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創業者自述: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努力,扛過去就有機會爆發


消費創業者自述: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努力,扛過去就有機會爆發


目前,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無比彈性,瞬間把成本降下來,儲備現金變出來,但很少企業能按照這個來,關鍵是要好好扛過這關,不管怎樣活下去。

昨天,鍾南山院士說,這次疫情的高峰在未來10天至兩週左右出現。顯然,最嚴重的時候還未到來,消費者的焦慮還在加重。這也導致一波主要在線上的食品、生鮮企業,迎來了逆勢增長。

據瞭解,叮咚買菜客單價翻到了100多,訂單量300%,GMV同比8倍。而網紅雪糕鍾薛高在1月增長200%,2月份預估可能是600%。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但這也不意味著線上形勢一片大好。“只是說需求放大了,真正制約線上的在於供給和發貨”,鍾薛高創始人林盛告訴浪潮新消費,包括很多消費創業者也直言,主要卡在物流和工人何時復工上。

除了疫情直接的影響因素,企業現金流的問題最近被反覆提及,包括有多位投資人表示,最少要保持假設沒有收入的情況下6個月的現金,最好有12個月。

但這裡面可能存在悖論,在林盛看來,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無比彈性,瞬間把成本降下來,儲備現金變出來,但很少企業能按照這個來,關鍵是要好好扛過這關,不管怎樣活下去。

包括因為疫情,企業內部的問題,與員工的關係,有可能比外部環境更先沖垮企業。

林盛認為,人還是第一位的。企業和員工能否共渡難關,更取決於你平時跟員工的感情到底怎麼樣,此時創始人更要有承擔的勇氣。現在指望所有的外界幫助,不管是政府,還是讓員工怎麼樣,或者投資機構,未必現實。

近日,浪潮新消費採訪了鍾薛高創始人林盛,除了打造名聲在外的網紅雪糕,十幾年的消費企業錘鍊,也讓他面對這次疫情時,在行業認知、業務調整和企業管理上,有很多獨立鮮明的思考,與消費創業者共享。

真正制約線上的在於供給和發貨,而不是需求本身

這次疫情對於消費品的影響,首當其衝就是線下的。鍾薛高因為以線上為主,受到的影響反而少一點。

但這也只是目前,因為我們必須也要有上游的生產、供應鏈,包括履約發單,如果這些配套環節拖得時間更長,沒有辦法正常運轉,肯定也會影響到我們,這種影響直接是全方位的。比如拖到4月份就可能出現更大的風險。

所以相比於疫情對於線下的衝擊,線上對我們這種休閒零食消耗量,其實是更大的,但這只是說需求放大了,真正制約線上的在於供給和發貨,而不是需求本身。

更深遠來說,我沒那麼悲觀,相信的是,第一,這會讓更多人的線上購物習慣變得更加牢固。第二個,在疫情過去以後,整個線上線下消費會迎來爆發式的反彈。

所以總體來說,這是一個不斷平衡的關係,在這一個階段丟掉的,會在下一個階段彈回來。

另外,我們會跟物流方,做到每天一溝通,掌握所有的動向。

第三就是告訴大家,我們3號開始在家安心辦公,薪水該怎麼發就怎麼發,該調休的要去調休,給所有員工吃一顆定心丸。作為創始人,沒必要把這種恐慌和壓力往下傳,我們還是希望給大家打氣。

疫情之下,對消費品企業的三點建議

至於這次疫情對於消費品企業的挑戰和機會。

假設這次疫情是一個月,那我們就應該看有多少企業可以撐到一個月,疫情是三個月,所有的機遇都是對三個月之後還活著的企業來說的,所有的挑戰都是對那些活不過三個月的企業。

大家都知道有機遇,但問題是你能不能活到最後,而且這根本不是你企業提前有多少現金儲備的問題,就是一個正常企業會有正常的資金週轉和正常的負債,誰也不會閒著沒事幹留下了大把現金,除非是巨型企業。

要撐下去,我認為有幾點:

第一,得少做一些不相干的動作,一切跟企業生存沒直接關係的費用盡量去壓縮。

第二,可以適度地分階段優化或者是瘦身。

就像一個公司有10個部門,有些部門是為了長遠打算,有些部門是為了當下掙麵包的。如果說必須要讓你做一個取捨,那你肯定會先把掙麵包的留下來,今年有一部分公司會用這樣的辦法,但是我們希望儘量不要走到那一步。

除此之外,就不要想其他更多的東西了,想得多鬧心也多。借這個機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銷售上,並做一些整理內部的工作,可能會更好。

其實就是秋收冬藏的概念,此時我判斷是冬天,那就要做一些冬藏的工作,你所有的目的是為了把現在的力量積蓄下來,等到春天來後去爆發。我覺得,現在所有的品牌,都應該努力讓自己做一個能活到春天的企業。

創始人內心要放正,要有承擔的勇氣

對於未來半年行業的變化,現在電商業務暴漲,往後再跌下去,也是回到正常而已。波動肯定是有的,但所有波動到最後,都會迴歸到它的規律本源上。該要線下消費的人還是會去線下,該買回家囤著消費的東西還是會買回家囤著。

所以這次疫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一定要相信它會過去。包括現在指望所有的外界幫助,不管是指望政府,還是讓員工怎麼樣,或者投資機構,這些未必現實。

尤其是一家企業要和員工一起共渡難關,建立起信念,它取決於你平時跟員工的感情到底怎麼樣,你是不是把員工看作是一起的。

如果大家就是拿一份錢打一份工,我覺得談不到所謂的共擔。但如果平常,你的團隊就比較抱團,還是有很多辦法可以去想。

比如今天我們跟所有的員工聊,說公司真的就碰到重大情況了,大家能不能集體把工資降一降,哪怕等到疫情過後再給大家補齊,我相信絕大多數員工都是願意的。

當然,不到萬不得以,我們不會去用這招。你不能把員工對你的好,視作是理所應當的,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自己心裡應該要有點數。

就像我們喜歡一個姑娘,姑娘說嫁給你,沒房、沒車、沒錢都願意,那隻能說那個姑娘好,不代表你真的就理所應當。所以我覺得內心要放正,要有承擔的勇氣。

換句話來說,如果任何企業要做這個決定,去跟員工商量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想好另外一件事,就是不管公司怎麼樣,將來不要欠員工的,就是砸鍋賣鐵你也不能辜負這個信任。

所以總體來說,你可以做最壞的打算,但一定要做最好的努力,想方設法要扛過去。尤其是我們所有線上消費品都知道,包括線下應該也會知道,等疫情過去以後,一定會有一個爆發,那現在比的就是,我們如何能夠努力活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