周知,吳宓乃中國近代文化史上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他和同時負笈哈佛的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他們三人關係密切,其交往細節自然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的重要部分。這也可能是蔡恆請郭蘭芳幫忙搜求湯用彤先生著作的原因。而郭蘭芳也很認真,專門到湯用彤之子,同樣是著名哲學家的湯一介家中去找,甚至還託人到香港去買。其認真負責的人品可見一斑。

一本舊書裡夾了一封怎樣的信,能讓人窺見洶湧的歷史風雲

此外,信中提到,這本《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是北大自印,“外邊無處可買”。此說也許是當時實情,但現在卻不是這樣。現在此書在網上也就10塊錢左右,是極普通的書。但我覺得,我手裡的這本相當不同,因為書裡夾的這封信不僅透露了不少學術界的問題線索,也讓我感受到了一位北大老教授的謙謙之態。她見證了當時北大哲學系怎樣的歷史風雲?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她身上又有什麼故事?這些問題的價值,顯然不能用一個冰冷的價格來衡量。

一本舊書裡夾了一封怎樣的信,能讓人窺見洶湧的歷史風雲

誠如黑格爾所言,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也有餘溫。

我慶幸自己,感受到了這種餘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