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程,總結黨的領導、執政及建設理論與實踐,增強馬克思主義政黨歷史使命感,10月31日,以“百年大黨:歷史使命、領導制度及治理能力”為主題的第二屆“政黨治理·申城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行。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段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江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薛偉江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與會專家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政黨治理,是中國取得各項奇蹟的一個重要密碼,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

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王炳林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談國家治理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體現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發展就會偏離正確方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不能只強調治理主體多元化,而是要明確核心——黨的領導。事實上,黨本身的領導制度也構成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黨員領導幹部的能力水平,直接關係到制度優勢能否轉化為治理效能,關係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教授指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是對黨建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貢獻,尤其是完善了組織建設的總體佈局,豐富和拓展了黨的路線體系,對於推動貫徹落實黨的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組織的重要性,正所謂“沒有組織,一事無成;組織起來,無所不能”。思想上的統一需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組織路線,這四條路線是相互貫通、內在聯繫的。完整貫徹這四條路線,就不會犯顛覆性錯誤。

南京師範大學王永貴教授通過視頻發言的方式,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歷史經驗,認為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新格局,必須不斷提升意識形態建設的系統性、人民性、時代性和制度性。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成功之要,體現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著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深刻把握歷史方位和世界發展大勢。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齊衛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呈現革命建國、經濟富國、治理強國三個階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戰略上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的目標追求,構成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歷程,必須以制度優勢彰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化研究所所長李海青教授認為,從制度優勢到治理效能的轉化,首先需要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所體現的制度原則、理念為指導進行頂層設計,並更多徵求基層意見,健全有效的效果反饋機制等方式不斷優化頂層設計。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政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偉教授從百年建黨視閾下黨的建設學科發展角度,認為當前黨建學科面臨內在學理尚不成熟、外在社會建制積極推進的內外不平衡的情況,必須通過“強內優外”的方式,促進黨建學科走向專業化、正規化與科學化,達致“內盛外優”的效果。

本次論壇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大學政黨治理研究中心等聯合主辦,《理論視野》編輯部、《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編輯部等協辦。來自全國高校、黨校的8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開展了深入交流研討。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